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羌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羌活 【概况】: 异名 竹节羌活(四川),蚕羌(青海)。 基源 为伞形科羌活属植物羌活、宽叶羌活的根茎和根。羌活属特产于中国,约4种,2种入药。 原植物 正品羌活为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T.Chang。 少数地方用宽叶羌活Notopterygium forbesii de Boiss.(N.franchetii de Boiss.),又名大头羌(青海)。 历史 历代本草多将独活与羌活相混。羌活始见于《本经》独活项下,列为别名。 直至唐代的《药性本草》始将独活、羌活分列。《纲目》中仍将独活与羌活合并,但又谓:“独活、羌活一类二种……,西羌者为羌活……,羌活需用紫色蚕头鞭节者。”按上述羌活产地的记载,与现在羌活的主产地甘肃、青海、四川等地一致。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根茎粗壮,伸长呈竹节状。茎直立,圆柱形,中空,带紫色。基生叶有柄,叶柄长,1~22cm,基部具长2~7cm的膜质叶鞘;叶片轮廓为阔三角状卵形,3出式三回羽状分裂,末回裂片长圆状卵形至披针形,长2~5cm,宽0.5~2cm,边缘缺刻状浅裂至羽状深裂;茎上部叶简化,无柄,膜质,叶鞘长而抱茎。 复伞形花序直径3~13cm;总苞片3~6,线形,长4~7mm,早落;伞辐7~18(~39),长2~10cm;小总苞片6~10,线形,长3~5mm,花多数,花瓣白色先端内折;萼齿卵状三角形,长约0.5mm;花柱2,很短,花柱基扁平状稍隆起。双悬果近长球形或球形,分果爿长圆状,长5mm,宽3mm,背腹扁压,主棱扩展成宽约1mm的宽翅,但发育不均匀;每棱槽内油管3,合生面管6,胚乳腹面内凹成沟槽。 花期7月,果期8~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1分册.191页.图版100)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000~4000m的高山林缘及灌丛内。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 宽叶羌活与羌活的区别在于:小叶较宽,呈卵形,边缘仅有锯齿,不呈缺刻状裂片或羽状深裂。 生于海拔1700~4500m的山坡林缘及灌丛中。分布于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湖北、四川。(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1分册.189页.图版99)。【生药】: 栽培 宜在凉爽湿润气候,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壤土中栽培。 耐寒,稍耐阴。用种子繁殖,于3~4月或9~10月间播种。按行株距30×25cm开浅穴点播,每穴播入种子8~10粒,亦可条播或撒播,每亩用种量2~2.5kg。 也可用根茎繁殖,在收挖时将带芽的根茎分成小段,按行株距33×13cm条栽,将根茎横放沟中,覆土浇水。 苗高7~10cm时间苗,穴播者每穴留苗2~3株,条播、撒播则每隔10~15cm留苗一株。定苗后,结合中耕除草,追施人畜粪水或磷肥1~2次。 开花现蕾时摘除花茎,以利根的生长。 采集 春、秋季挖取根及根茎,去净茎叶、细根、泥土,晒干或烘干。 羌活主产于四川、云南、青海、甘肃。 宽叶羌活主产于四川、青海、陕西、河南。 鉴别 性状 ❶ 羌活根茎圆柱形,略弯曲,少数分叉,长4~13cm,直径0.6~2.5cm,顶端具茎痕;表面棕褐色至黑褐,外皮脱落处呈黄色。节间缩短,呈紧密隆起的环状,形似蚕(习称“蚕羌”),或节间延长,形如竹节状(习称“竹节羌”),节上有多数点状或瘤状突起的根痕及棕色破碎鳞片。 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整,有多数裂隙,皮部黄棕色至暗棕色,油润,有棕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射线明显,髓部黄色至黄棕色。气香,味微苦而辛。 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 气味较淡。均以根茎粗壮、有横节如蚕形,表面棕色,断面朱砂点多,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 ❶ 羌活粉末:棕黄色。1)分泌道多碎断,分泌细胞大多数狭长,常见金黄色或黄棕色条状分泌物。 2)薄壁细胞大多数呈纵长条形,多数含淡黄色分泌物及油滴,并充满淀粉粒,经水合氯醛液透化后,残留类圆形淀粉粒痕迹。 3)网纹导管直径13~52μm,网孔较密,有的纹孔梭形而大,导管分子较短.有的长54μm;螺纹导管直径7~23μm,有的螺纹加厚壁连接呈网状螺导管;另有具缘纹孔导管。 4)木栓细胞,淡棕色。断面观细胞多列,扁平外侧有落皮层细胞,充满黄棕色或棕色物;表面观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壁薄,微弯曲。 