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2_360孟子讀書隨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2_360孟子讀書隨記

孟子讀書隨記

【題 解】
孟子讀書隨記作者吴熙常(一七六三—一八三三),字士敬,號老洲,本貫海州。一八〇〇年(正祖二十四年)薦任世子翊衛司洗馬,後授工曹參議等職,均辭不就,居鄉里鑽研性理學。對退溪栗谷兩家學説無所偏倚,堅持折衷態度。遺著有老洲集二十六卷十三册,本書收録於卷二十二,是閲讀孟子的心得。摘録難解語句,引用朱子語録、集注闡述自己的見解,大致尊崇朱子之説。(洪順錫)
孟子公孫丑上篇第二章集注:‘浩然,盛大流行之貌。’盛大者,無空缺虧欠之義也;流行者,無間斷滯礙之義也。二者備,而後方可謂浩然。天地之氣亦如斯而已。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一節,言此氣本來體段如是之善也。‘其為氣也,配義與道’一節,承上文本體之善言,可以配道義以明。本體雖善,非道義則無以充其善也。是‘集義所生’一節言養氣之節度,以應上文‘直養’之意也。
‘配義與道’之‘義’先於‘道’,何也?蓋此節承上文‘直養’,接下文‘集義’,‘義’與‘直’意相符,而直、義二字便是此章字眼。故必以‘義’先之,不可汎看也。
‘無是,餒也’一句,吕子約以‘是’字屬道義,餒字屬氣,謂無道義則氣餒。朱子深斥其非,以‘是’字屬氣,餒字屬體,體亦氣也,便是無氣。而氣餒太欠曲折,尋常不能無疑。近日諷誦之餘,思量‘配’字,因覺得此章許多氣字,合有隨處分别本末。夫氣一而已矣。氣雖充周於一身,其本體之善,要之即乎方寸之地而認取,故配助之妙,亦當求諸方寸。及其配助而養成也,旁達四布,施於四體,見乎面背,此其體之充之驗也。然則方寸之氣,本也;充體之氣,末也,而本末實相須。如是看得,庶幾無可疑矣。
志即心,而心亦氣也,特有本末之别焉。既持志,又無暴氣,本末交相養也。及其養成浩氣,則心氣合一,持、暴又不須言也。
‘是集義所生’之‘是’字,即指氣而言,實與上文‘無是’之‘是’一串貫來。子約之以‘無是’之‘是’屬道義者,未論義理之如何,即乎文勢甚衡決矣。
饒雙峯分上下餒字,上餒字謂無氣而道義餒,下餒字謂無道義而氣餒。竊詳:餒字本是合用於氣邊,用於道義則甚不襯矣。且心亦氣也,行有不慊於心,便是氣不能配道義,故體餒矣。此集注所以於上下餒字俱以‘體有所不充’釋之也。饒氏之分開看於上下者,恐破碎矣。
浩氣,氣之本體,故養之;氣質,氣之查滓,故變化。變化,則復其本體之正也。
子路,人告之以有過’章第三節‘舍己從人’注‘己未善’一句可疑。若顔子之‘不貳過’,程子以謂‘微有差失’。顔子雖大賢,未至於化,宜乎如此説。而則生知之聖也,豈容有纖毫之未善乎?然則或問‘不先立己而虚心以聽〔其〕天下之公,蓋不知善之在己也’者,可謂發明聖人無我之心。竊恐此為正義,而集注或未及梳洗而然歟。
滕文公上篇第三章‘鄉田同井’,蓋鄉田者,指鄉遂十夫之溝;同井者,指都鄙八家之井。言‘同’於‘井’,以見鄉田之亦同溝也。此乃互文也。或者看以‘鄉田’之‘同井’,恐誤矣。
‘好辯’章‘既没’一節,上既曰‘暴君代作’,下又曰‘邪説暴行又作’;上既曰‘壞宫室以為汙池、棄田以為園囿’,下又曰‘園囿、汙池、沛澤多’,語似重疊。故李都梁條辨分層節於其間,謂‘使民不得衣食’以上為‘暴君代作’時事,‘邪説暴行’以下專屬時説,而惟其又作,是以又亂,兩又字相應云云。説恐未然。此節雖以‘暴君代作’説起,其實以當一亂,則不可分截看。且壞宫棄田,政亂於上;邪説暴行,化斁於下,故曰又作。洪水一亂,而此又一亂,故曰又大亂。然則兩又字烏足為分截之證耶?至若汙池、園囿之疊出,於上下雖似可疑,然上以‘民無所安息’而言,下以‘禽獸至’而言,蓋政亂、化斁而禽獸至,則天下之亂於斯極矣。
‘一鄉之善士’章‘論其世也’。竊意:不曰考論其行事,而必曰論其世者,蓋人之行與事隨時異,宜參互世而論之,乃可得其為人而無失也。如顔淵,易地皆然,不論其世,何以得之?
