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0_156離婁 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0_156離婁 下

【離婁 下】

凡三十三章
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揆,法度也,即所謂道也。朱子謂‘揆’為‘度’,曰度之而其道無不同也,恐其未然。若如此,必不曰‘其揆’,當從范氏之説耳。
孟子曰:‘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如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則賢不肖之相去,其間不能以寸。’
養,謂教導成就之也。人之所以貴賢,為能以其所有而及於人,雖不中不才者,亦得被其教導成就之力,以進乎中與才,故人莫不樂其父兄之賢,喜有以成就己也。若使為父兄者果中也,果才也,卒亦無以成就其不中不才之子弟也,是有賢之名無賢之實,與彼不肖者亦何以異哉?言此以見聖賢者,天下之父兄,其責也若此之重,苟無以塞天下子弟之望,則亦無為乎貴聖賢也。
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有不為者,知所恥故也。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人僞物欲,不存乎赤子之心,唯大人能不失,此則盡其心者也。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深造者,深造其極也。深造之以道,謂深造乎道。其不曰‘造乎道’,而曰‘造之以道’者,明君子必以道自修,而又求深造乎其極也。然為此者,其始又必欲其自得之。自得者,心自得其可好之實也。人之於道,苟能心自得其可好之實,則其於行也,無所勉强而安之若自然矣。能安於道,所資乎道者益深,而乃造其極矣。至此則吾之取於道也,以左以右無不見道之原。夫秉道之原以行于萬物,斯沛然矣。是以君子於道,必欲其自得,知造極之本在此故也。○注謂‘深造之者,進而不已之意。道,則其進為之方’,故曰‘君子務於深造而必以其道’。竊未喻‘進而不已’者是為何事?而道乃為其進為之方也。朱子於論語‘篤信好學,守死善道’亦如此解説,皆所深疑。又以‘深造之以道’為‘自得’之門户,曰‘欲其有所持循,以俟夫默識心通’,此尤不然。詳究此章上下文義,亦自可見。其曰‘資之深’,又曰‘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是豈無所指而言之者也?使如注所言,何不曰‘故君子必深造之以道’而乃曰云云也?此亦可明之一證也。
孟子曰:‘博學而詳説之,將以反説約也。’
言‘詳説’則審問、慎思、明辨皆在其中矣。非博則病於隘陋,無以盡事物之情而察其變;非詳則患於疏鹵,無以審義理之分而致其明。既博而又詳,固將以反之道而約其要也。説者,講明之謂。蓋知博而不知約,則馳騖而失所歸;知詳而不知約,則煩細而昧所統,為失同也。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服,謂服其善也。言其為善,欲以此示人而使服其善如此者,其為善之心不誠。為善不誠,未有能使人心悦而服其善者。夫一人之心且不能使服,況於天下乎?唯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之心,為其意在養人而不在乎服人,故天下見其為善之誠,亦莫不心悦而歸服,所以能王也。養,猶中也,‘養不中’之‘養’。能以善養人,天下其有不樂者乎?○注以‘服人’為‘勝人’之義,因舉張華對晉武‘恐人更立令主,則江南不可取’之語,謂此類是也,恐失之矣。
孟子曰:‘言無實不祥。不祥之實,蔽賢者當之。’
注並存兩説,而後説為長,當從之。以無實之言當不祥之實,本欲病賢而反以自病,孟子言此,其警人也深矣,彼蔽賢者能覺悟于此,亦可以知懼歟。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有本者,誠善之謂也。誠於為善者,其本已得,故能有不舍之實,如有源之泉進進而達于海也。若彼但為聲聞而已者,本之則無,亦猶潢潦之朝滿而夕除也。方其盈溢之時,豈不足以動人之目?及其涸也,則無涓滴之潤以自澤,此君子所以恥也。○鄒氏謂:‘孔子之稱水,其旨微矣。孟子獨取此者,自徐子之所急者而言之也。’夫孔子之所稱於水者,亦取其不舍晝夜而已,舍此豈更有所謂微旨者哉?若曰‘聖人稱水,别有微旨’,是不知孔子之意者也。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人物之所以異者,獨其性不同故耳,此所謂幾希也。庶人去之,則有性而不知率;君子存之,則能率其性矣。○注:‘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為性,同得天地之氣以為形。其不同者,獨人於其間得形氣之正,而能有以全其性,為小異耳。’愚竊謂人物之所以異其性者,不但在於偏全之間而已。若謂人以全之故而獨異於禽獸,則彼禽獸者將皆以不全而同其□□□。以孟子所言犬牛之性者觀之,殆有不然者歟。○此與下文當各自為一章,其義不相承也。
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注訓‘物’為‘事物’,恐未可以混二而為一,觀大學所言‘物有本末,事有終始’者則可知矣。○此當自為一章。以上脱‘孟子曰’三字,故讀者不察,遂與上文合為一章耳。
執中,立賢無方。
無方,言不問所從來之方也。
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
如傷者,唯恐或傷之之意。注‘猶若有傷’,是為如見人之創傷者而隱恫之之義矣。且讀‘而’為‘如’者固好,然如未見之意已自著於立言之間,不必待讀‘而’為‘如’而後見也。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而)〔以〕待旦。
