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0_161盡心 上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0_161盡心 上

【盡心 上】

凡四十六章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性即天理之賦於人而明乎其心者,故上知之人,行無不備而能盡其心之德者,以能知其性故也。能知其性,則是為知天矣。○注:‘知性則物格之謂,盡心則知至之謂也。’恐失本指,且其所謂‘人有是心,莫非全體’者,義竟未彰,誠有難曉者矣。
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存其心以養其性,乃所以事天也。心有不存,則性失其養;性失其養,則悖於天矣。心必待存而後無所放,性必待養而後無所害,則向之有所不存而或失其養者可見,此即所謂反之者而為上,知之次也。曰:‘事天則能恭其職而無所失矣。’
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不以死生貳其心,謹修其身以俟禍福之來,乃所以立此天命也。立,如‘立法’之‘立’,謂如懸甲令,或恐其有違也,此又不及乎反之者,賢者之事也。○愚謂程張之論心性,可謂精之至矣。朱子以盡心知性為知之事,以存心養性為行之事,又分殀壽不貳属知,脩身以俟属行,深恐其不然。讀此書者,若反覆詳玩,且取他章所言與此章同指者參驗,自可知之矣。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
注謂‘命,謂正命’,恐未然。夫順受其正者乃為正命,不可但言命而便指云是正命。若不立乎巖牆之下,方可謂正命,詳下文即亦可見矣。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求之有道,則不可以非道而妄求;得之有命,則不可以僥倖而必得。求之而得,求為有益;求不必得,求何益矣?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
人之一身處乎天地之間,所與者無非物也。近自君臣父子,遠至夷狄禽獸,微則昆蟲草木,與凡手足之所觸,耳目之所接,苟當於吾身,必皆有以使無失其性而各得其所,是則萬物皆為吾身之所備有而實任其責矣,可不知所勉哉?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言自反其身而見所以處物者,無毫髮私僞容於其間而一皆誠純,則是為天下之至樂也。○注以萬物為萬物之理,曰理無不具於性,曰反諸身而所備之理皆實。此章所言萬物,其謂物理既無明據,而反諸身而所備之理無不實云者,又不免以行為知,其所謂行者乃反為言外之餘義,見其無此不可,故不得不以此結之歟。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衆也。’
言於其所行者而猶不能明其義,於其所習者而猶不能究其理,雖終身由乎此道而不知道之為道者,固多也,蓋不學之弊如此。如徐行後長者即為悌,苟能擴充,堯舜之道亦不外是。但以不明其義,不究其理,終不知此便是道。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言人不可無羞恥之心。能以無羞恥為恥,則其身不復有可恥之行矣。注‘人能恥己之無所恥’,微與本指不同。
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
行之可恥者莫大於機變之巧,彼乃自謂其才智之勝人,豈復知有恥哉?
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此注當從後説。前説所謂‘無恥一事不如人’者,終不成義理。若曰恥不如人,則猶可也,豈有言不恥之事不若人而可以通曉於人者乎?今有人言不義不若人,果何如哉!
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見且猶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
注:‘二者勢若相反。’夫君則自忘其勢,臣則忘君之勢,二者正相得爾,何相反之有?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
尚德好義,則外物不足以累之也。注‘德謂所得’,‘義謂所守’,恐太拘。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今之所以使民而暫勞者,欲其久獲安佚之樂,則雖勞而不怨。今之所以罪其身而殺之者,為其暴亂而害人之生,則雖死而亦不怨。
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存,居也。所過者化,德之所及也;所存者神,教之所被也。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
得其言之善,不如聞其行之美。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注:‘教,謂道德齊禮,所以格其心也。’此為正其心之義者,是若論語‘有恥且格’之義,又以‘格’為‘至’一説,而顧有彼此之不同,何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政者有禁有令,又為民興利去害,故既為民所畏而能裕其財用,民足而上賴之也。
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言君子之道本亦無他,但以此孝弟推而達之於天下,與天下共之,民無不化於善,而天下可得而平。‘堯舜之道,孝悌而已’,又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下可運於掌’,皆此意。○注謂:‘親親敬長,雖一人之私,然達(於)〔之〕天下無不同者,所以為仁義也。’竊恐未免大失本指。親親自為仁,敬長自為義,豈初則不免為一人之私,待達之天下,然後方得為仁義也?
