【都梁説辨】
【序 文】
舜之所以明夫‘允執厥中’之意在於人心道心上,故本注亦以‘無過不及’釋‘中’字。兼體用之説誤矣。
【一 章】
自‘天以’之天,至‘理亦賦焉’之句,一理貫徹。如太極圖化生萬物之説,不是先説氣而後説理也。何可引此以證其未成形時理無所分屬之説耶?觀於兩‘以’字,可知理為之主,於二五之中其或不能察,此一條皆‘天命’二字訓誥耶!
‘細微之事’,是謂心中所感之事,而非謂身上所為之事也。其以舉止之偶動些小之事為謂隱微之事者,大失章句之旨也。‘自戒懼而約之’,以戒懼之該動静,謂之由動而約之於静。然則雖曰自謹獨而約之,亦無不可耶。‘戒懼’之對‘謹獨’而言,猶‘存養’之對‘省察’而言,既有對舉者,則界分自别,而況此分屬於‘致中和’者乎?
【三 章】
理之體用固不相離,而中和則有動静之殊。謂無過不及上有所以然之體則可也,而謂無過不及上有不偏不倚於體則不可也。章句不言‘不偏不倚’者,皆是無過不及之中,只説用,不説體之論,何可非之。
【十 章】
‘而强’,以‘而自有之强’釋之,雖似新奇,不若依下文章句以‘汝所當强’釋之之為平正也。若以人之所同得乎天而自有者為言,則南北人亦有是强,何獨曰‘而强’耶?
【十二章】
性無不在而道亦具於心,何可曰‘性具於心,道見於事物’,而不以性為隱耶?
【十三章】
以此注‘聖人所不能’謂‘其小無内,(過)〔固〕[1]所不能’者,蓋以此章之為‘費之小’故也。然前章所謂‘費之大’者,舉全體而言也。舉全體而言,則此章所謂小者亦入於全體中,而聖人於全體中,惟於此‘有所不能盡’也,正所謂‘其大無外,(過)〔固〕所不能’也。且前章‘大、小’以全體與一端而言也,此章以下‘大、小’以事之有大小而言也。其所謂大者,非‘莫能載’之全體;其所謂小者,亦非‘莫能破’之一端,則‘其小無内外、所不能’之説,尤不可曉也。
【十四章】
饒雙峯説已辨於十五章劄録中也。大舜、文、武、周公之事,亦不外乎率性之道,則可必從饒氏説耶?兩‘遠’字義各不同,不可混看也。
【十六章】
陰陽非鬼神,而陰陽之靈是鬼神也。蔡虚齋之説似出於此意,何必斥之?其曰‘鬼神即陰陽’云者,語涉儱侗,不如蔡説之精確也。
此章‘不可遺’,謂不能遺也;首章‘不可離’,謂不當離也。不可相引為説,而乃曰‘鬼神體物不遺’,即‘道之須臾不離’,誤矣。
【二十章】
‘齊明’之不兼未發之意,已有所論於劄録中也。
誠者‘不勉、不思’,是釋上句‘天之道也’;誠之者‘擇善固執’,是釋上句‘人之道也’。上下二‘誠’者一義,二‘誠之’者亦一義。而曰上句‘誠者’懸空説‘天理之本然’,是誤見章句之旨也。上句‘誠者’豈非聖人之‘真實無妄’?而聖人之‘真寶無妄’,豈非‘天理之本然’耶?
【二十三章】
‘曲能有誠’,章句以‘德無不實’釋之,‘無不’二字,即‘至’字之義也。蔡虚齋所謂‘未可謂之至誠’,豈為看書細妙耶?此義已有所論於劄録中也。
【二十四章】
此章首尾相應,以為起結。首句‘之道’之‘道’,即末句‘如神’之術也。奚取吕晩村之言,以首句於‘至誠’謂之理耶?此亦已有所論於劄録中也。
【二十五章】
‘成己’之仁,‘成物’之知,皆是當行之理,而謂之性、之德,猶首章章句以‘日用事物當行之理’謂之性、之德也。蓋‘仁知’二字,以性之所固有言之,則皆‘性之德’;而以‘成己、成物’言之,則皆誠之道也。譚氏之以仁知為誠之體用,果為語病。然以‘合内外之道’謂之‘只就性體而言’,則其為語病無異於譚氏也。此章三節皆以‘誠者’起頭,其下所言,無非誠之道。‘合内外之道’,謂誠之‘成己、成物’之道也,何可曰‘只就性體而言’耶?
【二十七章】
知行固相資,而亦有界分,何可曰‘“尊德性”不得偏説行,“道問學”亦該行在内乎’?此亦已有所論於劄録中也。
【二十八章】
周制本非不善,而亦豈無久而生弊可以損益者耶?章句曰:‘孔子既不得位,則從周而已。’觀於此,可知其‘從周’實有不得已之意也。況引此於‘不敢作禮樂’之下,則其意正在於‘為下不倍’,而以孔子之‘從周’謂周制盡善而當從也。非盡善而從之,則為私意,此失經文本旨也。
【三十章】
或問中不問‘川流、敦化’,但問‘小德、大德’,而曰:‘以天地言之,則高下散殊者,小德之川流;“於穆不已”者,大德之敦化。以聖人言之,則物各付物者,小德之川流;“純亦不已”者,大德之敦化。’語類又曰‘中便是大德敦化,和便是小德川流’,未嘗分而為説。以‘小德、大德’為‘川流、敦化’之所以然,則‘所以’二字何必泥看耶?蓋以‘大德、小德’形容‘至誠無妄’之功用,如以中和狀‘性情之德’,而但中和以動静言之也。‘大德、小德’以分合言之也,大德之分而川流者為小德,小德之合而敦化者為大德也。語類又以忠恕諭‘大德、小德’,可見其為一個道理。然而‘性道、中和、費隱、忠恕、大德、小德’,命名既不同,則所指亦不同,讀者其致思焉。
余年二十七此録已成,而以年少學淺,不欲示人,藏之篋笥矣。又過二十七年出而見之,雖有若干添録,舊説則未之有改。年加以倍,學無所進,豈不可愧?有志之士視此為戒,則庶幾無或作或輟之弊也。
己未冬 自然窩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