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天下國家之要:戒滿盈
總論持守之道
易曰:豐,卦名,離下震上。亨,王假之,假,至也。勿憂,宜日中。彖曰:‘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虚,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程頤曰:豐為盛大,其義自亨。極天下之光大者,唯王者能至之。天位之尊,四海之富,羣生之衆,王道之大,極豐之道,其唯王者乎!豐之時,人民之繁庶,事物之殷盛,治之豈易周?為可憂慮。宜如日中之盛明廣照,無所不及,然後無憂也。既言豐盛之至,復言其難常,以為誡也。日中盛極,則當昃昳;月既盈滿,則有虧缺。天地之盈虚,尚與時消息,況人與鬼神乎?盈虚謂盛衰,消息謂進退。天地之運,亦隨時進退也。鬼神謂造化之迹,於萬物盛衰,可見其消息也。於豐盛之時而為此誡,欲其守中,不至過盛。處豐之道,豈易也哉?
朱熹曰:豐,大也。以明而動,盛大之勢也,故其占有亨道焉。然王者至此,盛極當衰,則又有憂道焉。聖人以為徒憂無益,但能守常,不至於過盛,則可矣,故戒以勿憂,宜日中也。
臣按:盈虚消息,理之常也。雖天地如之,人與鬼神安得而違乎?當豐盛之時,須是謙抑貶損,兢兢然如捧盤水,方可以保守矣。故曰:‘勿憂,宜日中。’聖人於豐之彖發此義,蓋以為玩治者之戒。後世姦臣值天下隆平,務以侈靡惑人主,倡為豐亨豫大之説,以蕩上心,遂致亂亡之禍者有矣,其有悖於聖人垂戒之意甚矣!宋蔡京之徒是也。
謙卦名。之彖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程頤曰:以天行而言,盈者則虧,謙者則益,日月陰陽是也;以地勢而言,盈滿者傾變而反陷,卑下者流注而益增也。鬼神,謂造化之迹。盈滿者禍害之,謙損者福祐之,凡過而損、不足而益者,皆是也。人情疾惡於盈滿,而好與於謙巽也。謙者人之至德,故聖人詳言,所以戒盈而勸謙也。
朱熹曰:‘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言能謙,則位處尊而德愈光,位雖卑而莫能逾。如古之聖賢之君以謙下人,則愈尊而愈光;若驕奢自大,則雖尊而不光。蓋以尊而行謙,則其道光;以卑而行謙,則其德不可逾也。
司馬光曰:君子之德誠盛矣,業誠大矣!不謙以持之,無以保其終也。
泰:卦名。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泰,通也。
程頤曰:三居泰之中,在諸陽之上,泰之盛也。物理如循環,在下者必升,居上者必降。泰久而必否,故於泰之盛與陽之將進,而為之戒曰:無常安平而不險陂者,謂無常泰也;無常往而不返者,謂陰當復也。平者陂,往者復,則為否矣。當知天理之必然,方泰之時,不敢安逸,常艱危其思慮,正固其施為,如是則可以無咎。處泰之道,既能艱貞,則可常保其泰,不勞憂恤,得其所求也,不失所期。為孚如是,則於其禄食有福益也。禄食謂福祉。善處泰者,其福可(食)〔長〕[1]也。蓋德善日積,則福禄日臻,德逾於禄,則雖盛而非滿。自古隆盛,未有不失道而喪敗者也。
胡炳文曰:陽居於内為平,往而外則為陂;陰出於外為往,返而内亦為復。陽之平也,已有陂之幾;陰之往也,已有復之幾,況九三將過乎中,其陂其復,此天運之必至而有孚者也。〔處其交,履其位〕[2]能存艱苦貞固之心,不必憂天運之必至,則泰之福可長享矣。
丘富國曰:不以三陰之復而動其慮,唯嚴於自守以防之,則庶幾長享所有之福矣。
徐直方曰:平陂往復者,天運之不能無;艱貞勿恤者,人事之所當盡。天人有交勝之理,處其交,履其會者,必有變化持守之道。若一諉之天運,以為無預於人事,則聖人之易可無作也。
既濟:卦名,離下坎上。亨小,〔利貞〕[3],初吉終亂。彖曰:‘終止則亂,其道窮也。’象曰:‘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本義:亨小,當為‘小亨’。
程頤曰:‘初吉,方濟之時也;終亂,濟極則反也。天下之事,不進則退,無一定之理。濟之終,不進而止矣,無常止也,衰亂至矣,蓋其道已窮極也。’‘聖人至此奈何?唯聖人為能通其變於未窮,不使至於極也,堯舜是也,故有終而無亂。’又曰:‘水火既交,各得其用,為既濟。時當既濟,唯慮患害之生,故思而豫防,使不至於患也。自古天下既濟而致禍亂者,蓋不能思慮而豫防也。’
丘濬曰:物極則反,〔勢至則危〕,理極則變,有必然之理也。人君於此思其未萌之患,慮其末流之禍;展轉於心胸之間,圖謀於思慮之際;審之於未然,遏之於將長;曲盡其防閑之術,旁求夫消弭之方,毋使一(朝)〔旦〕底於不可救藥、無可奈何之地,則禍患不作,而常保〔其〕安榮矣。先儒有言:成湯之危懼,成王之小毖,皆思患豫防之謂也。後世人主若唐玄宗、德宗宋之徽宗,皆恃其富盛而不謹於幾微,遂馴致於禍亂不可支持之地,由不能慎之於始,審之於微,思其所必至之患,而豫先有以防之也。[4]
否:卦名。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繫辭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程頤曰:五以陽剛中正之德居尊位,故能休息天下之否,大人之吉也。大人當位,能以其道休息天下之否,以循致於泰。猶未離於否也,故有‘其亡’之戒。否既休息,漸將反泰,不可便為安肆,當深慮遠戒,常虞否之復來,曰其亡矣,其亡矣,其繫于苞桑。謂為安固之道,如維繫于苞桑也。桑之為物,其根深固,苞謂叢生者,其固尤甚,聖人之戒深矣。漢王允、唐李德裕,不知此戒,所以致禍敗也。
吴澂曰:‘自處於危者,乃自安其位之道也。凛乎若將亡將亂者,乃所以常保其存、常有其治也。九五,否將休矣,而不忘戒懼如此’,‘是以身之位得以安,而國家可保其久存長治也’。
虞書: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臣按:此益贊禹之辭。‘天道虧盈而益謙’,盈滿者招損,謙巽者受益,理之常也。以禹之不滿假,不矜伐,而益猶以是為戒,蓋聖賢兢業不已之誠,猶懼其有一毫自滿之意以累其德業,欲其謙謙之益勉也。
家語:孔子讀易至於損益,喟然而嘆曰:‘博哉天道,成而必變,凡持滿而能久者,未嘗有也。昔堯居天下之位,猶允恭以持之,克讓以接下,是以千歲而益盛,其德久而益盛。迄今而愈彰。夏桀、昆吾自滿而無極,亢意而不節,斬刈黎民如草芥焉,天下討之,如誅匹夫,是以千載而惡著,迄今而不滅。’
臣按:天之道,極則變,而況於人事乎?惟聖人明於天理,當其方盛,則知咎之將至,能謙損不至於滿極也。堯以聖德居天位之尊,猶不敢自滿,允恭以持己,克讓以接下,無一毫怠慢之念,故德業之盛巍巍蕩蕩,萬世尊仰,悠久而彌彰。所謂自卑而人益尊之,自晦而德益光顯也。後世昏暴之主,守盈成之業,不能持之以謙,窮侈肆欲,慢天虐民,遂底滅亡,惡名流傳,千載不泯,可不戒哉?
孔子觀於魯廟,有欹器焉。孔子曰:‘吾聞古之欹器者,虚則欹,中則正,滿則覆。明王以此為至誡,故常置之坐側。’顧謂弟子曰:‘試注水焉。’乃注之水,中則正,滿則覆。夫子喟然嘆曰:‘吁!夫物惡有滿而不覆者哉?’子路進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孔子曰:‘聰明聖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
臣按:欹器,古之遺法,自三皇五帝之世有之,所謂侑坐之器也。坐側鑑戒之器。古之聖帝明王亦未嘗不以盛滿為戒,常置此器於座側以自警省。蓋欲知挹損之道,而不至於滿而覆也。然則所謂挹損之道何如?曰:恒其德而持之以謙讓而已,禹之‘不自滿假’,文王之‘小心翼翼’是也。孔子持滿之戒,可謂深切著明。居天位而享豐亨豫大之奉者,可不惕然於此,而思所以自持乎?
孔子言於魯哀公曰:‘君子入廟如右,登自阼階,由東階而升。仰視榱桷,俯(視杌)〔察几〕筵,祖宗之位。其器皆存,而不睹其人,祭物皆在,不見祖宗之主身。君以此思哀,則哀可知矣。昧爽夙興,正其衣冠,平(朝)〔旦〕視朝,慮其危難,一物失理,亂亡之端,君以此思憂,則憂可知矣。日出聽政,至于中冥,諸侯子孫,往來(如)〔為〕賓,行禮損讓,慎其威儀,君以此思勞,則勞可知矣。緬然長思,深遠而思。出於四門,周章遠望,〔睹〕亡國之墟,必將有數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可知矣。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懼〕,則(危)〔懼〕可知矣。’又曰:‘使君朝廷有禮,上下(相)〔和〕親,天下百姓皆君之民,(有)將誰攻〔之〕?苟違此道,民畔如歸,皆君之讎也,將誰與守?’公曰:‘善哉!’於是廢(山)澤〔梁〕之禁,弛關市之税,以惠百姓。[5]
臣按:人君觸目有感,常存哀慕祖宗之心,又有憂勞危懼之念,無時豫怠,則可以持盈守成而不至於覆墜矣。孔子之言雍容規諷,使人主有感動處,惟明主留神而體念焉。
晉語曰:夫德,福之基也。無德而福隆,猶無基而厚墉也,其壞也無日矣。
臣按,程頤之言曰:‘德善日積,則福禄日臻;德逾於禄,則雖盛而非滿。’張載之言曰:‘富貴之得不得,天也;至於道德則在己,求之而無不得者。’二子之言,凡人皆所當知。至於人主,處富貴之極,其可恃其崇高而不思所以厚福之基乎?如欲厚其福基,在於修德而已。人君苟志於修德在己,而無不得者矣。虞史贊堯之德曰‘允恭克讓’,稱舜之德曰‘温恭允塞’。詩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易曰:‘致恭以守其位。’人主之德,孰有大於恭敬者乎?恭敬者,一身之主宰,而萬善之本也。人主誠能常存恭敬,而無少怠荒,則可以永保天禄,而無覆敗之患矣。
賈誼言於漢文帝曰: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諸安處則安,置諸危處則危。天下之情與器無以異,在天子之所置之。湯武置天下於仁義禮樂,累子孫數十世,此天下所共聞也;秦王置天下於法令刑罰,禍幾及身,子孫誅絶,此天下所共見也。
臣按:賈誼置器之説,深得天下安危之要,有切於人君持守之道,故録焉。蓋湯武之世,天下涵於仁義禮樂之澤,民愛之如父母,愈久而不忘,故數百年之間,禍亂不作,而福祚流於永久。及秦,天下厭其法令刑罰之慘刻,疾其君如仇讎,故纔及二世而海内離叛,宗族殄滅。天下之情、安危之幾,於此可見。然此特論其成敗之迹爾,若究其成敗之源,則始於敬肆之間而已。湯武有天下,勞而能謙,不敢自滿自逸,尊賢敬士,兢業持守,故乃能永保天禄;秦皇得天下,便肆驕暴,崇信姦回,縱其逸欲,故乃至於此。一心操舍之間,所繫甚大,為人上者可不念哉?