孟子曰:‘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遊,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
此言之所以為大聖而後世之莫能及者,在於樂義而好德,能集衆善為己之善。於凡一言一行之可取者,其喜之若飢渴之得飲食,此之謂沛然。○注:‘渾然之中,萬理畢具。一有感觸,〔則〕其應甚速,〔而〕無所不通。’所謂渾然者,不知作何形狀。將亦渾渾然難形難狀者别自為聖人之心,而非恒衆人之所與有歟?是其不然。而心無愚智,一也,獨聖人能明其心之德而無所蔽乎?且‘一有感觸,則其應甚速’者,言鬼神之德則可矣,言聖人之德則不可也。抑孟子之為此言,將欲使人知所謂渾然者乎?知所謂感應之速者乎?聖賢之垂訓立言,無非為後世學者示之以準則,使知所法,而今乃為不可名、不可學之説以釋其義,為後學空談無益之侈觀,不知其可乎?否也。
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此章所言,即中庸未發既發之旨,孟子之所得於子思者如此。為者,身之所行也;欲者,心之所發也。恥不義而惡不善,人之情也,則其平居固未嘗以不義為可為而思為之,不善為可欲而輒欲之,此中庸所謂‘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及其物來相誘,情動而私意蔽,則向之所恥而不為者,乃為之而不知恥;向之所惡而不欲者,乃欲之而不知惡,終陷於不義不善,此發而不能中節,失其和者也。必堅守平日不為不欲之心,確然不為物誘所奪,不為私意所蔽,而所為唯義,所欲唯善,然後乃有以不失其秉彝之德。君子之道,如此之外,更無所加,故曰‘而已矣’。雖位育之功,亦但由此而致之,此中庸所謂‘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者也。所不為、所不欲,大本也;無為、無欲,達道也。○愚竊謂先儒於中庸未發之義,不免求之太深,而反失其坦明之理,故於此亦未有以覺其合乎中庸而闡明其指,揭示學者以為摽的,使知所趨。子思、孟子拳拳為人之意卒遂不白於後世,可勝嘆哉。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
慧,明也。術,道也。得於己謂之德,明乎物謂之慧,能其事者謂之術,達其理者謂之知。德與術以行而言,慧與知以知而言。人之能有此四者,必其有憂患之困心横慮,而後得之者常多也。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悦者也。’
事君人,謂唯知事君以求禄仕之人。為容悦,以苟容為悦也。悦者,其心安於此,以為理之當也。此以持禄保位為意,鄙夫之患失者也。○注:‘阿徇以為容,逢迎以為悦。’恐失之。
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悦者也。
注‘大臣之計安社稷,如小人之務悦其君’,其取義又自‘容悦’而來,失之尤甚。孟子書中言‘為悦’者非一,如‘以我為悦、以長為悦’,其義甚明,豈皆可以用此例解説耶?
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楊氏謂‘物正,物自正也’,‘篤恭而天下平’,釋此意約而盡。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富貴,人之所欲,則王天下豈非至樂?而猶不得與於此三樂者,為樂之有無。然則所謂三樂者可知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推吾所存以及於人,成就天下之英才,是為不獨私其樂,而與天下之英才而共之。如此則德之所被者益廣,仁之所及者益遠,將使天下後世莫不與有其樂,此樂之尤盛者也。○注‘斯道之傳,得之者衆’,又云‘聖人之心所願欲者’,此殆將一孔子來影寫,恐孟子之指本不如此。若謂此非聖人不能則可,又豈可如此把捉説也?
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
言性即天之命我者,其分素定,亦不可增,亦不可貶,非一時窮達所能損益也。○注‘分者,所得於天之全體’,説全體不知何所當。
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根於心,謂心之所本有也。四體不言而喻,言耳目手足之所施為、所發用者,不待心口之揆度揣擬而自喻,於仁義禮智之則無所不合也,所謂‘從心所欲不踰矩’,‘安而行之,不勉而中’者也。○注‘不待吾言,而自能曉吾意’,恐太淺局,不足發其義也。○此章明君子之所大,在乎能盡吾心之所得於天者。若向所謂樂與欲,乃其餘之推耳,得之不得,曾不足以毫髮加損於定分也。
五畝之宅,樹牆下以桑,匹婦蚕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鷄,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此言生民之業所不可闕者,以明王政之當以此為先。而文王能先之,所以為善養老,而賢者樂歸之。下文所言者,乃文王之政也。○注以此為文王之政,則未免於失,詳玩文義可見。
孟子曰:‘易其田疇,薄其税斂,民可使富也。’
田治則其入多,税輕則其出少,皆所以裕民而使富。
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
以時則得其成材,以禮則無所妄費,亦所以豐其入,節其出,使財用不屈也。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此言處地益高則所見益大,故觀於大者,其小者不足為有無。水必如海而後方可以謂之水也,則其不及於海者不足以為水矣;言必如聖人而後方可以謂之言也,則其不及聖人者不足以為言矣。○注:‘所處益高,則其視下益小;所見既大,則其小者不足觀也。’此以登山觀海分為高下大小之辨,恐未可也。夫孔子之小魯、小天下,非以其視之在下而以為卑小也,特以所處者益高,則其所見者益大,雖以天下之廣且大,亦不足以盡其量之所稱,但覺其渺然而已。既以是形容聖人之大矣,即復以海為喻,曰觀聖人之大而視衆人之小,譬猶觀海之巨而視衆流之細,難以謂之水也,孟子之指蓋亦如是。而注不復致詳,徒以高下大小為言,無以明其脈絡,辨其主客,終未免於渾合為説,可勝嘆耶!蓋此有不難辨者,小天下,聖人之觀物也;難為水,人之觀聖人也,其不可渾亦明矣。且以‘難為水、難為言’為‘猶仁不可為衆之意’,亦未然。仁不可為衆,言兵雖衆而不可以敵於仁,其衆不足恃也;難為水,言百川羣瀆皆莫有與海,並大者視之甚微,若非水也,命意造語有不同矣。