5)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12μm;复粒由2~3分粒组成。 6)块状分泌物黄棕色,大小不等,大者直径约至100μm。(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249页.图118)❷ 宽叶羌活粉末:灰黄色。 1)分泌道多碎断,条状分泌物少见。 2)薄壁细胞纺锤形者直径20~38μm,壁稍厚,表面有明显斜向交错纹理,有的细胞中可见菲薄的横隔;细长的细胞壁薄,直径10~27μm,细胞界限有的不明显。 3)网纹导管直径17~53μm,网孔较稀疏;螺纹导管直径8~27μm。 4)木栓细胞,淡棕色。表面观呈长多角形或类长方形,壁薄,微波状弯曲。 5)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10μm复粒偶见,由2分粒组成。 (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119页.图119) 理化 ❶ 取样品粉末2g,加乙醚6ml,冷浸4小时,浸出液浓缩至干,残渣用氯仿10ml溶解,点于氧化铝-CMC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1∶1)为展开剂,展距17.5cm,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152页.图99-1)❷ 挥发油的薄层色谱:取样品粉末适量,用挥发油测定器提取挥发油,点于硅胶G板上,以正己烷-氯仿(3∶2)为展开剂,展距15cm,用5%香草醛浓硫酸试剂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152页.图99-2)❸ 香豆素类成分的薄层色谱:取样品粉末3g,加乙醚10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蒸干,残渣用氯仿10ml溶解,点于硅胶CMC-Na板上,以苯-乙酸乙酯(4∶1)为展开剂,展距15cm,置紫外光灯下检视,或用浓硫酸显色。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153页.图99-3)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忌高温干燥。。【化学】: 羌活根及根茎中得到异欧前胡素(Isoimperatorin)、香柑内酯(Bergapten)、甲氧基异欧前胡素(Cnidilin)、对羟苯乙基茴香酯(p-Hydroxy phenethylanisate)、羌活醇(Notopterol)、羌活酚(Notoptol)、Farcarindiol.孕甾烯醇酮(Pregnenolone)、反式阿魏酸(trans-Ferulicacid)[9]、紫花前胡甙(Nodakenin)、香柑酚(Bergaptol)、6′-阿魏酰基紫花前胡甙(6′-O-ctrans-fesuloyl-nodakenin)、香柑酚葡萄糖甙(Bergaptol-O-β-D-glucopyranoside)、前胡甙V(Decuroside V)、β-谷甾葡萄糖甙[1];β-谷甾醇(β-Sitosterol)、5-羟基-8-(1′,1′-二甲基丙烯基)补骨脂内酯〔5-Hydroxy-8-(1′,1′-dimethyl allyl)psoralen〕、异紫花前胡甙元(Marmesin)、哥伦比亚甙元(Coluinbianetin)、哥伦比亚甙(Columbiananin)欧前胡素(Imperatorin)[2];卡拉阿魏素(Karatavicin)[3];含挥发油2.7%,收率约1.4%,分离出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萜品烯醇-4、乙酸龙脑酯,GC/MS/DS法检出:α-侧柏烯、β-罗勒烯、γ-萜品烯、α-萜品油烯(α-Terpinolene)、α-胡椒烯(α-Copaene)、反式金合欢烯(trans-β-Farnesene)、洋芹子油脑(Apiol)、愈创木醇(Guaiol)、苯甲酸苄酯(Benzyl benzoate)[4];羌活水溶性部分含有鼠李糖、果糖、葡萄糖、蔗糖;离子交换得到17种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精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甘氨酸、缬氨酸、脯氨酸、组氨酸、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半胱氨酸、蛋氨酸,另有十四烷酸、12-甲基十四烷酸、十六烷酸、4,8,12-三甲基十三烷酸、14-甲基十六烷酸、油酸、硬脂酸、二十烷酸、二十烯酸、二十一烷酸、二十二烷酸、二十三烷酸、二十四烷酸、廿五烷酸[5]。 