告子生之謂性’章,以三白之白均是白也,而有淺深、堅輕之殊;喻人物之氣均是氣也,而有清濁、粹駁之殊。下節則卻就犬牛人性而言,以明因氣之有清濁、粹駁,性亦有偏全、昏明之異也。蓋告子繆述之本,不專在於不知性,實不知氣。故孟子先言氣之不齊,終又言分殊之性,此所以闢其本也。分殊雖出於氣稟,就分殊而看,本體未始不同。
犬之守、牛之順,雖各因其氣而有是發見,然理無精粗彼此,即其守順而可見其本然。又由守順而泝之,則豈非朱子所謂‘萬物同一個原頭’乎?今人每説氣質,則必以不善當之;説本然,則必雜氣為言,所以有多少滯礙也。
語類云:‘“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歟?”〔不知人何故与牛犬異。此兩處〕似欠中間一轉語。須著説是形氣不同,故性亦少異始得。恐孟子見得人性同處,自是分曉〔直截〕,卻於這些子未甚察。[1]閎祖録。竊詳:此章問答以告子自知理屈,墨守己見而不更問,故語便是未了底。告子若復辨難,則孟子必有一轉語,發明偏全之由於形氣,而畢其説也。然則此乃告子之不問,恐非孟子之未察也。語類問:‘犬牛之性與人之性不同?’曰:‘人物本同,氣稟有異,故不同。’
性不可以離氣看,雖中庸‘天命之性’,亦未嘗離乎氣,而特不雜而言耳。故性之已發而不為氣掩,與未發而不干氣事,均之可稱本然之善也。或謂已發則已涉氣質矣,本然只可論於未發者,殊未察乎動静一理、體用一原之妙也。
集注‘以氣言之,則知覺運動,人與物若不異也;以理言之,則仁義禮智之稟,豈物之所得而全哉?’蓋氣實不齊,而此云知覺運動之不異者,就氣發用處言其蠢然之同也;性本一原,而此云仁義禮智之不同者,亦從發見處言其偏全之異也。此章之旨,非極本窮源,論理氣之全體也。只緣告子以生謂性者,專指知覺運動之發見,故孟子之答,姑就性之發後易見者辨而析之而已矣,是以集注之釋亦如此。讀者當先審所言之地頭而求之,庶不迷其本旨也。
‘性無善無不善’章
‘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集注謂‘因用(而)〔以〕著其本體’。竊詳:不獨此章為然。看來孟子論性之旨類,皆就已發而明其真蕴,不似中庸‘天命之性’,直指未發本體立言也。讀者當致詳。
牛山’章
夜氣與浩氣,名言雖殊,其實一也。夜氣,即浩氣之端緒,而發見於静夜清明之時者耳。
‘鈞是人也’章
心之官〔則〕思,此所謂思,即理義之思。思纔離了理義,便是私意、客感也。
‘有天爵’章
‘仁義忠信,樂善不倦。’竊詳:仁義忠信,以存乎己者而言也;樂善,猶云好善,以樂人之善而言也。小注陳新安謂:‘樂善,〔即〕樂〔此〕仁義忠信。不倦〔者〕,樂之至也。’恐非正義,而失之鑿矣。
淳于髡曰先名實者’章
‘乃孔子則欲以微罪行。’竊恐微罪,猶云微過也。受女樂,君之過大;不致膰,君之過小。不以受女樂,而以不致膰去,故曰以微罪行也。語類有曰:‘因膰肉不至而行,則吾之去國,以其不致膰為得罪於君。’此説或記者之誤耶?有未敢知矣。
盡心首章之旨。
中庸‘知仁勇’相類。首節知也,二節仁也,三節勇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非大勇豈能與於斯乎?可見從上聖賢論學,重此三德而不可偏廢也。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此可見萬物雖多,一誠體之而不遺,試與論語‘一貫’之旨參互而體究,則殊有相發者矣。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
是直指在形色之理為性也。孟子言性,本自活化,此亦可見其不是把性只做方寸内事物,凡天命實體之發見於耳目、手足、容貌、顔色,皆可謂之性也,而特其統會運用之妙在心也。後儒之膠守从心、从生之見,而局此性於心竅者,未免太滯。盍於此體會也。
孟子所謂‘耳目口鼻、四肢之欲’。
均是人所不能無者。然食色聲臭之欲,有時而歇,至於安佚之欲,殆無時無之也。夫業不能勤,身不能檢,事父母兄長而不能盡其道者,率多由於安佚之不能自克也。當猛省也。

☚ 12_359孟子 下   12_361孟子時習録 ☛
0000310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