武帝時,徐樂上書曰:‘臣聞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不在瓦解。陳涉起窮巷,奮棘矜,偏袒大呼,天下從風,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亂而政不修。此三者,涉之所以為資也。此之謂土崩。吴楚七國,號皆萬乘,威足以嚴其境内,財足以勸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者,何也?當是之時,先帝之德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衆,故諸侯無境外之助。此之謂瓦解。此二者,安危之明要,賢主之所宜留意而深察也。間者關東穀數不登,民多窮困,重之以邊境之事,推數循理而觀之,民宜有不安其處者矣。不安故易動,易動者,土崩之勢也。故賢主獨觀萬化之原,明於安危之機,修之廟堂之上,而銷未形之患。其要,期使天下無土崩之勢而已矣。’
唐太宗謂侍臣曰:‘古之帝王有興有衰,猶朝之有暮,皆為蔽其耳目,不知時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諂者日進,既不見過,所以至於滅亡。朕在九重,不能見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無事,四海安寧,便不存意。’魏徵對曰:‘自古失國之主皆為居安忘危,處理忘亂,所以不能長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臨深履薄,國祚自然靈長。’
太宗又曰:夫人君為善者多不能堅守。漢高始能拯危誅暴,以成帝業,然更延数十年,縱逸之敗,亦不可保。何以知之?孝惠為嫡嗣之重,温恭仁孝,而高帝惑於愛姬之子,欲行廢立;蕭何、韓信功業甚高,簫既妄繫,韓亦濫黜,自餘功臣黥布之軍懼而不安,以至返逆。君臣父子之間悖謬若此,豈非難保之明驗耶?朕所以不敢恃天下安,每思危亡,以自誡懼,用保其終。
魏徵言於太宗曰:人主善始者多,克終者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蓋以隱憂則竭誠以盡下,安逸則驕恣以輕物,盡下則胡越同心,輕物則六親離德,雖震之以威怒,亦皆貌從而心不服故也。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將興繕則思知止,處高危則思謙降,懼滿盈則思挹損,遇逸樂則思樽節,在宴安則思後患,防壅蔽則思廷納,疾讒邪則思正己,行爵賞則思因喜而謬,施刑罰則思因怒而濫,兼是十思,而選賢任能,則可以無為而治矣。
太宗又言曰:‘人言天子尊崇,無所畏懼,朕則以為人道惡盈而好謙,凡為君,若自尊崇,不守謙恭,在身有過,誰肯犯顔諫奏?朕每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懼羣臣。天高聽卑,何得不畏?羣公卿士,皆見瞻仰,何得不懼?以此思之,但知常謙常懼,猶恐不稱天心及百姓意也。’魏徵曰:‘古人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願陛下守此常謙常懼之道,日慎一日,則宗社永固,無傾覆矣。堯舜所以太平,實用此法。’
臣按:易曰‘有大而能謙必豫’。太宗平定海内,四夷賓服,功業大矣,而尚自謙恭抑畏,不自滿假,君臣之間,更相戒敕,無異虞廷之賡歌相勵。此所以能保有天命,而垂統於永久也。然太宗雖知居安思危,常存謙懼,憂慮深遠,而獨於貽謀燕翼之道有所未盡,故一再傳而有武氏之禍,唐室幾亡,不能如殷周之長治久安,是又後世之所當鑑也。
宋哲宗初即位,彭汝礪上疏曰:‘臣聞不能知危,則不能有天下之安;不能知憂,則不能有天下之樂。臣伏睹歷代之君,其祖宗以勞苦得天下,至嗣子若孫,生於深宫之中,體安文繡,口甘滋味,耳習聲音,目便技巧。一日出房闥而有天下,偃然自以為吾固當有之,甘於樂而不知憂,處於安而不知危;内為侈靡,外習苟簡;讒諛之説用,藥石之言棄,綱紀日壞、禍亂並作而猶不悟,雖有聖知,亦不能善其後矣。’
又曰:國家聖聖相承,太平逾百年,自三代以還,未有如今日之盛。然萬物之變常相往復,治則有亂之幾,安則有危之幾。觀之天變,察之人事,稽諸往古,驗之來今,以今天下之勢,可以為大安,亦可以為危;可以為大治,亦可以為亂。願陛下審察大臣,以共政事;選簡忠直,以當言路。庶幾利害邪正不壅於上聞,而天下終保於治安矣。
臣按:人君任大臣,當信而不疑。今言‘審察大臣,以共政事’,何也?蓋是時司馬光、吕公著入相,天下望其治平,而君心猶未定,舊姦猶未盡去,故汝勵之言及此。哲宗不悟,復用章惇,卒致禍亂。不仁之人,可與言哉?
王巖叟言於哲宗曰:論者謂,致天下之暴難,守天下之泰易。臣獨曰:天下之泰,致之易,守之難。蓋方其未也,莫不急於求賢,渴於聞諫,得一善唯恐未之能行,見一不善唯恐未之能去,潛心於隱微,而用意於人之所未到,兢兢業業,不敢暇豫,故卒至於安樂而無事,此天下之泰所以致之易也。既泰矣,曰:‘我尚何求哉?’心日益驕,志日益怠,謂賢者足矣而忽於求,謂善言盡矣而厭於聽,謂患之隱者為不足慮,謂事之微者為不足防,姦生而不知,禍至而不悟,故卒至於敗亂而莫之救,此天下之泰所以守之難也。願陛下以純一之德守于上,羣臣以純一之心守于下,使泰道日長,而天下無患,臣不勝大願。
臣按:二子之所以告其君者,可謂切至矣。哲宗昏庸,略不留意,卒之用舍顛倒,羣姦得志,報復讎怨,斲喪累朝之元氣,百年之泰一朝變而為否,以基靖康之禍,豈非安其危而利其災,樂其所以亡者歟?
程頤曰:聖人為戒,必於方盛之時。方盛慮衰,則可以防其滿極而圖其永久;至於既衰而後戒,則無及矣。自古天下之治未有久而不亂者,蓋不能戒於其盛也。狃安富則驕侈生,樂舒肆則紀綱壞,忘禍亂則釁孽萌,是以浸淫不知亂之至也。
朱熹言於孝宗曰:天下之事非艱難多事之可虞,而宴安鴆毒之可畏。政使功成治定,無一事之可虞,尚當朝兢夕惕,居安慮危,而不可以少忽。
張栻曰:治亂興亡常分於敬肆之間。使在内而每聞逆耳之規,在外而每有窺窬之患,則戒懼之心存,心存則國可為也,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生言生之道也,在身而身泰,施之天下國家,無往而不為福也;死言死之道也,天命絶乎其躬,而敗乎乃家,凶于乃國者也。然而繼體之君、公侯之裔,生而處安樂之地,無憂患之可歷,則將如之何?必也念安樂之可畏,天命之無常,戒謹恐懼,不敢有其安樂,是乃困心衡慮之方,生之道也。然則死於安樂者,非安樂之能死之也,以其溺於安樂而自絶焉耳。
朱善曰:天下之可樂者,莫如泰和盛治之時;而所可慮者,亦莫如泰和盛治之時。曷為其可樂而又可慮也?蓋泰和盛治之時,以三光則得其明,以四時則得其序,以庶類則得其所,是誠可樂也。然治極而不戒,則亂亦於此乎兆。天地盈虚,與時消息,而謂治可保其常不亂乎?此其所可慮也。夫惟慮於極治之時,此有虞所以有皋陶之賡歌,有周所以有召公之卷阿也。
本朝高皇帝謂侍臣宋濂等曰:‘自古聖哲之君,知天下之難保也,故遠聲色,去奢靡,以圖天下之安,是以天命眷顧,久而不厭。後世中材之主,當天下無事,窮侈縱欲,鮮克有終。至如秦皇、漢武,好尚神仙,以求長生,疲精勞神,卒無所得。使移此心以圖治天下,安有不理?以朕觀之,人君能清心寡欲,勤於政事,不作無益以害有益,使民安田里,足衣食,熙熙皡皡而不自知,此則神仙也。功業垂於簡册,聲名流於後世,此即長生不死也。夫恍惚之事難憑,幽怪之説易惑,在謹其所好尚耳。朕常夙夜兢業,以圖天下之安,其敢游心於此?’濂對曰:‘陛下斯言,足以祛千古之惑也。’
臣按:邪説之惑人心、敗君德者,不止於神仙之術,而高皇之訓戒專在於是,豈以帝之聖智而有所不知耶?蓋是時道家神仙之説盛行,故特舉而戒之。後世人主,不可不察。
帝與侍臣論及古之女寵、宦官、外戚、權臣、藩鎮、夷狄之禍,曰:‘木必蠹而後風折之,體必虚而後病乘之,國家之事亦猶是已。漢無外戚、閹宦之權,唐無女寵、藩鎮、夷狄之禍,國何能滅?朕觀往古,深用為戒。然制之有道,若不惑於聲色,嚴宫闈之禁,貴賤有禮,恩不掩義,女寵之禍何自而生?不牽於私愛,惟賢是用,苟干政典,裁以至公,則外戚之禍何由而作?閽寺便習,職在掃除供給使令,不假以兵柄,則無宦官之禍;上下相維,小大相制,防耳目之壅蔽,謹威福之下移,則無權臣之患。藩鎮之設,本以衛民,使財歸有司,兵必合符而調,豈有躍扈之憂?至於御夷狄,則修武備,謹邊防,來則禦之,去不窮追,豈有侵暴之虞?凡此數事,嘗欲著書,使後世子孫以時觀省,亦社稷無窮之利也。’侍臣頓首曰:‘陛下此言誠有國之大戒、萬世之明訓也。願著之常典,以垂示將來。’
臣謹按:高皇帝聖謨洋洋,其於思患豫防之道,可謂備矣,實萬世人主之所當取則也。然帝王居天位,理萬幾,欲事事而防之,心亦勞矣,而禍亂之作,又發於計慮之所未及者。臣竊惟人主欲杜禍亂之萌,蓋亦有要。但當清心寡欲於上,而敬天恤民,無時豫怠,賞善罰惡,一以至公而無私;又得賢相而任之職,使之匡救闕遺,選任羣哲,開廣言路,以通天下之志,則六者之禍自不得萌,而其他意外之患亦無由作矣。古昔帝王垂拱無為而天下治者,蓋用此道。防患之道雖不可不備,而杜禍亂之源又在於是。微臣愚見如此,乃敢僭録於聖訓之後,惟明主參考而留意焉。
防逸欲之萌
豫:易卦名。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程頤曰:豫者,安和悦樂之義。逸豫之道,放則失正,故豫之諸爻多不得正,才與時合也。唯六二一爻處中正,又無應,為自守之象。當豫之時,獨能以中正自守,可謂特立之操,是其節介如石之堅也。〔介于石,其介如石也〕。人之於豫樂,心悦之,故遲遲,遂致於耽戀不能已也。二以中正自守,其介如石,其去之速,不俟終日,〔故〕貞正而吉也。處豫不可安且久也,久則溺矣。如二,可謂見幾而作者也。[6]
朱熹曰:豫雖主樂,然易以溺人,溺則反而憂矣。卦獨此爻中而得正,是上下皆溺於豫,而獨能以中正自守,其介如石也。其德安静而堅確,故其思慮明審,不俟終日而見凡事之幾微也。
六五,貞疾。
程頤曰:六五以陰柔居君位,當豫之時沈溺於豫,不能自立者也。居得君位,貞也;受制於下,有疾苦也。九四,陽剛得衆,非耽惑幼弱之君所能制。人君致危亡之道非一,而以豫為多。
朱熹曰:當豫之時,以柔居尊,沈溺於豫,又乘九四之剛,衆不附而處勢危,故為貞疾之象。
臣按:人君之德莫貴於剛,剛則雖處豫時而不至於溺矣。惟其柔弱而溺於逸豫,故為權臣所制,如秦二世之受制於趙高是也。趙高雖無九四之德,亦當時之權臣也。
上六,冥豫成,有渝,無咎。
程頤曰:上六陰柔,非有中正之德。以陰居上,不正也。而當豫極之時,以君子居,斯時亦當戒懼,況陰柔乎?乃耽肆於豫,昏迷不知反者也。在豫之終,故為昏冥已成也。若能有渝變,則可以無咎矣。在豫之終,有變之義。人之失,苟能自變,皆可以無咎,故冥豫雖已成,能變則善也。聖人發此義,所以勸遷善也,故更不言冥之凶,專言渝之無咎。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程頤曰:昏冥於豫,至於終極,災咎行及矣,其可長然乎?當速渝也。
張氏曰:上雖處豫之終,昏迷而不知反,然有震之極動,則有能渝變之理。苟能知逸豫之不可長,幡然而改,安知冥冥者其不昭昭乎?
臣按:人君處豫樂之時,不樂其一己之樂,而與天下同其樂,則百姓聞鍾鼓管籥之音,莫不欣欣然有喜色矣,何咎之有?然逸豫之道不可安且久也,久則必至於溺,故有冥豫之戒。又曰:‘聖人不貴無過,而貴改過。’上六,冥豫已成,而能變,猶可以無咎,若能處豫而以禮制心,不至於冥而能改,其吉可知。太甲欲敗度,縱敗禮,聞伊尹之訓,乃能悔悟而克終允德,是則冥豫而能變者也。太康、桀、紂,昏冥於逸豫而終不能變,此所以有凶咎也。象復申之以冥豫在上不可久長之義,聖人之戒深矣。
虞書益曰:‘吁!戒哉!儆戒無虞,儆,與警同。虞,度也。罔失法度,罔遊于逸,罔淫于樂。任賢勿貳,去邪勿疑。疑謀勿成,百志惟熙。廣也,明也。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罔咈百姓以從己之欲。咈,逆也。無怠無荒,四夷來王。’九州之外世一見曰王。
真德秀曰:此益戒舜之辭也。既吁而後戒,又申之以警戒,深言治安〔無虞〕之世可畏而不可恃也。蓋治亂之源在人主之一心,能守法度,不從逸樂,則其心正矣。然後於人之賢否知所用舍,謀之是非知所決擇,心志洞然,無一蔽惑,則於逆理逞欲之事自不肯為。又必常憂勤,常兢畏,而不以怠荒間之。然後中國尊而四夷服,其效有不可揜者。益之進戒,始於君心而終於君心,此自古聖賢傳授之(心)〔要〕法也。[7]
陳大猷曰:多事之際,常情皆知警戒;治安之世,明主猶或玩弛。警戒則强立而清明,玩弛則頽放而昏塞。
臣按:治平無虞之世,法度易至廢弛,逸樂易至縱恣;忠賢或至於疏斥,諂邪或至於寵任,故益之戒及此。至於謀慮之未合於理者,勿復成就之。遵道義之正,而去好名之念;順百姓之心,而窒一己之欲,此又治平之世人主之所當勉者也。帝於是八者朝夕警省,處之皆合於理,而又能常存戒懼之念,無少怠荒,則治道益隆,四夷之遠莫不率服,而況中國之民乎?夫以舜之大聖,益之進戒猶若此者,蓋治不可恃,安不可保,一日不謹,怠荒之所自起,一念或忽,禍亂之所由作,聖賢之深慮遠戒也。如晉武、隋煬、唐明皇、宋徽宗,恃其隆平,自謂天下無復可虞,縱其逸樂,屏斥忠賢,崇信姦邪,務快己私,不恤民隱,一朝亂作,天下土崩。其流禍或至数百年,或身弑國亡,或播遷幽辱,由不知警戒無虞之道故也。易曰:‘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程頤又言:‘人主常防未萌之欲。’惟明主體念焉。
皋陶曰:無教逸欲有邦,兢兢成謹也。業業,危懼也。一日二日萬幾。微也。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王者代天理物,庶官所治,無非天事。
陳大猷曰:‘功成之後,逸欲易生。逸者,豫怠遊宴之類;欲者,聲色嗜好之類。逸欲生,治功隳矣。惟戒逸欲而存兢業,則此心清明剛健,事之幾微無不洞燭。逸欲少肆,兢業少間,則此心昏惰,何以察微眇而圖之?’又曰:‘天子能以一心察天下之幾,不可以一身兼天下之務,任之庶官而已。君雖兢業,官或曠廢,亦危亂之道也。非無其人之為曠,非其人之為曠也。終之以“無曠庶官”,欲君臣同克艱以保治也。’
真德秀曰:此皋陶戒舜之辭。人主一身,天下之表倡也,故當以勤儉而率諸侯,不可以逸欲教有邦。夫所謂教者,非昭然示人以意向也,逸欲之念少萌于中,則天下從風而靡矣。此皋陶所以惓惓也。
蔡沈曰:禍患之幾藏於細微,而非常人之所豫見,及其著也,則雖智者亦不能善其後。故聖人於幾則兢業以圖之,所謂‘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者,此也。‘一日二日’者,言其日之至淺;‘萬幾’者,言其幾事之至多也。蓋一日二日之間,事幾之來且至萬焉,是可一日而縱欲乎?