其有不合,言己所揆度而將施於事者,或有不合於此四者也。‘仰而思之,夜以繼日’者,必欲其得合於此,竭其思慮,不得則不休也;‘幸而得之’者,既得而又以為幸也。蓋其德盛志勤如是,於此見其為大聖,而非孟子亦不足以形容至此也。○注謂:‘時異勢殊,故其事或有所不合,思而得之,則其理初不異矣。’是蓋以為若周公之聖,其所施為必無不合於此四者,其或不合者,特以時異勢殊故耳。向所謂四事者,固未有古今異宜,而其道難行者,則不可謂為時勢殊異,有此不合。況周公此事,殆於集羣聖之大成,則其適時處宜奚獨不易,而殫竭思慮勤苦若是耶!如曰‘彼固非難,此實不易,誠非愚昧所敢知’,且所云既如此矣,其曰思而得,則理初不異者,不審所得何事,而所不異者何理歟?與其為此委曲而或失其旨,恐不如直云周公所以如此,亦猶文王望道未見之意,如是豈不合大體乎?○程子所論此章大意,將以絶後人之妄議,其指深矣。然若所謂‘各舉其盛’者亦未可斷,其必無是也,以伊尹、伯夷觀之可見矣。
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竊取之矣。’
曰‘其文則史’,可以見孔子之作春秋,只用魯史舊文而已,初未嘗自作之也。蓋當筆則筆,可削則削,權在聖人之手而義彰於其間,故云‘其義則竊取之矣’。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可以與,可以無與,與傷惠;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
取亦可,無取亦可;與亦可,無與亦可;死亦可,無死亦可,若此者皆事之難斷而義之當審。君子處此三者,未嘗不自重而或輕也。見其必不可已,而後乃有所謂曰取、曰與、曰死者,不然則傷於義。故孔子公西華争釜庾之多,論管仲謂‘豈若匹夫之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然則其所謂無取者亦可知矣。孟子此言可謂深合孔子之指歟。○注:‘先言可以者,略見而自許之辭也;後言可以無者,深察而自疑之辭也。’又曰:‘初看尚未定,再察則已審矣。’若如此言,所謂可者何為而必在於初看之略,所謂無者何為而必在於再察之審也,寧獨無可疑者耶?初看而略,再察而審,見其無者非而可者是,則雖取之、與之、死之,固無傷也。然則有易此文者曰:‘可以無取,可以取,取廉矣;可以無與,可以與,與惠矣;可以無死,可以死,死勇矣。’以為深得孟子之意,可乎?竊恐其未也。
公明儀曰:‘宜若無罪焉。’
公明儀當别是一人,與孟子同時,非孟子所嘗稱者也。
人使子濯孺子衛,衛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吾死矣夫!’問其僕曰:‘追我者誰也?’其僕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僕曰:‘庾公之斯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謂也?’曰:‘庾公之斯學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於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為不執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曰:‘小人學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於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雖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廢。’抽矢扣輪,去其金,發乘矢而後反。
注:‘庾斯雖全私恩,亦廢公義’,‘無足論者,孟子特以取友而言耳’。程子亦曰:‘孺子事,孟子只取其不背師耳。若國之安危在此一舉,則殺之可也;舍之而無害於國,權輕重可也,何用虚發四矢哉?’據此二説,朱子則直以廢公義為罪,程子則以為或殺或舍,視事輕重而為之。夫處義之精,非聖賢不能,固非淺學所敢論。然先儒之為此説,亦但以射為一技小藝,不復深致其意故耳,豈有為弟子而可以殺師者乎?人生於三事之如一:子不可以殺其父,臣不可以殺其君,則弟子獨可以殺其師乎?七十子之於孔子,子思之於曾子,孟子之於子思,其將曰‘不可以廢公義’,其將曰‘安危所係’乎?夫天下之惡莫大於背本,得其術而殺其人,稱於天下曰吾為公義,人誰與之哉?庾公斯之言曰‘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是豈不然歟?其去金發矢,不知義竟如何,而孟子之所取恐非徒然也。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
故者,當然之謂也。人之性亦不過為理之當然者耳,雖物亦然也。夫所謂當然者,有順而無逆,故之以利為本者為此也。○注:‘故者,其已然之迹,若所謂天下之故者也。’又曰:利,‘語其自然之勢也’。事物之理‘發見之已然,則必有迹而易見’。故‘言性者,但言其故而理自明’,‘然其所謂故者,又必本其自然之勢’。竊謂以所謂已然之迹者而論人物之性,恐無此義,經傳所載亦未有可指舉以為據者,則如此立説未知其必得。雖易所言‘遂通天下之故’者,亦言其通乎人事之變,審於必然之理,使人得以決嫌疑而定猶豫,則乃所謂先乎未然者,豈曰已然之迹云乎?且性之但言其故而理即自明者,不審其為説如何可使曉然而易見?若曰‘所謂故者,又必本其自然之勢’,則是為故不足以言性而使明,必待言利而後可明歟。
所惡於智者,為其鑿也。如智者若之行水也,則無惡於智矣。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如智者行其所無事,則智亦大矣。
言此以明所謂當然者,必以順利而無穿鑿之巧為本。穿鑿者常煩勞而不能無事,唯安於順利而處其當然者為無事也,如之行水是已。
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苟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以天之高與星辰之遠,若審求其所當然之理,則從今以往,雖積累千萬歲,可坐致其日至之期而無所失。夫然者,順乎其運而已。彼用小智而喜穿鑿者,尋尺之度尚且屢失,其可以得此乎?○注之所以失者,殆由於此所言‘苟求其故’為‘似乎已然之迹’故歟。
孟子聞之,曰:‘禮,朝廷不歷位而相與言(也),不踰階而相揖也。我欲行禮,子敖以我為簡,不亦異乎?’
