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章】
章下注‘言大德之敦化’,而首節‘經綸天下之大經’似近‘小德川流’,此為可疑。豈五倫分而言之為小德,經綸而合之為大德耶?
興海鄭上舍炅。來訪,論中庸疑義,因思中庸有三處可疑。首章曰‘修道之謂教’,二十章曰‘修道以仁’,二十一章曰‘自明誠,謂之教’,以下章‘修道’及‘教’解此‘修道之謂教’,有何不通,而朱子章句别作一義耶?蓋性道二字只是義理名目,不及體道工夫,而遽言教人之事,未知其穩。若以修道為體道之義,教為由教而入,則下文戒懼慎獨自有承接,而禮樂刑政亦可包在其中。而章句不然,未知如何也。‘鬼神’章視不見、聽不聞,似是説鬼神體段,而章下注曰‘不見不聞,隱也’,未知其襯當。二十七章致廣大、極高明、温故、敦厚屬之尊德性,盡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禮屬之道問學。然温故之於尊德性,道中庸、崇禮之於道問學,未知其切。且此二句即修德凝道之事,道則兼體用、包大小。而今於尊德性工夫,只言廣大、高明,而不及乎小處;道問學工夫,只言精微、中庸,而不及乎其大。未知其如何也。妄意‘致廣大’、‘温故’兩句,以道問學言;‘極高明’、‘敦厚’兩句,以尊德性言。蓋上二句以輕重言,故先行後知;下四句以工夫次第言,故先知後行。細究文義,恐或如此。而有違朱子定論,不敢自信,姑記所疑,以俟他日更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