臣按:益以逸樂戒舜,而繼之以‘任賢去邪’;皋陶又以逸欲戒舜,而繼之以‘無曠庶官’,何也?蓋人主一萌侈欲之心,忠賢必不見容,而姦邪得志矣。忠賢在位,而陳善閉邪,格其非心,則雖昏主不得肆其欲;姦邪立朝,而諂諛逢迎,導其奢欲,則雖明主或至於喪其守。故人君如有逸欲之戒,不可不急於進賢退邪,此聖賢陳戒之深意也。
禹曰:無若丹朱傲,丹朱堯子。惟慢遊是好,傲虐是作。罔晝夜頟頟,傲虐貌。罔水行舟。朋淫于家,用殄厥世。殄,絶也。
真德秀曰:此大禹戒舜之辭。丹朱之不肖,其惡多端,禹獨以傲之一字斷之。傲者,驕怠之謂,此衆慝之源也。故所好者慢遊,所作者傲虐,不分晝夜而肆其頟頟之狀,無水而强行舟,羣淫而亂家政,所以殄絶其世也。夫舜以大聖之資,安有可戒之事?而益以怠荒戒,皋陶以逸欲戒,禹又以傲虐戒,豈憂其有是而豫防之邪?抑知其無是而姑為是言邪?人心惟危,自昔所畏,雖聖主不可忘操存之功。大臣事聖主,不敢廢規警之益,後之君臣宜視以為法。
夏書太康禹之孫。失邦,厥弟五人徯于洛之汭,述大禹之戒以作歌。其二曰:‘訓有之,内作色荒,荒,迷亂之謂。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墻。有一於此,未或不亡。’
董鼎曰:聖人言善惡成敗,猶醫師之辨藥性,法司之明律令,某物食之殺人,某事犯之致死,不吾欺矣。輕生者不顧而身試之,卒致禍敗,其太康之謂歟?禹之訓有六,而太康一犯禽荒之戒,竟以失邦,如食殺人之毒而犯致死之刑,何其嚴而不可違如此哉!禹訓之嚴,太康雖不悟,然後之為君者有所警焉。所以四百年而後有桀,千有餘年而後有紂。不然,如太康者,豈若是疏乎?
臣按:大禹垂訓以戒萬世為人君者,其言既驗於太康,而又驗於桀紂,凛乎其不可犯也。然後世人主尚不畏懼,而身自試之者多矣,彼豈不愛其身而自樂其喪亡哉?由不能制其逸欲之萌,遂至於此。人主揭此明訓,銘于座隅,朝夕警省,常防未萌之欲,則實保國之金湯,全生之藥石也。
説命商書篇名。説進于王説,臣名。王,高宗。曰:‘嗚呼!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設都,樹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師長,不惟逸豫,惟以亂民。’治亂曰亂。
陳雅言曰:天生民而不能以自治,故立之君;君奉天而不能以獨治,故任之臣。建邦設都,立天子諸侯,承以大夫師長,分地以居之,分職以任之者,非欲以天下奉一人而使為逸豫之計也,惟欲以一人治天下而使之亂民焉耳。
臣按:惟天生民,有欲無主乃亂,故立之君以治之。古之聖帝明王奉天理物,兢兢業業,不敢自暇自逸者,蓋知天之付畀之重,惟思盡天職而無墜其命也。桀惟不知此而縱其逸欲,故湯有鳴條之師;紂惟不知此而肆其淫暴,故武有孟津之會。師曠言於晉侯曰:‘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一人肆於民上,以縱其淫而棄天地之性?’為人君者聞斯言,亦可以惕然於中而知所以自省矣。
伊尹作伊訓訓太甲也。曰:嗚呼!先王肇修人紀,肇,始也。從諫(不)〔弗〕咈,先民時若。先民,先輩舊德。時,是也。若,順也。居上克明,為下克忠;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檢,約飭也。以至于有萬邦,兹惟艱哉!敷求哲人,敷,廣也。哲人,賢哲之人。俾輔于爾後嗣,制官刑,儆于有位。曰:‘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時謂巫風。恒歌、恒舞,若巫覡然。敢有殉于貨色,殉,如殉葬之殉,陷身于貨色之中,死而不顧。恒于遊畋,時謂淫風。是為淫泆之風。敢有侮聖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比,昵也。時謂亂風。是為悖亂之風。惟兹三風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喪;邦君有一于身,國必亡。臣下不匡,正也。其刑墨。貪以敗官之刑。具訓于蒙士。’蒙,童蒙。嗚呼!嗣王祗厥身,念哉!聖謨洋洋,嘉言孔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爾惟德,罔小,萬邦惟廢;爾惟不德,罔大,墜厥宗。
臣按:人紀,三綱五常之道也。夏桀之亂,綱常掃地,湯始修而正之,又能納忠諫之言,順舊德之人,居上而盡臨下之道,為下而盡事上之心,取人之善不求其備,律身之嚴如恐不及,積德累善,以至于有天下,其亦難哉!成湯念得之之難,懼守之之不易也,於是廣求賢哲以輔後嗣,又制官刑以儆有位,蓋慮後人之不能継其德而縱逸欲也。自古亂亡之禍,未有不由於逸欲,而逸欲之所以敗德者,其綱有三,其目有十。有家有國者,或蹈其一,未有不喪亡者,可懼之甚也!夫君之失德,咎在臣下,故有不匡之刑。具訓于始學之士者,欲其入官而知所以正諫也。湯以是戒羣下,而伊尹以是儆太甲者,蓋羣下之淫逸,皆效君上之為。君能敬德於上,而下不戒謹者,未之有也。且卿士諸侯而犯此,已足喪其家國,而況有天下者乎?篇將終,又嘆息而深警之,欲太甲敬厥身而念之不忘。蓋敬勝百邪,愆雖有十,苟能敬則十者俱泯矣。又申言聖訓之彰明、天命之難保如此,勿以善小而不為,萬邦之慶積於小;勿以惡小而為之,滅宗之禍不在大。其所以訓戒之意可謂深切矣。
太甲商書篇名。伊尹乃言曰:‘先王昧爽昧,晦。爽,明也。丕顯,丕,大。顯,明也。坐以待旦,旁求俊彦,啓迪後人,無越厥命以自覆。王懋乃德,視乃(烈)〔厥〕[8]祖,無時豫怠。德惟治,否德亂。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事,罔不亡。終始慎厥與,惟明明后。無輕民事,惟難;無安厥位,惟危。慎終于始。’
臣按:此亦伊尹訓太甲之辭。昧爽,天之欲明未明,人氣清明之時也。成湯畏天憂民,不遑寧處,乃於昧爽之時洗濯澡雪,大明其德,坐以待朝,廣求天下之賢俊,以開導子孫,蓋將以永保基業於無窮也。為後嗣者,其可不念先祖之憂勤,而顛越其命,以自取覆亡乎?成湯有日新之德,太甲宜視以為法,勉於其德,不可頃刻而逸豫怠惰也。有是德則治,無是德則亂。與古之治者同道則興,與古之亂者同事則亡。治亂之分,顧所與何如耳。道指全體而言,如堯舜之仁,湯武之義是也;事指一事而言,如太康遊畋,桀紂暴虐之類是也。治必盡其道而成,亂不必備其事而作。三風十愆,或有其一,靡有不亡者,蓋興之難而亡之易如此。始雖與治而興,終或與亂而亡,謹其所與,終始如一,惟明主為然。又言民事至重,毋敢輕視而思其難;天位至艱,毋敢安逸而思其危。如欲善其終,必先謹其始。人情孰不欲善終者?特安於縱欲,以為今日姑若是,而他日固改之也。然始而不善,而能善其終者,鮮矣。太甲嗣位之初,欲敗度,縱敗禮,竟賴匡救之力,乃能處仁遷義,而克終之美光昭簡册,忠賢規警之益夫豈小哉?
周書: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蠻。西旅西戎遠國。厎貢厥獒。犬高四尺曰獒。太保乃作旅獒,太保,召公奭也。用訓于王。曰:‘嗚呼!明王慎德,四夷咸賓,無有遠邇,畢獻方物,惟服食器用。’
蔡沈曰:武王克商之後,威德廣被九州之外,蠻夷戎狄莫不梯山航海而至。曰通道云者,蓋蠻夷來王,則道路自通,非武王有意於開四夷而斥大境土也。謹德,蓋一篇之綱領也。方物,方土所生之物。
真德秀曰:西旅獻獒而未受也,召公已作書戒王。古者大臣之格君心,皆於過失未形之際,不待已形而後言也。夫明王敬謹其德,豈欲四夷之我賓哉?而賓貢乃有不求自至者。然其所獻不過服食器用而已,無他玩好也。
陳經曰:武王非求之,召公諫之,若其失德,何也?聖狂遠矣,而根於一念之微。流金爍石,而一陰生寒於此始;墮指折膠,而一陽生暑於此萌。諫於微,則為力易;待其著,則難矣。
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罔以盡人心;狎侮小人,罔以盡其力。不役耳目,百度惟貞。玩人喪德,玩物喪志。玩者,戲狎之謂。志以道寧,言以道接。不作無益遊觀逸樂之類。害有益,功乃成;不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犬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獸不育于國。不寶遠物,則遠人格;所寶惟賢,則邇人安。嗚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細行,矜,謹也。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八尺曰仞。功虧一簣。取土器也。允迪兹,生民保厥居,惟乃世王。
陳大猷曰:德愈盛者禮愈恭。德盛,則心無限量,自不狎侮人。狎侮之形,由德薄心隘而驕矜乘之也。此因言慎德而推廣言之,狎侮則非所以慎德矣。
真德秀曰:有德者必敬,敬則不狎侮。若狎侮君子,則君子去之,無以盡其心;狎侮小人,則小人怨之,無以盡其力。召公先言謹德,至此又以狎侮為戒,蓋不敬乃敗德之源故也。物之誘人,因視聽而入。目悦色,耳悦聲,苟非心有所主,未有不反為耳目所役者,故必使耳目聽命於心而後可也。心得其職則百度正,猶官得其人而庶事修也。玩人〔喪德〕,即上文所謂狎侮也;玩物〔喪志〕,即上文所謂役耳目者也。玩人則以人為戲,輕薄嫚易,未有不喪其德者;玩物則以物為戲,荒縱淫泆,未有不喪其志者。然則何以寧其志?曰:道而已。道者,人心之正理。以道養心,則物欲不作而恬愉安平,是之謂寧。衆多之言交至吾前,何以應之?曰:道為權。是非當否折之以理,雖〔有〕(陂)〔詖〕淫邪遯,其能遷乎?舜以‘危微精一’告禹,繼之曰‘無稽之言勿聽’,此内外交養之方也。召公之意,其在於是。世之人主於有益之事多不肯為,而惟無益者是為,故心志分而功不成;於有用之物多不知貴,而惟無用者是貴,故征求多而民不足。惟知本務實者不然。工商之巧不如農桑之朴,錦繡之奢不如布帛之温,推類而言,莫不然也。小駟乘而晉師以敗,非土性也;晉惠公與秦人戰,乘小駟,鄭出也,故敗。事見左傳。白狼入而荒服不至,好珍奇也。周穆王伐犬戎,得白狼、白鹿以歸,荒服遂不至。事見國語。千里馬之卻,漢文所以有道;鬥鴨之求,魏氏所以不長。魏文帝喪服未除,遣使於孫權求鬥鴨。事見三國志。齊不寶徑寸珠而寶檀子,敵以畏;楚不寶白珩而寶觀射父,國以强。凡此皆後世事,而召公之言無一不驗者,此其所以為聖賢與!篇將終,又嘆息而言,蚤夜無或不勤。前言謹德,欲其不嫚;此言勤,欲其不怠。謹者,嫚之反也;勤者,怠之反也。人主能謹而不嫚,能勤而不怠,其事畢矣。行者,德之積;微者,鉅之積。一行不謹,全德之累。微者小忽,鉅者不成。又以為山譬之,九仞之功,虧於一簣,不可也。萬年之業隳於一(朝)〔旦〕,其可乎?苟能信蹈乎兹,則(民生)〔民生〕安其居,民生安,則王業永矣。夫以武王之聖,而召公戒之勤勤懇懇,至於如此,後世人主其可以己德為既足而厭規(戒)〔切〕之論乎?[9]
周公作無逸,作此以戒成王。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所,猶居也。先知稼穡之艱難,種曰稼,成曰穡。乃逸,則知小人之依。依,謂小人所恃以為生也。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相,視也。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鄙語也。既誕,妄言也。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
吕祖謙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無逸者,天德也,亦君德也。‘君子所其無逸’者,凡人乍勤乍惰,蓋亦有無逸之時,然能暫而不能居,非所其無逸者也。惟君子以無逸為所,如魚之於水、獸之於林,有不可得而離者焉。或(慕)〔利〕[10]而為之,或勉而行之,皆非所其無逸,其視乾健不息之體,猶二物也。‘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此非始於憂勤終於逸樂之論也,蓋言〔先〕備嘗稼穡之艱難,乃處於安逸,則深知小人之所依;未嘗知稼穡之艱難,而遂處安逸,興一宫室,起一力役,視之若易然,而民有不得其死者矣。成王生於深宫,而遽處人上,周公深為之懼,故以此言警之。若以始勤終逸釋之,是乾健之體有時而息矣。後世漸不克終之患,未必非此論啓之也。
蔡沈曰:‘舜自耕稼以至為帝,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四民之事,莫勞於稼穡;生民之功,莫盛於稼穡。周公發“無逸”之訓,而首及乎此,有以哉!視小民,其父母勤勞稼穡,其子乃生於豢養,不知稼穡之艱難,乃縱逸自恣,乃習俚巷鄙語,既又誕妄,無所不至。不然,則又訕侮〔其〕父母曰:古老之人無聞無知,徒自勞苦而不知所以自逸也。昔劉裕奮農畝而取江左,一再傳之,後子孫見其服用,反笑曰:“田舍翁得此,亦過矣。”此正所謂“昔之人無聞知”也。使成王非周公之訓,安知其不以公劉、后稷為田舍翁乎?’