言已就列者不歷人之位而相與言,未就列者不踰階而相揖。蓋方右師之往弔,有及其入門而進與言者,則為踰階矣;有時其在列而就與言者,則為歷位矣,故云。○注:‘右師未就位而進與之言,則右師歷己之位矣。’未審其所謂,抑不知有説乎。
孟子曰:‘禹、稷顔回同道。’
事當其可之謂道。禹、稷顔回皆隨其所遭而處義,各當其可,故曰同道。
禹、稷顔子易地則皆然。
時有治亂而行藏亦異,猶裘葛之適其宜,易地而處則無不然矣。彼為裘為葛者,其道豈異哉?○此章之義,先儒皆以為聖賢之心一,以道之同為心之一,恐亦有不可混者耳。
章子,子父責善而不相遇也。
章子之責善於其父者,蓋事親而不能幾諫,觸父之怒,遂失其意,故曰:‘父子責善,賊恩之大者’。
章子,豈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屬哉?為得罪於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終身不養焉。其設心以為不若是,是則罪之大者,是則章子已矣。
章子雖有父子責善之失,因此不得於其父而有不孝之名,然章子自以得罪其父見逐而不得近,引咎負慝,屏絶妻子,其操心之危,處身之苦,至於如此,是則唯章子而已,非他人所能也。其與之者深矣,此所以既與之遊,又禮貌之也。○楊氏謂:‘章子之行,孟子非取之也,特哀其志而不與之絶耳。’朱子又謂孟子之於匡章,蓋憐之耳,非取其孝也,因責善於父而為所逐,雖是父不是,然便至出妻屏子,終身不養,則豈得為孝?故孟子言‘父子責善,賊恩之大’,此便是責之以不孝也。後世因孟子之不絶,又欲盡雪之不孝而以為孝,此皆不公。愚竊謂孟子固以賊恩之罪歸之匡章,然其‘出妻屏子,終身不養’之意則又未嘗不深取之,以為非他人所可能也。其是非之明,與奪之公可見矣,謂其非取之者恐未為得。若所謂盡雪不孝以為孝者,又不知為此論者何人。而但其曰‘便至出妻屏子,終身不養,則豈得為孝’者,不審‘出妻屏子,終身不養’是亦為匡章不孝之一事歟?又恐非孟子之意也。蓋匡章所遭,處之能盡其道則為,不能則亦不免於為。遭人倫之大變而能盡其道者幾人哉?如匡章之自處亦難,其人謂之孝則未可,以為不孝則誠有可恕者。故孟子歷舉五不孝,以為章子無一於是,其不欲以不孝罪之者,其意豈不明矣乎?唯南軒云:‘本心亦欲父之為善耳,乃或過於辭色,致父之怒,後又不敢安於妻子之養,以深自咎責,則亦可哀者。若得罪而不知懼,則是可罪矣。’竊以為得孟子之旨矣。
儲子曰:‘王使人瞯夫子,果有〔以〕異於人乎?’孟子曰:‘何以異於人哉?堯舜與人同耳。’
王之使瞯孟子,其意非以孟子於燕居之時,當又有絶異於人者,而欲得之也。蓋見孟子平日言行魁偉卓絶,疑其内之或未能如其外,欲竊窺其私而審其如何。儲子欲令孟子知有此事而難於為辭,故其言若是。孟子知其意,先就儲子所問者答之曰:‘我豈有異於人者?雖堯舜之聖,只與人同耳。’下文始舉人之事,以明君子之行固無内外之異。彼為聲聞以求利達而無其實於内者,是猶墦間乞食之汙,自君子觀之,其妻妾亦當以為羞也。
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瞯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徧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
注云:‘章首當有“孟子曰”字,闕文也。’按此非闕‘孟子曰’字,乃與上章當通為一章,而後人誤分之也。其可指而為證者,不但在於意義之明,章首之無‘孟子曰’字,是為一證。而‘吾將瞯良人’云者與‘王使人瞯’正相應,其當通為一章無疑也。夫人出甘賤辱,入驕妻妾,求富貴利達者外侈聲聞,内恣汙渫,其内外不同,而為可羞之行則一也。
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
君子之視此輩而羞其行甚於乞墦,況躬蹈之耶?使王而聞孟子之言,亦必自慚矣。

☚ 10_155離婁 上   10_157萬章 上 ☛
0000223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