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瀾者,水之所漸,言觀水者必視其波瀾之所漸,以其闊狹遠近而知水之大小也。水之為物也,其行於地中,凡有科臼,雖如毫髮之至細至微,必盈滿而後進。譬若日月之明,凡有容光之隙,無不畢照者。然是其積累充實有本有漸,而又能不舍於日夜,非他物所得擬。故為學者必以是為法,而聖人所以每稱於水也。
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因上文‘容光必照’而復明其義。章,布帛之章也。君子之學道,亦如織布帛者,必成一章,而後乃有所達而更求其益,蓋猶‘盈科’之意也。○注以上文為‘言道之有本’,又以瀾為‘水之湍急處’,其‘觀水、觀日月’之義與‘文章外見’之云皆恐未晰,讀者詳玩可見矣。
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取,言‘以此為善,如取二三策’之‘取’。
人能無以飢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
人心之害多矣,而口腹之害尤為心害之大,故特發此以戒人也。然耳目百體,莫不有害,而心皆與受其害,此又不可不知也。
孟子曰:‘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猶為棄井,猶不免為廢棄無用之井也。注‘猶為自棄其井’,若謂自棄,則又何云‘猶為’也?
孟子曰:‘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
性之謂自其始生,全此性而不失,所謂由仁義行者也。身之者,行仁義者也。假之者,假仁義者也。
公孫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順。”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賢,又反之,民大悦。’
注與太甲注不同。此以‘狎’為‘習見’者,義恐未協。狎,近也。以其所為不順,不欲近之而放之于也。
孟子曰:‘尚志。’
尚,猶上也,以此為上而為之也,如‘尚德、尚詐力’之‘尚’。公卿大夫則尚治,農工則尚技力,商賈則尚貨,士則尚志。志者,心存乎仁義之謂也。
孟子曰:‘仲子,不義與之齊國而(不)〔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簞食豆羹之義也。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信,謂信其不為不義也。仲子矯情徇名,亦能不取萬乘之國,然此自君子觀之,猶不受簞食豆羹之餽,而孑孑然自以為義者耳。彼既廢絶人倫之重,則其於義,所悖者大矣。又安知所謂義者,而乃以區區者信其不為不義哉?
恭敬者,幣之未將者也。
言先有恭敬之心,用幣以道其意,是幣未將而恭敬在前也。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唯聖人,然後可以踐形。’
言萬物各有形色,牛有牛之形色,犬有犬之形色,天各隨其形色而賦之以性,則即此形色便是天性。人亦有此人之形色以稟其性,不可空生空死,以負其所得於天之形色。而衆人鮮能之,唯聖人為能盡踐其形而無復遺恨也。盡心踐形,言雖殊而意則一也。○此章之指,程子之言盡之矣。若楊氏,則以‘有物有則’當形色天性,夫詩所云物者,豈是之謂歟!朱子則謂‘人之有形有色,無不各有自然之理’,又不知其所指説者竟為何義耳。
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
彀之為義已辨之矣。彀率矢道,所以擬鵠之限也。下文所言‘中道而立’者,即為射之彀率也。
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此以教射者喻君子之教人以道。躍如,將發矢而微舉,其足如欲躍者然也。中道而立,不高不下,不左不右,其立當中而無偏也,此皆射之法也。○注:‘其所不告者,已如踴躍而見於前矣。’又以中道為‘非難非易’,其設義如此,有非後學所敢知者也。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
以道殉身,則達不離道矣;以身殉道,則窮不失義矣。
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以道殉人,則離道而失義矣。
孟子曰:‘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勳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更有二焉。’
趙氏謂:‘二謂挾貴、挾賢,亦無由而知其必然也。’
孟子曰:‘於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於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
於不可已而已,則為無義;於所厚者薄,則為不仁。
其進鋭者,其退速。
輕進者易退。○此章言自棄自暴者,終不可以進於道矣。其為之太鋭者亦不能持久,卒亦無成也。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尹氏説病於推索太細。

☚ 10_160告子 下   10_162盡心 下 ☛
0000224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