張栻曰:周自后稷以農事開國,歷世相傳,相與咨嗟嘆息,服習乎艱難,而咏歌其勞苦,此實王業之根本也。周公之告成王,詩有七月,皆言農桑之候;書有無逸,欲其知稼穡,知小人之依。帝王所傳心法之要,端在於此。夫治常生於敬畏,而亂常起於驕逸。使為國者每念稼穡之艱難,而心不存焉者寡矣。是心常存,則驕矜逸豫何自而生?豈非治之所由興也歟!
周公曰:嗚呼!〔我聞〕[11]曰:昔在殷王中宗,即太戊也。嚴恭寅畏,四者皆敬也。天命自度,治民祗懼,不敢荒寧。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時舊勞于外,爰暨小人。暨,及也。高宗為太子時,父祖乙令居民間,習民事。作其即位,作,也起。乃或亮陰,亮,信也。陰,默也。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和也。不敢荒寧,嘉靖殷邦。至于小大,無時或怨。肆高宗之享國,五十有九年。其在祖甲,不義惟王,舊為小人。祖甲高宗之子,祖庚之弟。高宗欲廢祖庚立祖甲祖甲逃於民間。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鰥寡。肆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自時厥後立王,生則逸。謂商之後王也。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自時厥後,亦罔或克壽,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吕祖謙曰:上既論無逸之理,此復舉無逸之君以告成王。嘆息而謂之‘我聞’,蓋其語有所自來,欲成王敬聽之也。〔嚴恭寅畏,蓋中宗無逸之實〕。嚴則謹重,恭則降下,寅則肅莊,畏則兢業,合而言之,則敬而已矣。天命自度,言中宗常以天命自律也。維天之命存於心,流行於天下,著見於祲象,内體道心之微,外觀天下之公,仰因祲象之示,參驗省察,不違其則,所謂以天命自律也。因桑穀之變而修省,此則天命自度之一端耳。‘治民祗懼,不(能)〔敢〕荒寧’,天人一理,既畏天命,必不敢輕下民。中宗之敬則然矣,所以享國七十五年,何也?惟敬故壽也。主静則悠遠博厚,自强則堅實精明,操存則血氣循軓而不亂,收斂則精神内守而不浮。至於檢約克治,去戕賊之累,又不(在)〔待〕言。凡此皆敬之方而壽之理也。自此而下至于文王,皆眉壽無有害者,莫非此理也。孔子言:‘仁(則)〔者〕壽。’仁其體,敬其功,與無逸互相發也。無時或怨,則非特不怨,蓋無怨之根矣。高宗之所以壽,固無異於中宗,然言‘享國五十九年’於‘小大無時或怨’之後,蓋民氣大和,導迎善氣,是亦壽考之理,又發此意以深勸成王。下章論文王之‘咸和萬民’,亦(此)〔是〕意也。[12]
又曰:憂勤者必壽,逸豫者必夭。此周公格言大訓,萬世之龜鑑也。蓋人之一心苟有所操存,則精神思慮日由乎天理之中,其壽固可必。孔子所謂‘仁則壽’,詩人所謂‘樂只君子,萬壽無期’,亦即其理而推之耳。後世之君憚憂勞而恣逸樂,伐性傷生,無所不至,乃欲慕神仙之術以求長生,何其愚之甚也歟![13]
蘇軾曰:人莫不好逸欲,而〔其〕所甚好者,生也。以其所甚好而禁其所好,庶幾必信,此無逸之所為作也。然猶有不信者,以逸欲為(不)〔未〕必害生也,漢武帝、唐明皇,豈無欲者哉?而壽(乃)如(彼)〔此矣〕。夫多欲而不享國者,皆是也。漢武、明皇,千一而已。飲酖食野葛(者)必死,曹操獨不死,亦可效乎?[14]
周公曰:嗚呼!厥亦惟我周大王、王季,克自抑畏。抑,謙也。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徽、懿,皆美也。懷保小民,惠鮮鰥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文王不敢盤于遊田,盤,樂也。以庶邦惟正之供。貢也。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
吕祖謙曰:商(殷)〔周〕猶異世也,文王親,成王之祖也,故復舉文王之無逸以告成王,言愈近而意愈切矣。‘厥亦’云云者,將論文王之無逸,先言淵源之所自也。大王、王季所以克自抑畏,則其用力於無逸者深矣,是乃文王無逸之淵源。文王則由祖父之抑畏,而至於作聖者也。‘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者,言其自奉之薄〔而專意於安養斯民耳。卑服,蓋舉一端,宫室飲食自奉之薄〕皆可推也。物莫能兩,大厚於奉己,必薄於恤民。文王於衣服自奉之屬,所性不存,漠然未嘗留意也,則其力果安用哉?即於康功以安民,即於田功以養民而已。力不分於奉己,故功全歸於恤民也。徽柔,柔之徽美者也;懿恭,恭之淵懿者也。凡人之柔巽謹愿,不謂之柔恭不可也,其視徽柔懿恭,意味光輝則大不同矣。於民言小者,蓋匹夫匹婦未被其澤,則其懷保猶未周也;於鰥寡而言惠鮮者,鰥寡窮民垂首喪氣,文王惠綏之,莫不鮮鮮然有生意也。當是時紂方在上,毒痛四海,文王處方伯之位,而欲咸和其萬民,戛乎有杯水勝火之難,推望道未之見之心,勤而且勞,自應至是也,然亦豈若後世量書傳餐、代有司之事之任者哉?立政言‘罔攸兼于庶言,庶獄庶慎’,則所謂不遑暇食者,其勤勞必有在矣。讀無逸,則見文王之勞;讀立政,則見文王之逸,豈相為矛盾者哉?於至勞之中有至逸,於至逸之中有至勞也。遊田,國有常制,至於盤于遊田,則以是為耽樂,固文王之所不為也。不曰不為,而曰不敢者,翼翼之小心也。以遊田之簡,可知其用之約,既無横費,自無過取,所以庶邦之貢於文王者,於正數之外無一毫之加也。文王為西伯,所統之庶邦蓋有常供,其在春秋,諸侯貢於伯主者,班班可見。此章論文王之家法,故凡無逸之條目,如崇儉素,重農畝,恤窮困,勤政事,戒佚游,損横斂,大略皆備。其稱文王之壽,即前章之意。以此為防,後世猶有妄為文王憂勤損壽之説,以啓人主之好逸者。[15]
周公曰:嗚呼!繼自今嗣王,則其無淫于觀、于逸、于遊、于田,淫,過也。以萬民惟正之供。無皇曰:‘今日耽樂。’皇,與遑通。乃非民攸訓,非天攸若,時人丕則有愆。無若殷王受之迷亂,酗于酒德哉!酗,謂醉而怒。酗酒謂之德者,德有凶有吉。
吕祖謙曰:無逸雖戒成王,實欲後世子孫共守此訓,故以‘繼自今嗣王’言之。觀覽以舒其目,安逸以休其身,遊豫以省風俗,田獵以習武備,此人君所不能無也,特不可過而已,過則人欲肆而(浸)〔骎骎〕入于亂亡矣。故周公之戒嗣王,不使之無觀逸遊田,而使之無淫於觀逸遊田,淫謂過也。苟必欲絶之使無,則迫蹙拘制,鬱而不伸,非所以養德也。前稱文王,此戒嗣王,皆先言簡遊田而繼以‘惟正之供’,蓋欲禁横斂,必先絶横斂之源。觀逸遊田者,横斂之源也,淫于四者,侈費無度,其勢不得不横斂。四者既省,用有常經,自應以萬民惟正之供也。九貢、九賦、什一之制,皆名正義順,天下之中制。過是,則害於理財正辭之義也。易曰: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人之始耽樂者,每自恕曰:‘吾惟今日耽樂耳。’一日放逸,所害幾何!抑不知是心一流,則自一日而至于二日,(浸浸)〔自二日或至於〕終身不反也。故周公先塞其源,戒之以無敢皇暇,曰:‘今日耽樂,下無以示民,而非民攸訓;上無以順天,而非天攸若,可謂有莫大之愆而非小失也。’苟(非)〔不〕戒一日之耽樂,〔順長不已〕,〔則〕必至為紂之徒。‘無皇曰:今日耽樂’,蓋原耽樂之始,使之深絶其微;‘無若殷王受〔之迷亂〕’,蓋要淫樂之終,使知必至此極,始終備矣。[16]
真德秀曰:‘無逸一書,前舉三宗,後舉文王,俾成王知所以法;又舉商王受,俾成王知所以戒。受之惡無所不有,而酗于酒,其最也。人無智愚,皆知憂勤者必享國,而逸欲者必戕生,惟其沈湎于酒,心志惛亂,則雖死亡在前(而)〔亦〕不知畏’,‘此周公所以專於陳戒與’。
蔡沈曰:逸者,人君之大戒。自古有國家者,未有不以勤而興,以逸而廢也。益戒舜曰:‘罔遊于逸,罔淫于樂。’舜,大聖人也,益猶以是戒之,則時君世主其可忽哉?成王初政,周公懼其知逸而不知無逸也,故作是書以訓之。上自天命精微,下至畎畝艱難,閭里怨詛,無不具載,豈獨成王之所當知哉?實天下萬世人主之龜鑑也!
臣按:無逸者,帝王所以敬天勤民之本也。人君居天位,理萬民,上以畏天之命,下以恤民之隱,厥職大矣,奚暇於逸豫哉?苟或罔念,而逸欲一萌,不能防制,則其流必至於慢天虐民,如紂之迷亂,而禍敗及之矣。然則人主之於逸欲,可不防之於微而杜之於漸歟?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閒暇。閒,音閑。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今國家閒暇,及是時,般樂怠傲,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臣按:仁者,本心之全德。遏人欲而存天理,則仁矣;滅天理而縱人欲,則為不仁矣。君仁則非但一世安富尊榮之為榮,善政令聞,光耀簡册,流芳千古,天下後世莫不敬慕而尊仰之,此萬世之榮也;君而不仁,則非獨危亡戮辱之為辱,惡名醜行,汙穢青史,遺臭無窮,天下後世莫不詆侮而譏笑之,此萬世之辱也。人主親賢敬士,受其誨而任之職,則可以輔德業,可以規過失,引君當道而置之於無過之地矣,豈有滅天理、縱人欲之禍乎?今若及國家閒暇之時,不能任賢修政,惟務逸樂,不知戒懼,則禍必及身矣。後世人主失道而致危辱者,莫不以恃其隆平而縱逸欲也。孟子之言,無世而不驗信如龜鑑,其可忽哉?
