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丑 上】
曰:文王何可當也。
案:本旨謂文王不可當紂,而或謂文王孟子不敢當也,未知如何?
曰:是不難。
案:君子道成德立而後能不動心,則此豈非難事?而孟子謂不難者,何〔也〕?其意以為告子未為知道而然。且先孟子已不動心,則此可見不難。然則是不難三字,似專為告子言,或謂汎言其不難,未知如何?
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案:此一段或以為孟子引古言也,或以為孟子所自言也。今把作孟子言似勝,且以下文公孫復問觀之,自‘志至焉’至‘無暴其氣’並把作孟子言,其意又似分明矣。如何如何?
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案:此段若以志壹則雖動氣,然氣壹則亦可動志。如此看,似得本意。以注一然字觀之,可知。上文言告子不動之由,此段是汎言志氣,非指告子而言。未知如何?
其為氣也,配義與道。
案:經文二餒字,或以為氣餒,或以為體餒,或以為道義餒,其議棼然,而獨雙峯饒氏分釋二餒字,上餒字屬道義,下餒字屬氣,語頗精密。但道義元非可餒之物,且集注則皆以‘其體有所不充’釋之,似無氣與道義之分,豈各隨經旨而一為道義之體,一為氣體之體耶?伏乞詳教。愚意則二餒字皆指氣説,一串貫來,别無分明分屬之意。未知如何?
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案:其君、其民,或以為伯夷之君,伯夷之民,此則‘其’字就伯夷身上看也。或又曰其君、其民,如中庸所謂‘其人存則其政舉’之‘其’字,此則‘其’字指賢君、賢民而言也。未知兩説孰是?第以下章‘非其友’之‘其’字証之,則下説似長,未知如何?
宰我曰: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
案:諺解予字作我字釋之,而或以為宰我自稱其名,亦通。未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