宽叶羌活地下部分分出香柠檬内酯(Bergamottin)、异欧前胡素甲氧基异欧前胡素(Cnidilin)、对羟基苯乙基茴香酯(p-Hydroxyphenethyl anisate)、羌活醇(Notopterol)、香柑内酯(Bergapten)、反式-阿魏酸(transFerulic acid)、Demethylfuropinnarin、香柑酚(Bergaptol)、紫花前胡甙元(Nodakenetin)、紫花前胡甙(Nodakenin)、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olglucoside)、香柑酚葡萄糖甙(Bergaptol-O-β-D-glucopyranoside)、6′-反式阿魏酰紫花前胡甙(6′-O-trans-feruloylnodakenin)[6];挥发油经GC/MS/DS法检出:己醛、庚醛、香桧烯、α-蒎烯、莰烯、β-蒎烯、月桂烯、α-水芹烯、辛醛、蒈烯-3、蒈烯-4、对聚伞花烃、柠檬烯、γ-松油烯、异松油烯、葛缕醇、萜品烯醇-4、α-松油醇、乙酸龙脑酯、β-芹子烯[7]。羌活、宽叶羌活所含化学成分基本相同[6~10],另有中药羌活有关化学成分、药理,药材鉴定等方面的综述[8]。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1993;24(10)∶507 [2] 中药通报1985;10(3)∶127(31) [3] 中草药1989;20(8)∶142 [4] 中药通报1981;6(1)∶29 [5] 中药通报1986;11(9)∶556(44) [6] Chem Pharm Bull 1990;38(9)∶2498 [7] 中草药1985;16(8)∶16 [8]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3;5(4)∶40 [9] 植物学报1988;30(5)∶562 [10] 中国中药杂志1994;19(7)∶421。 【药理】: ❶ 解热、镇痛作用 羌活挥发油能使酵母致热大鼠体温明显下降,具显著的解热作用。 羌活注射液(每2ml含羌活挥发油0.04ml)对用酵母引起的家兔发热的降温作用与25%安乃近相似。羌活挥发油可使ip0.5%醋酸溶液(0.2ml/kg)对小鼠扭体次数明显减少,具显著的镇痛作用。 2%羌活注射液10ml/kg ip给于小鼠,40min后,小鼠痛阈显著提高(热板法和扭体法),P<0.01;2%羌活注射液10ml/kg能明显对抗Writhing反应(P<0.02)[1,2]。 结果羌活能明显延长潜伏期,缩短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宽叶羌活无此作用,只能缩短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 羌活水提物20g/kg剂量给予大鼠,可显著延长氯化钙诱发的室颤发生时间(P<0.01)[3]。羌活水溶液(5g/kg)po给药,能明显缩短氯仿-肾上腺素引起的家兔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4]。 2.5%羌活挥发油(0.02ml/g)ig给药,可明显增加营养性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与对照组比较P<0.01[5]。 ❹ 抗休克作用 羌活煎剂(浓度为50%,剂量0.5ml),连续ig给于小鼠12次,抗电刺激引起的休克作用明显,可使休克反应的鼠数或因休克而致死的小鼠均明显减少。但大剂量1次给药无效(100%1ml)[6]。 ❺ 抑菌作用 用平皿法,将已培养16h的细菌悬液接种在含不同稀释度药液(每1ml含羌活挥发油0.001,0.002,0.004和0.008ml)的琼脂面上,培养24h后观察,结果在0.008ml/ml和0.004ml/ml的平皿上无菌生长。0.002ml/ml时,对弗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126、伤寒杆菌、绿脓杆菌有抗菌作用[1]。 毒性 羌活挥发油乳剂以0.75g/kgig观察24h,小鼠活动正常,无任何异常反应。小鼠ig给药的LD50为2.83g/kg[5]。2%羌活注射液按10ml/kg(相当临床剂量125倍)给兔1次iv给药后未见异常反应[1]。 参考文献 [1] 中成药研究 1981;(12)∶41 [2] 中草药 1991;22(1)∶28 [3] 中国中药杂志 1990;15(6)∶46 [4] 中药通报 1987;12(12)∶45 [5] 中药通报 1982;7(1)∶31 [6] 中华医学杂志 1977;57(8)∶479。 【药性】: 性味 辛、苦,温。 ❶ 《药性论》:“苦、辛。” 归经 入膀胱、肾经。 ❶ 《珍珠囊》:“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 功效 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 主治 感冒风寒,发热,头痛无汗,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疼,风水浮肿,痈疽疮毒,青光眼,荨麻疹,皮肤瘙痒。 ❶ 《药性论》:“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血癞,手足不遂,口面邪,遍身顽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血虚痹痛忌服。 