唐太宗謂侍臣曰:‘西域賈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諸?’侍臣曰:‘有之。’曰:‘人皆知笑彼之愛珠而不愛其身也,帝王徇奢欲而亡國者,何以異於胡之可笑邪?’魏徵曰:‘昔魯哀公謂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紂乃忘其身。”亦猶是也。’上曰:‘然。朕與公輩宜戮力相保,庶免為人笑。’
臣按:桀紂雖昏愚,亦有知覺耳目,初豈不知其身之可愛而遺忘乎?由其逸欲一萌,不能防制,而遂至於此。嗚呼!可不戒哉?
太宗又言曰: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刻民以奉君,猶割肌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矣。然則人君之患不自外來,常由嗜欲以成其禍。若耽嗜滋味,玩悦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既妨政事,又擾生人。蓋欲盛則費廣,費廣則賦重,賦重則民愁而國危矣。朕常以此思之,不敢縱欲也。
貞觀中,魏徵上疏曰:‘自古受圖膺運,繼體守文,皆欲傳祚無窮,然而克終者鮮,敗亡相繼,其故何哉?所以求之失其道也。“殷鑑不遠”,可得而言。昔在有隋,統一寰宇,甲兵强鋭,三十餘年,風行萬里,威動殊俗,一朝舉而棄之,盡為他人之有。彼煬帝豈惡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長久,故行桀虐以就滅亡哉?恃其富强,不虞後患;驅天下以從欲,罄萬物以自奉;採域中之子女,求遠方之奇異;宫苑是飾,臺榭是崇;徭役無窮,干戈不戢;外示嚴重,内多險忌;讒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尊,殞於匹夫之手,子孫殄絶,為天下笑,可勝痛哉!夫鑑形莫如止水,鑑敗莫如亡國,誠能鑑彼之所以失,念我之所以得,去奢從儉,親賢遠佞,日慎一日,雖休勿休,懼危亡於峻宇,思安處於卑宫,則神化潛通,無為而治,德之上也。夫取之實難,守之甚易,陛下能得其所難,豈不能保其所易乎?’
臣按:自古昏亂之主將肆奢欲,必先任用讒邪,以斥去忠正之臣,然後乃得逞其欲,而惟意所欲為,無所不至矣。故魏徵論煬帝荒縱喪亡之由,而歸之於讒邪受福,忠正莫保。蓋忠正在朝而陳善閉邪,繩愆糾謬,則人主不得以肆其欲矣,安得不至於此乎?
太宗又謂侍臣曰:‘朕有二喜一懼。比年豐稔,斗粟三錢,一喜也;北虜久服,邊鄙無虞,二喜也。治安則驕侈易生,驕侈則危亡立至,一懼也。’又曰:‘治國如治病,病雖愈,尤宜將護。儻遽自放縱,病復作,則不可救矣。今中國安而四夷服,誠自古所稀,然朕日慎一日,惟懼不終,故欲數聞卿輩諫諍也。’魏徵曰:‘内外治安,臣不以為喜,惟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臣按:太宗與羣臣交相敕勵丁寧,以聲色驕侈為戒,而後嗣猶有以此致敗如明皇者,侈欲之易縱而難制也如是夫!
張藴古上大寶箴太宗初即位時,蕴古直中書省,乃上此箴。曰:‘今來古往,俯察仰觀。惟辟作福,為君實難。主普天之下,處王公之上;任土貢其所求,具察陳其所唱。是故恐懼之心日弛,邪僻之情轉放。豈知事起乎所忽,禍生乎無妄?固以聖人受命,拯溺亨屯;歸罪於己,因心於民;大明無私照,至公無私親。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禮以禁其奢,樂以防其佚。左言而右事,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謹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書事。出警而入蹕。警者戒肅,蹕止行人。四時調其慘舒,三光同其得失。故身為之度,而聲為之律。史記夏禹‘聲為律,身為度’。勿謂無知,居高聽卑;勿謂何害,積小就大。樂不可極,樂極生哀;欲不可縱,縱欲成災。壯九重於内,所居不過容膝,彼昏不知,瑶其臺而瓊其室;羅八珍於前,所食不過適口,惟狂罔念,丘其糟而池其酒。勿内荒於色,勿外荒於禽,勿貴難得貨,勿聽亡國音。内荒伐人性,外荒蕩人心,難得之貨侈,亡國之音淫。勿謂我尊而傲賢慢士,勿謂我智而拒諫矜己。聞之夏后,據饋頻起;史記禹一饋而十起,以勞天下之民。亦有魏帝,牽裾不止。魏志:文帝欲徙冀州人家十萬户實河南辛毗諫,帝不答,起入内。毗隨而引其裾牽之,遂奮衣不還,久乃出。安彼反側,如春陽秋露,巍巍蕩蕩,恢漢高大度;撫兹庶事,如履薄臨深,戰戰慄慄,用周文小心。詩之“不識不知”,皇矣篇:‘不誠不知,順帝之則。’言不作聰明也。書之“無偏無黨”,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偏,不中也。黨,不公也。一彼此於胸臆,損好惡於心想。衆棄而後加刑,衆悦而後行賞;弱其强而治其亂,伸其屈而直其枉。故曰:如衡如石,不定物以限,物之懸者,輕重自見;如水如鏡,不示物以情,物之鑑者,妍蚩自生。此言人主之心大公至正,如衡石之平,如水鏡之明,故物之輕重妍蚩自不能遯其形。勿渾渾而濁,勿皎皎而清,勿汶汶而闇,勿察察而明。雖冕旒蔽目,而視於無形;雖黈纊塞耳,而聽於無聲。此言人主雖有冕旒之蔽目,黈纊之塞耳,而中心肅然虚明,湛然純一,故能視明聽聰,無微不照,無隱不燭。縱心乎湛然之域,遊神於至道之精。此言人主清浄寡欲,心體湛然,常遊神於道理之精微。扣之者應洪纖而效響,酌之者隨淺深而皆盈。此言君心湛然合於至道,大本以立,故應事接物各當於理,而無所不盡其情。故曰:天之經,地之寧,王之貞,四時不言而代序,萬物無為而化成。’此言王者德配天地,垂拱無為,而天下化成。又曰:‘天下為公,一人有慶。開羅起祝,湯初造商,見野有張綱四面,乃去其三面而祝之。援琴命詩。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一日二日,念兹在兹。惟人所召,禍福無門,惟人所召。自天祐之。’
臣按:大寶之箴,其辭切至,有補於君心治道,故録之以備省覽。清閒之燕,或使人歌之,以代吹竹彈絲之樂,必有規儆之益。
以上防逸欲之萌。
崇節儉之美節卦名。之彖曰: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程頤曰:天地有節故能成四時,無節則失序矣。聖人立制度以為節,故能不傷財害民。人欲之無窮也,苟非節以制度,則侈肆至於傷財害民矣。
臣按,
陸贄言於其君曰:‘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生物之豐歉由天,用物之多少由人,是以先王立程,量入為出,雖遇災難,下無困窮。理化既衰,則乃反是。
桀用天下而不足,
湯用七十里而有餘,是乃用之盈虚在於節與不節耳。不節,則雖盈必竭;能節,則雖虚必盈。’臣謂
贄之論深得大
易‘節以制度’之義。夫所謂節者,非人之私意也,乃天地自然之常理也。天地之氣運有節,則分至啓閉,弦望晦朔,四時不差,而歲功以成。聖人體天地之節,立為制度,量入為出,無過取,無濫用,有損己益人之實,而無剥下奉上之事,故上下俱足,而國富民樂,雖有災沴,無以為害,此乃保民生、壽國脉之要道也。蓋天下之物皆天之物也,上之人不知愛惜而侈用無節,以至於暴殄,則非惟害及於民,而有離散之虞,亦必獲譴於天,而災咎至矣。
損:卦名。有孚,元吉。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程子曰:‘損,減損也。凡損抑其過以就義理,皆
損之道也。
損之道,必有孚誠,謂至誠順於理也。損而順理,則大善而吉。’又曰:‘損者,損過而就中,損浮末而就本實也。聖人以寧儉為禮之本,故為
損發明其義。以享祀言之,二簋之約,可用享祀,言在乎誠而已,誠為本也。天下之害,無不由末之勝也。峻宇雕墻,本於宫室;酒池肉林,本於飲食;淫酷殘忍,本於刑罰;窮兵黷武,本於征討。凡人欲之過者,皆本於奉養,其流之遠,則為害矣。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後人流於末者,人欲也。
損之義,損人欲以復天理而已。’
胡氏曰:上有不得已而損下者,非以自奉也。‘曷之用?二簋可用享’,必用享為訓者,損之時,享猶不敢過,則所以自奉者可知矣。
論語,子曰:‘道千乘之國,千乘,諸侯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農隙之時。
朱子曰:‘敬者,主一無適之謂。敬事而信,敬其事而信於民也。’又曰:‘國家財用皆出於民,如有不節,而用度有闕,則横賦暴斂,必將有及於民者,雖有愛人之心,而民不被其澤矣。是以將愛人者,必先節用,此不易之理也。’
楊時曰:
易曰‘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蓋侈用則傷財,傷財必至於害民,故愛人必先於節用。然使之不以其時,則力本者不獲自盡,而民不被其澤矣。凡此數者皆以敬為本。
臣按,先儒之説曰:‘敬事而信,是節用愛人、使民以時之本,敬又信之本。’蓋人主能敬而信,則侈欲不萌,自無浮費横斂,而惠及於民矣,又安有輕用民力,賦役不時,以興怨咨者乎?
伊尹訓
太甲曰:慎乃儉德,惟懷永圖。永,長也。圖,謀也。
臣按:自古帝王恭儉以啓業,而後嗣必奢縱以敗亡,蓋為目前之娱樂而無長遠之慮故也。是時
太甲不惠于
阿衡,而安於縱欲,故
伊尹訓之,以此欲使
太甲知受病之源,克己窒欲,以為廟社生靈永久之圖也。
春秋傳魯莊公刻
桓宫桷,
桓宫桓公廟也。桷,椽也。非禮也。
御孫諫曰:‘儉,德之共也;上下共行之德。侈,惡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君納諸大惡,無乃不可乎?’
臣按:儉者,天理之所存;侈者,人欲之所縱。存天理則為
堯舜,為
禹湯文武矣,豈非德之共乎?縱人欲則為
桀紂,為
幽厲,為
吕政、
楊廣矣,豈非惡之大乎?
史記:
帝堯富而不驕,貴而不舒。猶緩也。黄收純衣,收,冕名。純,讀作緇。彤車白馬。茅茨不剪,樸桷不斲,金銀珠璧不飾,錦繡文綺不展,奇怪異物不視,玩好之器不寶,淫泆之樂不聽。存心於天下,加志於窮民。一民飢,曰‘我飢之也’;一民寒,曰‘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曰‘我陷之也’。百姓戴之如日月,親之如父母,仁昭而義立,德博而化廣,故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治。
[17]臣按:
帝堯之心淵静純一,無纖毫人欲之累,故其於侈靡之物、聲色之娱泊然無所好。其所念念而不忘者,愛人澤物而已矣。
書曰:
禹克勤于邦,克儉于家,不自滿假。假,大也。克勤則無盈滿之心,克儉則無假大之意。
子曰:
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菲,薄也。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皆祭服也。卑宫室而盡力乎溝洫。田間水道。
禹,吾無間然矣。謂無所非間也。
真德秀曰:‘
大禹於奉己也薄,而於孝祖宗、敬天地、拯生民,則皆致其厚,此
大舜所以稱其勤邦儉家,而
孔子亦謂之“無間然”也。夫飲食、衣服、宫室,此人心也;致孝、致敬、勤民者,道心也。二者相為消長,
禹之心以道為主,故人心退聽,所欲不存。’‘聖人用心大抵若此,兹非後王所當法與?’
臣按:
禹之自奉常薄,而至於宗廟朝廷之禮、生民衣食之源,則未嘗不盡心焉。所謂‘有天下而不與’也,夫何滿假之有?
湯不邇聲色,不殖貨利,殖,聚也。用人惟己,改過不吝。
蔡沈曰:‘不邇聲色,不聚貨利’,若未足以盡
湯之德。然此本原之地,非純乎天德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者不能也。本原澄澈,然後用人處己,而莫不各得其當。
臣按:聲色者,迷心之鴆毒;貨利者,害義之蟊賊。人主之侈欲,必始於聲色而蕩於貨利焉。君心一流於侈欲,而失其本體之清明,則昏惑沈溺,於人之邪正、事之是非皆不能辨,而危亡至矣。
湯之不邇不殖,蓋欲清出治之源,而杜禍亂之漸也。
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康功,安民之功。田功,養民之功。
臣按:卑服,猶所謂惡衣服也。
文王有天下三分之二,而猶自儉約如是,蓋其心安於淡泊,而專意於保養斯民也。卑服,特舉一端而言,宫室飲食自奉之薄,皆可類推。
成王訓戒卿士曰:位不期驕,禄不期侈,恭儉惟德,有得於心。無載爾僞。載,事也。作德,心逸日休;作僞,心勞日拙。
陳經曰:制驕莫如恭,制侈莫如儉。實有得於恭儉,則為德;以聲音笑貌為之,則為僞矣。恭儉出於德者,逸而休;恭儉出於僞者,勞而拙。掩護不暇,故心勞而日拙。
臣按:驕侈者,危亡之本。國君而驕侈,則喪其邦;大夫而驕侈,則喪其家。故
成王戒之以此,蓋欲與羣臣同寅協恭,以保王業於無窮也。夫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禄不與侈期而侈自至。有位禄者宜務恭儉之德,以絶驕侈之端。然恭儉不本於誠心,而有内外之殊,則私欲勝之,而或不能善其終矣。如
晉武焚雉頭裘,
唐明皇焚錦繡,始雖勉慕而為之,終未免敗於驕奢,是以君子誠之為貴。
漢高祖入
咸陽,見
秦宫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
樊噲諫曰:‘凡此奢麗之物,皆
秦所以亡也,
沛公何用焉?願急還
霸上,無留宫中。’
高祖乃還軍
霸上。
高祖初定天下,至
長安。
蕭何治
未央宫,上見其壯麗,甚怒,曰:‘天下匈匈,擾也。勞苦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宫室過度也?’
