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2_416盡心 上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2_416盡心 上

【盡心

孟子曰‘盡其心’。問:集注釋心字,與大學釋明德同,而但神明二字不同。無乃神字應虚靈字,明字包不昧字否?
誨曰:‘神明’字固若包虚靈不昧在其中,然虚靈不昧是釋明德,而只平説聖凡之皆然者也。所謂神明,雖與明德同一説心,而觀此章及大學或問程林隱心學圖皆就為學人説,豈可以此二字包得虚靈不昧。而不别言之,以示夫知性窮理與不動心、從心之專有賴於此乎?
小注陵陽李氏曰:性與心初無間,而知與盡則有序。
按:性與心,不可曰初無間,蓋以具於心者,性;知與盡,不容以序言,蓋以纔知便能盡也。○按:知天在知性裏面,而别無工夫可言,故不下者字,而下則字。
所以立命
按:此命字從‘修身以俟’上説,則謂之以理言,可也;而從‘夭壽不貳’上説,故輔氏謂兼理氣。朱子所謂‘通下章看’,亦得。然下章‘莫非命’之‘命’,恐專指氣數。
張子曰:由氣化,有道之名。
按:非謂氣化是道也,道之名由氣化而出。如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者,非謂陰陽即是道也,言所以陰之、陽之者為道。則畢竟道即理也,合虚與氣,有性之名。
按:非謂虚與氣即是性也。蓋言性之名得,由於稟受也。可知性即理也。張子何嘗以氣言道與性乎?
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
按:知覺固兼體用,而此知覺恐專以用言。朱子所謂‘聰明視聽,作為運用’是也。陳氏所謂‘知覺所以知覺此理’者,恐有病。知覺即理之知覺,豈曰‘知覺此理’乎?○按:盡心知性,即孟子之知言存心;養性,即孟子之養氣;修身立命,即孟子退處獨善之志乎?
孟子曰:莫非命。
按:此命字專以氣數言,章下注謂‘發前章末句未盡之意’。然前章‘立命’之‘命’,恐兼理氣而專言也,與此章命字似有些分殊。
萬物皆備
按:此物字是‘事物’之‘物’,非‘人物’之‘物’,詳集注可見。
宋句踐止尊德樂義。
按:德以性言,義以行言。
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按:義即道也,而義主斷制,故言於窮;道主施行,故言於達。此義字與上文‘樂義’之‘義’,似有偏全之異。‘樂義’之‘義’,不可對道言,下文小注張氏以道義分體用,固是,然此道字亦似以用言。
‘待文王’注曰:過人之才智。
按:不曰才德而曰才智者,恐以豪傑之稱襯貼於才智。
所過者化,所存者神。
按:過化由於存神,當先言存神。而乃先言過化者,蓋以過化屬仁,存神屬智,而聖人之道,仁而智故也。
仁言不如仁聲止之得民。
按:‘得民’下恐當有深字。政既善,則非不得民,而但不如善教之得之深。如是看,方與上節之意合,而亦得孟子本意。下文雖言善政得民財,而得民財者,豈不得民心乎?是以孟子嘗言三代之得民,而所欲與之聚之,則孟子豈言善政之只得財而不得心也?但不如善教之得之深也。故以民財言政,以民心言教爾,此不可不察也。
‘無為其所不為’小注陳氏曰:以義制事止以禮制心。
按:為主事,欲主心。心與事固可分屬於為與欲,而集注李氏之意,為處亦兼禮義説,欲上亦兼禮義説,故下句單言義者,以義該禮也。禮與義恐不可分屬於為與欲。
‘人之有德慧’小注輔氏曰:謂慧德止謂智術。
按:集注以慧謂德之通敏,以智謂術之覺悟,而輔氏反以慧知為德術之本,似未然。且孟子以知言而輔氏以智言,可乎?德恐以心言,術恐以事言。
有事君人者止有天民者。
按:天民之德,已成於達行之前,而天民之業,可見於達行之時,則小注陳氏所謂‘非以當大任而言’者,似未然。
君子有三樂止父母俱存。
按:言三樂而首言父母兄弟者,是蓋孝悌而已,仁義而已之意。
‘英才教育’注:斯道止被其澤。
按:樂在於道,不在於澤,若以被其澤為樂,則下章‘中天下、定四海’之樂,亦以被其澤言之,而謂之‘所性不存’,可見三樂之在道不在澤,而澤亦有淺深也。
