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釋義
【題 解】
孟子釋義作者李珥(一五三六—一五八四),字叔獻,號栗谷,本貫德水,出生於江原道北坪村(被稱爲烏竹軒)外祖家裏。聰穎過人,八九歲能詩文,十三歲初試進士合格,以聖賢自期。十九歲時母親師任堂申氏去世,入金剛山研習佛道,二十歲下山,作自警文,再歸儒學,二十三歲時前往禮安陶山向退溪求教,求道之心更堅。是年冬,應考别試科,以天道策狀元及第,名揚國内外。二十九歲時,考取文科殿試狀元,任户曹佐郎,後歷任司諫院正言、吏曹佐郎、弘文館校理、清州牧使、弘文館直提學、承政院右副承旨、黄海道觀察使、弘文館副提學、司諫院大司諫、司憲府大司憲、弘文館大提學以及户、吏、刑、兵四曹判書等。曾於鄰近黄海道海州的石潭設立書堂講學,通經學,知時務,明事理,善經濟,以道學聞名於世。
政治上宣導王道、仁政,主張社會改革,提出一系列革新圖治的方案;哲學思想上與李退溪不同,雖然推崇朱子學,但不排斥陽明學,並對老莊、佛教思想多有研究和吸納。具體到‘四七理氣論辯’上,既批評李退溪的理本論,反對退溪‘四端是理之發,七情是氣之發’的‘理氣互發’説,又不同意徐敬德的氣一元論,提出了‘四端七情’都是氣包理、‘氣發而理乘之’的觀點。特别是重視内王外之道,强調經世致用、經國治民,立足於‘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權思想,提出務實、時宜、變法更張、抗戰便民的經世策略,使其成爲朝鮮實學思想的嚆矢。其學説發展成爲以主氣爲特徵的畿湖學派,且門人弟子輩出,尤以金長生、宋時烈爲最。著述收録於栗谷全書。
本書收録於四書釋義卷四至卷五,内容是摘出孟子本文有疑問和難於理解的字、詞、命題,采用諺解解説,確保經典解讀的正確,大致與四書諺解相同。栗谷在宣祖初年接到删正四書小注的王命,承擔詳定經書諺解的工作,四書諺解大概就是在那時完成的。(林熒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