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後世有以加也。’
司馬光曰:王者以仁義為麗,道德為威,未聞以宫室鎮服天下也。天下未定,當克己節用以趨民之急,而顧以宫室為先,豈可謂之知所務哉?昔
禹卑宫室而
桀為瓊宫,創業垂統之君躬行節儉,以訓示子孫,其末流猶入於淫靡,況示之以侈乎?
孝武卒以宫室罷〔敝〕
[18]天下,未必不由
鄼侯啓之也。
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産。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臺為?’身衣弋綈,弋,黑色也。綈,厚繒也。所幸
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繡,以示敦朴,為天下先。治
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墳。是以海内安寧,家給人足,後世鮮能及之。
真德秀曰:
文帝斯言有二善焉,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産’,念細民為生之艱也;曰‘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念祖宗創業之艱也。人主常存此心,雖勸之奢侈,亦不為矣。凡繼世之君,多恣耳目之娱者,正以不知錙銖財用,莫非生民膏血;而己之所處,皆先世積累之餘功故也。臣故曰:
文帝斯言有二善焉,可以為後世法矣。
文帝時,有獻千里馬者。詔曰:‘鸞旗在前,屬車在後,吉行五十里,師行三十里,朕乘千里馬,獨先安之?朕不受獻也。其令四方毋來獻。’當此之時,逸游之樂絶,奇麗之賂塞,
鄭衛之倡微矣。夫後宫盛色,則賢者德微;佞臣用事,則諍臣社口,而
文帝不行,故謚為
孝文。
真德秀曰:馬以千里名,世之所不常有也。使人主小有馳騖之志,未有不樂受其獻者。
穆王荒于八駿,幾至失國。惟
文帝之心湛然淵静,雖世所不常有之物皆不足以動之,此所以能卻其獻也。厥後
武帝以一馬之故,至於興師動衆,疲弊中國以求之,蓋
文帝幾於無欲,而
武帝則多欲矣,此得失之異與!
揚雄曰:迨至聖
文,垂意至寧,躬服節儉,綈衣不敝,革鞜不穿,言不穿敝而已,無所紛華也。大厦不居,木器無文。於是後宫賤玳瑁而疏珠璣,卻翡翠之飾,除彫琢之巧,惡麗靡而不近,斥芬芸而不御,抑止絲竹宴衎之樂,憎聞
鄭衛幼眇之聲,幼,一笑反。眇,音妙是以玉衡正而太階平也。玉衡,北斗杓星也。太階,三台也。
真德秀曰:人主一修儉德,則玉衡正而太階平,格天之功若是其速,則崇侈縱欲者其獲辜於天也必矣,可不懼哉?
光武詔太官勿受郡國異味。時異國有獻名馬者,日行千里,又進寶劍直百金。詔以劍賜騎士,馬駕鼓車。上雅不喜聽音樂,手不持珠玉。
尹起莘曰:自古人君莫不勤苦於多事之時,而宴安於無事之日。于時
隴蜀既平,四海寧一,以積年艱關跃履之勞至是,亦可自安,小享玉食之奉,而乃申詔太官勿受郡國異味,則帝之兢兢畏謹,略無自安之意,為如何哉?書之于册,可以為人君暂得小安即肆奢欲者之戒矣。
晉武帝承
魏氏刻薄奢侈之餘,欲矯以仁儉。有司言御牛青絲紖斷,詔以青麻代之;太醫司馬
程據獻雉頭裘,命焚之於殿前。敕内外敢有獻奇技異服者,罪之。時外戚
羊琇、
王愷及散騎常侍
石崇皆富於財,競以奢侈相高。
傅咸上書曰:‘先王之治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常制,奢侈之費,甚於天災。古者人稠地狹而有儲畜,由於節也;今土廣人稀而患不足,由於奢也。欲時人崇儉,當詰其奢。奢不見詰,轉相高尚,無有窮極矣。’
臣按:
晉武初政,崇儉去奢以示天下,可謂美矣。惜其平
吴之後,遽肆奢欲,沈湎冒色,遂殞厥軀,國隨以亡,由不能慎終如始故也。
書曰:‘慎乃儉德,惟懷永圖。’又曰:‘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凶。’
武帝既無遠圖,德又二三,故羣下又效之而崇侈,浸浸於亂亡之域而不能救。嗚呼!可不戒哉?
後魏孝文帝詔罷起部無益之作,出宫人不執機杼者,又罷尚方錦繡綾羅之工,民欲造者任之。是時
魏久無事,府庫盈積,詔盡出御庫府衣服珍寶十分之八,外府衣物繒布絲纊非供國用者,以其太半班賚百司,下至工商皂隸,逮于六鎮邊帥,畿内孤寡貧癃有差。後又出宫人以賜北鎮人貧無妻者。
劉友益曰:
魏主以方富之年而有此詔,於是過人遠矣。
唐太宗初即位,放宫女三千餘人。
尹起莘曰:禮,天子立后,固有六宫、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矣,然未聞千百其數也。昔
晉武平
吴之後,掖庭殆將萬人,遂殞其躬而亡其國。
太宗嗣位,放宫女三千餘人,可謂盛德之事。
帝謂公卿曰:‘自古帝王凡有興造,必須貴順物情。
禹鑿山治水而民無怨讟者,與人同利故也;
秦始皇營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美麗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縱之不已,則危亡立至。朕欲營一殿,材用已具,鑑
秦而止。王公以下,宜體朕意。’由是二十年間,風俗素樸,衣無錦繡,公私富給。
公卿奏曰:‘依禮,季夏之月可以居臺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濕,請營一閣以居之。’上曰:‘朕有氣疾,豈宜下濕?若遂來請,麋費良多。昔
漢文將起露臺,而惜十家之産。朕德不逮
漢文,而所費過之,豈為民父母之道?’竟不許。
上營
玉華宫,務為儉約,惟寢殿覆瓦,餘皆茅茨,然所費已巨億計。充容九嬪之一。
徐惠上書曰:‘今東征
高麗,西討
龜兹,營繕相繼,服玩華靡。夫以有限之農功,填無窮之巨浪。圖未獲之他衆,喪已成之我軍。地廣非常安之術,民勞乃易亂之源也。珍玩技巧,乃喪國之斧斤;珠璧錦繡,實迷心之酖毒。作法於儉,猶恐其奢;作法於奢,何以制後?’上善其言,甚禮重之。
上謂
禇遂良曰:‘
舜造漆器,諫者十餘人,此何足諫?’對曰:‘奢侈者,危亡之本。漆器不已,將以金玉為之。忠良受君,必防其漸。若禍亂已成,無所復諫矣。’
臣按:人主侈欲之端,始於微細而終於難遏。故
舜造漆器,諫者十餘人;
紂造象箸,
箕子憂之,蓋欲防之於微也。
舜能受諫而止,此所以為聖;
紂不能納諫而縱欲,此所以亡滅,是非萬世之明鑑乎?然則人主之於侈欲,可不制之於始萌?而其於奢靡之物,又不可以微細而不戒也。
貞觀中,詔太子用庫物,有司勿為限制。於是太子發取無度,未逾六旬,用物已過七萬。
胡寅曰:按
周官内府、膳夫、酒正,有‘王及后、世子不會’之文
[19]。不會計多少。以愚度之,非
武王、
周公之法也。夫日用之切身者,莫大乎膳服,而易以溺人者,莫若酒。今以尊貴之故,惟意所取,不限多少,則珠襦玉食、長夜之飲由此起矣,豈聖人節以制度、自家刑國之道乎?或者以為冢宰之職,量入為出,得以九式佐王,均節財用,是以雖曰不會,而會在其中。
太宗之詔蓋不考於此而失之,諸賢在朝,亦不聞以為不可,何哉?
尹起莘曰:
漢武帝誤用
公羊復讎之説,而窮征伐;
王安石誤用國服取民之説,而行青苗。知好古而不能用古,其弊必至於此。夫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富不與奢期,而奢自至。況乎志欲無涯,苟非有以撙節而限制之,則亦何所不至?
太宗過愛其子,至詔有司用物勿為限制,是納之於奢侈縱欲之域耳。夫六典之書,其可用於後世者尚多,
太宗未能舉行一二,乃獨取其不會之説,以陷乃子於過惡之地,此則不善用聖經之過也。
玄宗開元初,上以風俗奢靡,制乘輿服御、金銀器玩宜令有司銷毁,以供軍國之用。其珠玉錦繡焚於殿前,后妃以下皆毋得服珠玉錦繡,天下毋得采珠璧、織錦綉等物。罷兩京織錦坊。
司馬光曰:
明皇之始欲為治,能自刻勵節儉如此,晩節猶以奢敗。甚矣,奢靡之易以溺人也!
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可不慎哉!
憲宗初即位,
昇平公主獻女口。上曰:‘上皇不受獻,朕何違?’遂卻之。
荆南獻毛龜。上曰:‘朕所寶惟賢,嘉禾芝草皆虚美耳,自今勿復以聞,珍禽奇獸亦毋得獻。’
元和四年春,南方旱饑,遣使宣慰賑恤。宣慰使
鄭敬將行,上戒之曰:‘朕宫中用帛一匹,皆籍其數;惟賙恤百姓,則不計費。卿等宜識此意。’三月,制蠲租税,出宫人,絶進奉。夏四月,
山南東道節度使
裴均進銀器。
尹起莘曰:既絶進奉,德音在耳,而
裴均首進銀器,
憲宗之志為已荒矣。今夫世有好飲之人,或因人言,或自警省,知其有傷生敗德之事,强自禁止,若將終身不復飲者。然未幾口垂涎而心燥渴,又復肆飲,不至於沈湎没身而不止。
憲宗之失不幸類是,豈不深可戒哉?
後唐明宗初立,量留後宫百人、宦官三十人、教坊百人、鷹坊二十人、御厨五十人,中外毋得獻鷹犬奇玩。諸司務有名無實者皆廢之,除夏秋税四。節貢奉,毋得斂百姓,刺史以下不得貢奉。
胡寅曰:此數條者,聖王常事也,而英雄明達如
漢武帝、
唐太宗,猶有不能焉。
明宗,夷狄之人,從容行之,豈不為賢哉?且非矯勉於初政而怠忽於末路者,其賢益可尚矣,是故表而出之。
宋太祖躬履儉約,衣浣濯之衣,乘輿服用皆尚質素,寢殿設青布緣葦簾,宫闈帟幕無文采之飾。常出麻屨布裳賜左右,曰:‘此我舊所服用也。’
開封尹
光義因侍宴禁中,曰:‘陛下服用太草草。’帝正色曰:‘爾不記居
夾馬營中時事耶?’
永(寧)〔慶〕公主[20]常衣貼繡鋪翠襦入宫,帝見之曰:‘汝當以此與我,自今勿復為此飾。’主笑曰:‘此所用翠羽幾何?’帝曰:‘不然。主家服此,宫闈戚里必相效,京城翠羽價高,小民逐利,展轉販易,傷生浸廣,實汝之由。汝生長富貴,當念惜福,豈可造此惡業之端?’主慚謝。主因侍坐,與皇后同言曰:‘官家作天子日久,豈不能用黄金装肩輿,乘以出入?’帝笑曰:‘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以金銀為飾,力亦可辦,但念我為天下守財耳,豈可妄用?古稱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為意,天下之人何仰哉?當勿復言。’
蜀主
孟昶降,上見
昶寶粧溺器,命撞碎之,曰:‘汝以七寶飾此,當以何器貯食?所為如是,不亡何待?’
吕中曰:創業之君,後世所視以為軌範也;宫闈之地,四方所視以為儀刑也。一人之奢儉者雖微,而關於千萬世者甚大;致謹於服色者雖少,而關於千萬里者甚遠,可不謹哉?
太宗謂近臣曰:‘凡人君當以節儉為宗,仁恕為念。朕在南府時,於音律粗亦經心,今非朝會未嘗張樂。晨夕下藥,常以鹽湯代酒。常服浣濯之衣,而鷹犬之娱素所不好。’樞密使
王顯等嘗侍燕,數視帝袴。帝怪而問之,
顯等曰:‘陛下所衣袴,文縷俱倒。’帝笑曰:‘朕未嘗御新衣,浣濯頻所致耳。蓋念機杼勞苦,欲示敦朴,為天下先也。’
仁宗出内庫真珠估緡錢三十萬賜三司。諭輔臣:‘此無用之物,既不能捐棄,不若散之民間,收其直,助糴邊儲,亦可小紓吾民之斂也。’中書樞密院奏事於
景福殿之西閣,見帝所御幄幕裀褥,質素暗敝,久而不易。帝謂
韓琦等曰:‘朕宫中自奉止如此,此亦生民之膏血也,可輕費之哉!’