問:英才教育與中立定民,同是及人之樂,而英才教育之樂,樂在道,道是所性之存;中立定民之樂,樂由位,位非所性之存。
誨曰:解得是。然道在我者,故所性存焉;位在外者,故所性不存。如此立言,似更分明。
‘分定故也’注曰:分者,所得於天之全體。
按:所性云者,言所以性之之意,則性是體,而所字兼體用。若以此體字為體而非用,則下文言所性而豈兼生色施體而言乎?
仁義禮智根於心。
按:‘根於心’之訓,可見心是氣,而具是理之義。
程子曰止四體不言而喻,唯有德者能之。
按:四體不言而喻,便是聖人動容周旋中禮,則孟子所謂‘盛德之至’是也。程子汎言‘有德者能之’,德字上恐當作成字。
孔子東山止難為言。
按:不曰知、不曰行,而曰言,言固兼知行也。若只以‘言語’之‘言’觀之,則聖人之前不敢開口乎。
‘雞鳴而起’注程子曰:只主於敬,便是為善。
按:孳孳,釋之以勤勉之意,則孟子只主接物已發上説,而程子主敬之訓,發孟子言外之意。
楊子取為我’小注曰:此失之不及。
按:之為我,分明過也。朱子孟子所謂‘可以取,可以無取’,取謂不及,則為我之病失於不取矣,其非過乎?先儒以隱士為過,仕者為不及,則為我之病在於不仕矣,其非過乎?徒見子莫之執中,遂以為不及,以為太過。然子莫之執,非執過不及之中也,是執兩邊皆過之中。如東亦過,西亦過,而取東西之中也,故朱子曰‘不敢為楊朱之深’,深字其不類過字乎?
子莫執中’注程子曰止安排著則不中矣。
按:此句有二義,言安排而揣度之,則不得中之體。又言工夫未到自然,則中庸不可能也。
‘所惡執一’注:‘為我’害仁,‘兼愛’害義。
按:‘為我’疑於義,‘兼愛’疑於仁。而‘為我’欲義以廢仁,‘兼愛’欲仁以廢義,害仁則害義在其中,害義則害仁在其中也。
饑者甘食止人心亦皆有害。
按:集注以人心為貧賤之害,對言口腹為飢渴之害,如以此譬彼者,然蓋以飢渴未便是貧賤,害口腹未便是害心,故朱子釋之如此。
,性之也。
按:三個之字似同,而‘性之’之‘之’字,無作為之意,與下句兩之字不同。下篇云‘,性者也’,‘者’字似無病。
久假而不歸
按:歸與‘逃’之‘歸’同,此章欲斥五霸而發。
公孫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順’,沙溪注曰‘我不可使其狎習不順之人也’,當以注為主。
按:伊尹太甲而巽言之,故謂之使不狎不順之人。伊尹太甲而法言之,故直釋以我不狎不順義理之人,意各有當。
桃應問云云,‘執之而已矣’。
或曰:執,非‘執捉’之‘執’,乃執法也。愚伏曰:所謂執訊,所謂盡執拘,所謂利執言止。。春秋人執蔡仲人執草伯公羊傳曰‘以已執之’,左氏曰‘執之以歸’止。古人於捕捉之文,皆用執。若是執法之義,則必不單用執字。
按:愚伏説甚當。且止於執法而已,則必不至負而逃也。
齊宣王欲短喪止雖加一日愈於已。
按:‘愈於已’者,非許之之辭,但明其傳,請加之心如此耳。
君子之所以教止有答問者。
按:小注南軒兼空空鄙夫言之,然恐此答問似指稍有才智,隨答隨曉者,而言朱子之特言樊遲萬章,非以是耶。
公孫丑曰道則高矣’云云。
按:公孫丑猶可企及,故告之如此。若鄙夫之空空,則豈不告之以道在邇,事在易乎。
章下注:道有定體,教有成法。
按:道有定禮,是釋上節‘繩墨彀率’;教有成法,是釋下節‘引而不發’。以下然則‘中道而立’一句,亦以教法言,故釋之以‘非難非易’,小注皆以‘中道而立’屬之定體,似不察集注本意。
天下有道
按:此道字以用言,若道之全體,則身即道也,豈曰殉乎?
知者無不知。
按:之不徧物,如孔子之問禮、問官。不徧愛是之病博施。○按:孟子每對言仁義,意在遏人欲於一時,而此篇為學者重知行,故篇首‘知性、養性’便是知仁也,篇終又結之以知仁,盡其道之全體。

☚ 12_415告子 下   12_417盡心 下 ☛
0000315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5: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