《本草经疏》:“血虚头痛及遍身疼痛骨痛因而带寒热者,此属内症,误用反致作剧。”。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川芎,治太阳、厥阴头痛。 ❷ 配独活,治腰脊膂之部,或肢节牵挛疼痛。 ❺ 配川芎,治外感疾病身痛肢痛,风寒湿痹疼痛。 ❻ 配苍术,治头痛如裹。 ❽ 配荆芥、防风、白芷,治风寒感冒。 ❿ 配菊花、白蒺藜、蔓荆子,治感受风邪之目赤。 ⑾配防风、白芷、苍术,治外感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较重者。 方选和验方 ❶ 羌活汤(《医级》)治太阳伤寒无汗:羌活、独活、荆芥、防风、广皮、甘草。煎服。 ❷ 羌活附子汤(《医学心悟》)治客寒犯脑,脑痛连齿,手足厥冷,口鼻冷气之证:羌活3g,附子、干姜各1.5g,甘草(炙)2.4g。水煎服。 每服12g,水450ml,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❹ 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治肩背痛不可顾,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者:羌活、独活各3g,藁本、防风、甘草(炙)、川芎各1.5g,蔓荆子0.9g。都作一服,水500ml,煎至250ml,去渣,大温服,空心食前。 ❺ 九味羌活汤(又名羌活冲和汤,《此事难知》)治春夏秋非时感冒暴寒,头痛,发热,无汗,脊强,脉浮紧:羌活6g.防风、川芎各4.5g,细辛、甘草各1g,苍术(米泔浸)、白芷、黄芩、生地黄各3g。为粗末,水煎服。 水煎服。 ❿ 《陕西中医验方选方》:“吹乳:羌活3g,天花粉3g,青皮3g,赤芍3g,归尾6g,金银花9g,穿山甲6g,白芷0.24g,蒲公英15g。水酒各半煎服。” ⑾《陕西中医验方选方》:“治风痰气喘咳嗽:羌活6g,防风6g,茯苓6g,苏子6g,白芥子6g,法半夏6g,胆南星6g,橘红6g,天麻6g,金蝎3g,蝉蜕3g,荆芥穗6g,甘草0.9g,生姜2片,葱白3g。水煎服。” ⑿《中国民间实用医方》:“治脱发、发白、发黄:羌活10g,天麻10g,白芍15g,当归10g,菟丝子30g,木瓜15g,熟地15g,川芎10g。水煎服。 ” ⒀《中国民间实用医方》:“治牙龈萎缩,遇风痛剧:羌活6g,独活6g,防风10g,荆芥10g,薄荷10g,川芎10g,生地10g,细辛3g。水煎服。” ⒁《中国民间实用医方》:“治中风舌强,久久不愈:羌活6g,防风10g,制附子(先煎)6g,羚羊角粉5g,枣仁10g,天麻10g,肉桂3g,甘草3g,竹沥10g,姜汁5g。水煎服。” ⒂《中国民间实用医方》:“治背部疮毒初起,兼见发热恶寒无汗的病证:羌活6g,独活6g,柴胡6g,前胡6g,枳壳6g,茯苓6g,荆芥6g,防风6g,桔梗6g,川芎6g,甘草2g。水煎服。 ” ⒃《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小儿各型上呼吸道感染:羌活4.5g,桔梗4.5~9g,羊蹄根4.5~9g,板蓝根6~12g,七叶一枝花9~18g,黄芩4.5~6g,生石膏12~75g,寒水石9~45g,生甘草1.8~3g。水煎服。” ⒄河北中医杂志 1990;(9):“治落枕:羌活10g,姜黄10g,当归15g,黄芪15g,赤芍10g,防风10g,甘草6g。水煎服。” ⒅新中医 1987;(4):“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寒热错杂型:羌活、独活、防风各12g,丹参、狗脊、桑枝、生石膏各20g,细辛5g,桂枝、当归各10g,白芥子8g,穿山甲6g,露蜂房15g。水煎服。 ” ⒆滋发汤(陕西中医 1987;(2))治脂溢性脱发:羌活、白蒺藜、生地、白鲜皮、地肤子、野菊花、黑芝麻、何首乌各15g,丹皮、赤白芍各12g。水煎服。 ⒇陕西中医 1988;(6):“治荨麻疹(寒冷型):羌活、紫苏各15g,苍耳子、蒿本、白芷、菟丝子各21g,木瓜、威灵仙、白术各25g,苍术、法夏各12g,生姜、肉桂各6g,独活、红花各12g。水煎服。”。 【医药家论述】: ❶ 苏恭《唐本草》:“疗风宜用独活,兼水宜用羌活。” ” 然二者形色既异,气味亦有浓淡之殊,虽皆以气胜,以疏导血气为用。通利机关,宣行脉络,其功若一,而羌活之气尤胜,则能直上顶巅,横行支臂,以尽其搜风通痹之职,而独活止能通行胸腹膝耳。颐之师门,恒以羌活专主上部之风寒湿邪,显与独活之专主身半以下者截然分用,其功尤捷,而外疡之一切风湿寒邪,著于肌肉筋骨者亦分别身半以上,身半以下,而以羌、独各为主治。若在腰脊背膂之部,或肢节牵挛,手足上下交痛,则竟合而用之,宣通络脉,更能神应。 固不仅内科著痹,应手辄效,而外科之风寒湿邪,亦莫不投剂立验。又按羌活本含辛温之质,其治疗宜于风寒风湿,而独不宜于湿热,以湿邪化热,即为温病,似无再用辛温之理,然此惟内科证治为然,若外疡之属于湿热者,苟肿势延蔓,引及骨节筋肉伸缩不利,非以羌、独之善走宣通为治,则效力必缓。故虽热病,亦不避用,但仅以为向导而任佐使之职,则分量甚轻。其主任之君药,固犹是理湿清热之正剂,此亦发表不远热之大旨,非抱薪救火者所得以为借口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