帝一日思生荔枝,有司言已供盡。近侍曰:‘有鬻者買之。’上曰:‘不可。今買,來歲必增上供之數,流禍百姓無窮。’又一日,夜中甚飢,思食燒羊頭。近侍乞宣取,上曰:‘不可。今次取之,後必常備。日殺三羊,暴殄無窮。’竟夕不食。
劉安世曰:
仁宗恭儉出於天性,故四十二年如一日也,
易所謂‘有始有卒’者。世以
明皇初節儉,後奢侈,疑相去遼絶。此説非也。夫錦繡珠玉,世之所有也,己不好之則不用,何至焚之?焚之必於前殿,是欲人知之,此好名之弊也。夫恭儉不出於天性而出於好名,好名之心衰,則其奢侈必甚,此必至之理也。故當時識者見其焚珠玉,知其必有末年之弊。若
仁宗則不然,若非大臣問疾,則無由見黄絁被、漆唾壺。
臣按:
宋之祖宗以仁厚儉約開基,而
仁宗恭儉之德又出於天性,始終如一。當是時,海内富庶,風俗淳厚,和氣充浹,而瑞慶並至。帝之享國至於四十二年,豈非清心寡欲之效與?
神宗出諸州貢物凡四十三州七十種,手詔曰:‘四方入貢雖云古例,考之
禹制,未有若兹之繁也。今則一郡歲有三四至者,言念道路之勤,疲費亦廣,至聞主押衙校有棄業終身不能償者,耗蠹民力,莫不由斯。又所貢物多飲食之類,雖闕之亦無害也。
書不云乎,“不作無益害有益”,非謂此邪?朕甚不取,自今悉罷之。’
熙寧初,有事于南郊。時執政以
河朔旱傷,國用不足,乞南郊勿賜金帛。詔學士議。
司馬光言:‘救災節用,當自貴者始,可聽也。’
王安石曰:‘國用不足,非當今之急務。且國用所以不足者,未得善理財者故也。’
光曰:‘國用不足真急務。善理財者,不過頭會箕斂,以盡民財。民窮為盜,非國之福。’
安石曰:‘不然。善理財者不加賦而上用足。’
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財貨百物止有此數,不在民則在官,譬如雨澤,夏澇則秋旱。不加賦而上用足,不過設法陰奪民財,其害有甚於加賦。此乃
桑弘羊欺
武帝之言,
司馬遷書之以譏
武帝之不明也。’
臣按:
神宗有恭儉之性,而
王安石每導之以侈泰,卒乃創立新法,掊克斂怨,以基
宋室之禍,其罪大矣。
金世宗雅尚儉素,宫中之飾禁用黄金。嘗謂侍臣曰:‘
唐虞之時未有華飾,
漢惟
孝文務為純儉。朕於宫室惟恐過度,其或興修,即損宫人歲費以充之,今亦不復營建矣。如宴飲之事,近惟太子生日及歲元飲之,亦未嘗至醉。至於佛法,尤所未信。
梁武帝為
同泰寺奴,
遼道宗以民户賜寺僧,其惑深矣。’詔減御膳及宫中食物之半,因諭尚食局使曰:‘太官之食皆民膏脂,日者品味太多,不可徧舉,徒為虚費,自今止進數味而已。’又謂宰臣曰:‘朕年來惟以省約為務,常膳止四五味已厭飫之。亡
遼日屠食羊三百,豈能盡用?徒傷生耳。朕雖處至尊,每當食,常思貧民飢餒,猶在己也。’
臣按:史稱
世宗仁静節儉,好賢納諫,尚文偃武,上下相安,家給人足,刑部斷死罪歲或十七人。人主節儉於一己者雖小,而其澤之及民者遠矣。是時南北講和,與民休息,天下被其澤,是亦
金主仁静寡欲之效也。
大明高皇帝喜大内宫殿新成,制度不侈,因謂侍臣曰:‘人主嗜好,所繫甚重。躬行節儉,足以養性;崇尚侈靡,必至喪德。朕常念居
淮右,頻年饑饉,艱於衣食,鮮能如意。今富有四海,何求不遂,何欲不得?然常檢制其心,猶恐驕盈不可復制,夙夜兢惕,不遑厎寧。故凡有興作,必量度再三,不獲已而後為之,為之未嘗過度。宫壼之間,皇后亦能儉以率下,躬服浣濯之衣。皆非故為矯飾,實恐暴殄天物,剥傷民財,不敢不謹。’侍臣對曰:‘奢侈者常情所欲,節儉者富貴所難。陛下安行節儉,無所勉强,誠宜為子孫萬世之法。’上曰:‘節儉二字,非徒治天下者當守,治家者亦宜守之。爾等歲禄有限,而日用無窮,費或過度,何從辦集?侵年剥削,皆源於此。宜體朕懷,共崇節儉,庶幾無悔。’
江西行省以
陳友諒鏤金牀進,上觀之,謂侍臣曰:‘此與
孟昶七寶溺器何異?以一牀工巧若此,其餘可知,
陳氏父子窮奢極靡,焉得不亡?’即命毁之。又曰:‘處富貴者正當抑奢侈,弘儉約,戒嗜欲,以厭衆心,猶恐不足以慰民望,況窮天下之技巧,以為一己之奉乎?其致亡也宜矣。然此亦足以示戒,覆車之轍,不可蹈也。’
有司奏造乘輿服御諸物,應用金者命皆以銅代之。有司言:‘費小不足靳。’上曰:‘朕富有四海,豈吝於此?然所謂儉約者,非身先之,何以率下?小用不節,大費必至。開奢泰之源,啓華靡之漸,未必不由於小而至大也。’
上指宫中隙地謂皇太子、諸王曰:此非不可起亭館臺榭,為遊觀之所。今但令内史種蔬,誠不忍傷民之財、勞民之力耳。昔
商紂崇飾宫室,不恤民力,天下怨叛,身死國亡;
漢文帝欲作露臺,而惜百金之費,當時民安國富。夫奢儉不同,治亂懸判,爾等當記吾言,常存儆戒。
臣按:自古帝王積德累仁、垂裕後昆者,必本於恭儉;而其後嗣之不能持守,以至於亡身滅宗者,亦未有不由於奢縱。覆轍相尋,迷而不悟。天啓
皇明高皇帝以聖神之資,混一區宇,深明禍亂之由,首務清其本源,躬履節儉以化天下,垂訓後嗣,使聖子神孫遵守勿失,實萬世生民之福也。臣常思奢縱之禍非止於喪國,人君之享年不永亦由於此。蓋人主居天位而能自節儉,則嗜欲薄而心志清,可以養性,可以養德,自然澤及於物,而導迎和氣,永享壽禄。如其不能然,而一萌奢欲,則非惟侈用傷財,害及於民,心志蕩而嗜欲無節,戕生伐性,靡所不至,遂及於禍敗,此必然之理也。帝之純心儉約如是,故享國之永又比於
商家無逸之主,是非清心寡欲之明效與?臣故謹載聖訓于篇,以為後世法。臣又念我本國祖宗之創業開基也,亦莫不以恭儉為本,令聞懿行,俱載今之國朝寶鑑,惟明主參考而體法焉,實萬世無疆之休也。臣不勝惓惓。
戒驕泰之失孝經,子曰:‘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臣按:人君位億兆之上,享富貴之樂,可謂高且滿矣。高者易危,滿者易溢,不可不謹。若能常存謙懼之心而不萌驕泰之念,又能自制於禮節而敬守先王之法度,則雖高而不危,雖滿而不溢矣。此即前篇所謂持滿挹損之道也。
大學曰: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朱熹曰:君子,以位言之。道,謂居其位而修己治人之術。發己自盡為忠,循物無違謂信。驕者矜高,泰者侈肆。忠信者,天理之所以存;驕泰者,天理之所以亡。
臣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由道心而實之,則為忠為信;由人心而縱之,則為驕為恭。
堯、
舜、三王之所以得之者,忠信而已矣;
桀紂幽厲之所以失之者,驕泰而已矣。其幾決於一念敬肆之間,而天命人心之去就離合亦於是乎判焉。嗚呼!可不戒哉?
五子之歌:
太康尸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咸貳,乃盤游無度,畋于
有洛之表,
洛,水也。十旬(不)〔弗〕反。
有窮后羿有窮,國名。后,君也。
羿,其名。因民(不)〔弗〕忍,距于
河。
真德秀曰:
大禹之功與天地並,甫及再世,
太康以盤游之樂遽至失國,天命之靡常而前人之功不可恃蓋如此。自是,
羿專
夏政,
寒浞又殺
羿而代之。非
少康君臣辛苦經營,以復
有夏之業,則
禹不祀矣。
太康逸豫,以一朝而失之;
少康布德兆謀,四十餘年而克復。失之之易而得之之難又如此,後王可不戒諸?
史記:
桀為無道,貪虐荒淫,殘傷百姓,天下顫音戰。怨而患之。伐
有施氏有施人以
妹喜女焉。
喜有寵,所言皆從。為瓊宫瑶臺,殫百姓之財,肉山脯林,酒池可以運舡,糟堤可以望十里,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
妹喜笑以為樂。
關龍逄諫曰:‘人君謙恭敬信,節用愛人,故天下安而社稷宗廟固。今君用財若無窮,殺人若不勝,民惟恐君之後亡矣。人心已去,天命不佑,盍少悛乎?’
桀不聽,殺之。
臣按:
桀之惡已痼,
龍逄藥石之言不能入,反被淫刑。殺諫臣者,未有不亡,可以為萬世戒矣。
紂始為象箸,
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不盛以土簋,將作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羹菽藿、衣短褐,而舍於茅茨之下,則錦衣九重、高臺廣室稱此,以求天下不足矣。遠方珍怪之物,輿馬宫室之漸,自此而始,吾畏其卒也。’
臣按:人主侈心一動,其初甚微,而末流之禍有不可勝言者,故忠臣先見其微而憂之。未幾
紂果窮奢極欲,無所不至,遂底滅亡,由不能制其一念之侈欲故也。嗚呼!可不戒哉?
紂使
師延作
朝歌北鄙之音,北里之舞,靡靡之樂。造
鹿臺,為
瓊室玉門,其大三里,高千尺,七年乃成。厚賦税,以實
鹿臺之財,盈
鉅橋之粟。燎焚天下之財,罷苦萬民之力。收狗馬奇物充牣充滿也。宫室,以人食獸。廣
沙丘苑臺,以酒為池,縣肉為林,男女裸相逐於其間。宫中九市,為長夜之飲。百姓怨望,諸侯有叛者。
妲己以為罰輕誅薄,威不立,於是重為刑辟。為熨斗,以火燒燃,使人舉之,手爛。更為銅柱,以膏塗之,加於炭火之上,使有罪緣之。
紂與
妲己以為大樂,名曰‘炮烙之刑’。
臣按:
禹惡旨酒,
湯不邇聲色,蓋二者,蕩心之狂藥,伐性之斧斤,故聖人遠之。
桀紂之惡,雖非一端,其源皆始於此。人惟一心,明則衆善所從出,惛則衆惡所自生,未有沈溺於酒色而心不惛者。心源一惛,為窮侈,為肆虐,昏亂百度,靡所不至。天怒於上而不省,民怨於下而不恤,忠言逆耳而不入,禍敗及身而不悟,可懼之甚也。是故古之聖哲之主,莫不以清心寡欲為務,甘酒色荒為戒,蓋欲澄本源之地,以杜亂亡之禍也。
泰誓:
武王伐
紂,誓師之辭。‘今
商王受紂名。不敬上天,降災下民,沈湎溺於酒。冒色,冒亂女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宫室、臺榭、陂池、侈服,以殘害于爾萬姓。焚炙忠良,刳剔孕婦。
紂剖
比干妻,以視其胎。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肅將天威。’又曰:‘惟
受罪浮于
桀。剥喪元良,賊虐諫輔。
比干强諫,
紂怒剖其心。謂己有天命,謂敬不足行,謂祭無益,謂暴無傷。郊社不修,宗廟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婦人。上帝不順,祝降時喪。’祝,斷也。
臣按:
受之惡衆矣,而
武王之誓師乃以不敬為首,何也?蓋敬也者,萬善之本;不敬者,衆惡之源。人之一心,操而存之則為敬,捨而縱之則為不敬。心主於敬而無所怠慢,則以之事上帝,事鬼神,尊禮忠賢,懷保萬民,無所處而不當矣。如或不敬而肆其驕暴,則以天之神明而猶不知敬畏,而況於鬼神乎,而況於忠賢乎?此
紂之惡所以無所不至,而卒未逭於天誅也。
梁王觴諸侯於
范臺,臺名。酒酣,請
魯君舉觴。
魯君興,避席擇言曰:‘昔者,帝女令
儀狄作酒而美,進之
禹。
禹飲而甘之,遂疏
儀狄,絶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
齊桓公夜半不嗛,飽也。
易牙乃煎熬燔炙,和調五味而進之。
桓公食而飽,至朝不覺,曰:“後世必有以味亡其國者。”
晉文公得
南之威,美婦人也。三日不聽朝,遂推
南之威而遠之,曰:“後世必有以色亡其國者。”
楚王
莊王。登
强臺,臺名。左
江而右湖,其樂忘死,遂盟
强臺而不登,曰:“後世必有以高臺陂池亡其國者。”今主君之尊,
儀狄之酒也;主君之味,
易牙之調也;左
白台而右
閭須白台、
閭須,皆美婦人。
南威之美也;前
夾林而後
蘭臺夾林、
蘭臺,皆臺榭名。
强臺之樂也。兼此四者,可無戒與?’
梁王稱善相屬。
真德秀曰:四者之欲,人之所同,惟聖賢則能以道勝欲,故
大禹絶旨酒而不御,
晉文推
南威而遠之,
楚莊盟
强臺而不登。
晉楚之君雖未可與
大禹同年而語,(然)〔其〕勇於自克,亦可尚也。
齊桓雖知厚味之亡國,而寵任
易牙至於終身,卒以召亂,是自言之而自蹈之也。物欲之伐人,至為可畏。惟人主一以
大禹為師,推惡酒之心,以御羣物,而深戒
齊桓之不勇,其庶矣乎。
楚靈王為
章華臺名。之臺,與
伍舉登焉,曰:‘臺美矣夫!’對曰:‘臣聞國君服寵以為美,安民以為樂,聽德以為聰,致遠以為明。不聞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鏤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囂庶為樂;不聞其以觀大視侈淫色以為明,而以察清濁為聰也。夫國君者,將民之與處,民實瘠矣,君安得肥?且夫私欲弘侈,則德義鮮少;德義不行,則邇者騷離而遠者距違。夫為臺榭,將以教民利也,不知其以匱之也。若吾君謂此臺美而為之正,
楚其殆矣。’
真德秀曰:
伍舉之對,言皆近理,而所謂‘私欲弘侈,則德義鮮少’者,尤古今之名論也。夫私欲者,人心之發;而德義者,道心之正,二者常相水火焉。水勝則火滅,欲勝則理微。
靈王惟其溺於私欲也,是以德義之存者幾希。及其敗也,
仲尼聞之,曰:‘若古有志,克己復禮,仁也。
楚靈王而能自克,豈其辱於
乾谿?’
靈王敗死于此。嗚呼!此非後王之炯監與?
秦始皇以
咸陽人多,先王之宫庭小,乃營作朝宫
渭南
上林苑中。先作前殿
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
南山,表
南山之巔以為闕。為複道,自
阿房渡
渭,屬之
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絶漢抵營室。營室,星名。隱宫徒刑者七十餘萬人,乃分作
阿房,或作
驪山。發北山石椁,寫
蜀荆地材舍車解馬為寫。皆至。
關中計宫三百,
關外四百餘。於是立石
東海上
朐界中,
朐,地名,在
東海。以為
秦東門。
丘濬曰:
始皇自並天下以來,既築
咸陽北阪上,又作
信宫及
甘泉前殿,至是又營朝宫,作前殿
阿房,役徒刑者七十餘萬人。所以為此者,豈非欲為終身安樂之地,以貽子孫千萬年無窮之業哉?卒之身死
沙丘,曾不得以正終於牗下,僅及再傳,付之
楚人之一炬,亦何用苦生靈為哉?後世人主,亦可以鑑矣。
漢文帝時,
賈山言治亂之事,曰:‘
秦起
咸陽而西至
雍,離宫三百,鍾鼓帷帳不移而具。又為
阿房之殿,殿高數十仞,東西五里,南北千步。從車羅騎,四馬騖馳,旌旗不撓。為宫室之麗至於此,使其後世曾不得聚廬而託處焉。後世,謂
秦之子孫。為馳道於天下,東窮
燕齊,南極
吴楚江湖之上。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為馳道之麗至此,使其後世曾不得邪徑而託足焉。
秦以熊羆之力、虎狼之心,蠶食諸侯,並吞海内,而不篤禮義,故天殃加焉。’
臣按:
始皇之無道,極矣。原其所以至此者,蓋亦始於驕泰之一念。
禹之功德與天地並,猶不敢自滿,卑宫惡衣,天下後世稱聖。
始皇以詐力並天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天下不以為聖而自以為聖,其驕傲甚矣。於是窮侈欲,縱淫暴,焚書坑儒,無所不至,而至於亡。其禍皆自驕之一字中來。故
孔子曰:‘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又曰:‘雖有
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豈非以驕者,萬惡之源也與?然豈獨
秦也,自
夏桀、
商受以來,喪亡之禍靡不由此,後世人主,不可不察。
二世元年春,東行郡縣,夏至
咸陽。謂
趙高曰:‘人生世間,譬猶騁六驥過決隙也。吾欲悉耳目之所好,窮心志之所樂,以終吾年壽,可乎?’
高曰:‘此賢主之所能行,而昏亂主之所禁也。陛下嚴法而刻刑,盡除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親信,則高枕肆志寵樂矣。’
二世然之,乃更為法律,務益刻深,大臣、諸公子有罪輒僇死。
李斯數欲請諫,
二世不許,而責問
斯曰:‘彼賢人之有天下,專用天下適己而已矣。吾欲肆志廣欲,長享天下而無害,為之奈何?’
斯乃阿二世意,以書對曰:‘夫賢主者,必能行督責之術者也。督責之,則臣不敢不竭能以徇其主矣。
申子曰:“有天下而不恣睢,恣,縱也。睢,仰目貌。命之曰以天下為桎梏者。”無他焉,不能行督責,顧以其身勞於天下之民,若
堯禹然,故謂之“桎梏”也。夫不能修
申韓之術,行督責之道,專以天下自適,而徒務苦形勞神,以身徇百姓,則是黔首之役,非畜天下者也。且夫節儉仁義之人立於朝,則荒肆之樂輟矣;諫説論理之人間去聲。於側,則流漫之志詘矣;烈士死節之行顯於世,則淫康之虞與娱同。廢矣。故明主能外此三者,而獨操主術以制聽從之臣,則身尊而勢重也。’書奏,
二世悦,行督責日嚴。税民深者為良吏,殺人衆者為忠臣,刑者相半於道,而死人日積於市。復作
阿房宫,盡徵材士有材多力之士。五萬人,屯衛
咸陽。於是
楚戍卒
陳勝、
吴廣等作亂
山東,豪傑並起而亡
秦。
臣按:自古人主之欲肆逸樂者,亦不能自縱,必有姦諛之臣逢迎而贊導之,然後乃得以逞其志焉。姦臣之所以為此者,蓋欲述主於荒淫逸樂,而自保其寵禄也。然君既以此而亡身喪國,臣亦安得以獨保其寵禄乎?
秦未亡,而
李斯、
趙高先夷三族,亦何利益之有哉?
斯高之言,排
堯禹之兢業,而導之以
桀紂之淫暴,所謂‘一言而喪邦’者也。臣故表而出之,以為萬世為君臣者之戒。
陳後主於
光昭殿前起
臨春、
結綺、
望仙三閣,各高數十丈,連延數十間。其窗牖壁帶,懸楣欄檻,皆以沈檀為之。飾以金玉,間以珠翠,外施珠簾,内有寶牀寶帳。其服玩瑰麗,古所未有。每微風漸至,香聞數十里。其下積石為山,引水為池,雜植奇花異卉。上每飲酒,使諸妃嬪及女學士與狎客共賦詩,互相贈答。采其尤豔麗者,被以新聲,選宫女千餘人習而歌之。分部迭進其曲,有
玉樹後庭花、
臨春樂等,大略皆美諸妃嬪之容色。君臣酣歌,自夕達朝,以此為常。是時
隋兵臨
江陳主從容謂侍臣曰:‘王氣在此,
齊兵三來,
周師再來,無不摧敗,彼何為者邪?’
孔範曰:‘
長江天塹,古以為限隔南北,今日虜軍豈能飛渡邪?’帝笑以為然,故不為深備,奏技縱酒,賦詩不輟。
臣按:甚矣,逸欲之溺人也!是時
隋兵四集,旌旗舟楫,横亘數千里,危亡之勢迫於朝暮,而
陳主猶恬然不省,奏技縱酒。譬如燕雀處堂,母子相安,自以為樂,突決棟焚,而不知禍之將及己也。吁!可哀哉!
隋煬帝築
西苑,周二百里。其内為海,周十餘里,為
方丈、
蓬莱、
瀛洲諸山,高出水百餘尺。臺觀宫殿羅絡山上,向背如神。海北有
龍鱗渠,縈紆注海内。緣渠作十六院,門皆臨渠,每院以四品夫人主之。堂殿樓觀,窮極華麗。宫樹秋冬彫落,則剪綵為華葉綴於枝條,色渝則易以新者,常如陽春。沼内亦剪綵為荷芰菱芡,乘輿遊幸,則去冰而布之。十六院競以殽羞精麗相高,永市恩寵。上好以月夜從宫女數千騎遊
西苑,作
清夜遊曲,於馬上奏之。至
江都,荒淫益甚。宫中為百餘房,各盛供張,實以美人。日令一房為主人,帝與
蕭后及幸姬歷就宴飲,酒巵不離口,從姬千餘人亦常醉。
真德秀曰:
武王之數
紂曰‘暴殄天物’,蓋凡物皆天産也,暴而殄之則獲罪於天矣。
漢武以土木被文繡,議者以深譏之,況於苑囿之廣、卉木之多,以人為而奪造化。不知歲之所耗者幾百千萬匹,而虚杼柚之力者幾百千萬工。雨淋日炙,不能旬月,而又易之矣。當是時,天(民)〔下〕
[21]之窮而衣不蔽體者,何可勝數?而
煬帝乃以有用之繒帛,委之溝壑草莽中,一不之惜,暴殄甚矣,上帝安得而不震怒,下民安得而不離畔乎?其致
江都之禍,宜也。
唐太宗謂侍臣曰:‘崇飾宫宇,遊賞池臺,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勞弊。
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勞弊之事,誠不忍施於百姓。’
魏徵曰:‘陛下每節己以順人。臣聞以欲從人者昌,以人樂己者亡。
隋煬帝志欲無厭,唯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營造,小不稱意,則有峻罰嚴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競為無限,遂至亡滅。此陛下所目見。為其無道,天命陛下伐之。’上曰:‘公言甚善,非公,朕安得聞此言?’
太宗又言曰:‘往者初平京師,宫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
煬帝意猶不足,徵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唯欲清浄,使天下無事。夫治國如栽樹,本根不摇,則枝葉茂榮。君能清浄,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臣按:
煬帝之奢縱如彼,
太宗之清約如此,天命之去留,生民之休戚,國祚之短長,皆決於此矣。
宋徽宗崇寧中,帝頗垂意花石,
蔡京諷
朱沖密取
浙中珍異以進。初致黄楊三本,帝嘉之。後歲歲增加,貢五六品。至是漸盛,舳艫相銜於
淮汴,號花石綱。置應奉局於
蘇州,命
沖子
勔領其事。
勔指取内帑如囊中物,每取以數十百萬計。於是搜巖剔藪,幽隱不置。凡士庶之家,一石一木稍堪玩者,即領健卒直入其家,用黄帊覆之,加封識焉,指為御前之物。未即取,使護視之,微不謹,即被以大不恭罪。及發行,必撤屋抉墻以出。人不幸有一物小異,共指為不祥,惟恐芟夷之不速。民預是役者,中家破産,或賣子女以供其須。斸山輦石,程督慘刻,雖在江湖不測之淵,百計取之,必得乃止。至截諸道糧餉綱,旁羅商舡,揭所貢暴其上。篙工、柁師倚勢貪横,凌轢州縣,道路以目相視。是時,
蔡京託紹述之名,紛更法制,貶斥羣賢,增修財利之政,務以侈靡惑人主,動以
周官‘惟王不會’為説,言及前朝惜財息費者,必以為陋。至於土木營造,率欲度前規而侈後觀。及彗星見,帝悟其姦,免
京為中太一宫使。
帝信道教,於是
蔡攸倡為異聞,謂有珠星璧月、跨鳳乘龍、天書雲篆之符,以逢迎之。遂竭國家之力,以經營土木之工。及聞
林靈素之言,復於
景龍門對
晨暉門作
上清寶籙宫,密連禁署。宫中山包平地,環以佳木清流。列諸館舍臺閣,多以美材為梁棟,不施五采,有自然之勝。上下立亭宇,不可勝計。帝時登皇城下視之,由是開
景龍門,城上作複道,通
寶籙宫,以便齋醮之事。
臣按:人主之侈欲非一端,或以聲色,或以崇飲,或以貨利,或以遊畋,或以宫室,或以奇技異物,所好雖不同,而同歸于亂亡。‘
殷監不遠’,尚不知戒。吁!可惜哉!
宋業之隆,百年升平,仁深澤厚,海内殷富,是皆祖宗恭儉之效。逮至
徽宗,昧於持盈守成之道,一萌驕泰之念,不能防遏。初既喪志於花石,尋又蠱心於道教,勞弊天下,遂失人心,安得無
靖康之禍乎?然人主之侈欲,未有不由姦諛之臣導之也。
胡亥之縱欲流蕩,
趙高、
李斯導之也;
煬帝之荒淫迷亂,
裴蕴、
虞世基導之也;
徽宗之玩物昏惑,
蔡京、
蔡攸導之也。臣故曰:人主如有逸欲之戒,莫急於親賢遠姦。蓋姦邪屏斥,而忠賢在位,則必能盡輔翼之道,而引君當道矣,安有逸欲之敗乎?惟聖明深省焉。
以上戒驕泰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