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6_533先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6_533先進

【先進】

【第一章】
‘用之謂’云云,小注‘問孔子’云云。○按:‘己不是為文’,‘文’字似指郁郁之文,而語澀未通。
【第二章】
程子曰‘四科’云云,小注雲峯胡氏曰‘德行’云云。○按:孟子所言,是汎説君子之教,故成德之上,又有時雨化之,而集注比之。此章只就十人分上,分四科而言,則當同屬於德行矣。兩説所指自有不同。胡氏混而言之,而謂孟子發門人所未發者,殊涉乖當。
【第四章】
子曰‘孝哉’云云。○按:此以一孝字包父母昆弟。蓋孝友一理,言孝則友在其中。如言‘云孝乎’,而遂及於孝友也。
胡氏曰‘父母’云云,小注新安陳氏曰‘夫子’云云。○按:間字,固不可訓以非間。而若直謂之不異,則又過於遷就異字,代以貳字方穩。
【第七章】
子曰‘才不才’云云。○按:孔子此言,兼喪具稱家有無之義及大夫不可徒行之意。蓋父之欲厚庀子喪,固人情也。而也之死,亦有棺無椁,則喪具只當稱家之有無而已。故言此以警顔路之不宜循私情,而强為之椁也。至於大夫之不可徒行,是孔子自處之義。前不得舍車於,後不得舍車於,皆義之所不可也。或謂此孔子自言死不得舍車,以明其不許於者,非薄於情而吝之也。是以世俗狹陋之心窺聖人也,固大不可矣。而又有謂夫子視猶視,故不許於前者,亦不許於後。是非但於上文‘亦各言其子’之義有所不通,其意所重乃在於均視,而不在於大夫不可徒行也,而可乎?蓋君子行禮,當視吾之有無,亦當視義之可否。假令之死,幸而有椁,即其勢可為而為耳。今之死,不得為椁,亦其勢不得為而不為耳。夫子之心,亦必無憾。何可以之有椁,而强舍不當舍之車乎?○又按:下‘責門人厚葬’章,子曰‘予不得視猶子也’,而集注曰‘嘆(其)不得如葬之得宜’,説者引此以為一視之證,而遂謂夫子之不舍車,出於不欲厚葬之意,恐非也。夫子視固有也,然此章之旨,則只以己之視比之顔路之視,而示其葬子之當稱家有無也。至於不舍車,則别有義存焉,不可謂意在於彼,而故託於此也。蓋葬之有椁自是常事,但勢不可得為,則雖無之可也。而所謂厚葬亦汎指,凡具之附於葬者而已,非必直以一椁之用,謂之厚葬也。若使夫子無大夫不徒行之義,則必不拒顔路之情矣。此等請義最宜深玩。
孔子’云云,小注南軒張氏曰‘聖人’云云。○按:‘夫子視猶子’之云,於文義不協,已辨在上。
‘今乃不許’云云。○按:命車不可鬻市,此孔子言外之意也。然假令孔子有二車,則豈不以一車副之乎?然則孔子之不副,恐專在於大夫不可徒行之義也。若是命車不鬻之意,則孔子必明言之,何必回互遷就,以自附於不徒行之義哉?○‘且為所識’云云。○按:‘所識窮乏者得我’云云,雖本於孟子,然恐非所以語聖人之心也。
【第八章】
顔淵死,子曰’云云。○按:道在於己,而將傳於顔淵。今死,則道將不傳而亡矣。道之亡,便是己之喪也,故曰‘天喪予’。
‘噫!傷痛’云云,小注洪氏曰‘’云云。○按:‘一體’之云,語無着落。且‘何敢死’與‘天喪予’,其意之所存不同。洪氏比而同之,未可曉也。若以父子相視,故謂之一體,而為是説,則大失此章之旨矣。
【第九章】
胡氏曰‘痛惜’云云。○按:胡氏此説,似是通上章釋之,而以‘天喪予’為‘痛惜之至’,以‘哭之慟’為‘施當其可’,觀於下文一‘皆’字,可知其然也。
【第十章】
‘貧而厚葬’云云。○按:孟子云‘不得不可以為悦,無財不可以為悦’。顔子生無一命之官,而貧窶亦甚矣,則是兼不得與無財也。聖人之不欲厚葬,恐亦兼此兩意。集注只云‘貧而厚葬’,意似未盡,當更商。
小注潛室陳氏曰‘喪禮’云云。○按:陳氏此説,似以顔子厚葬謂分則可為者,然恐未安。
【第十一章】
‘或言夫子’云云,小注‘問天地’云云。○按:人死,則氣便自散而已。問者‘與氣俱散’之云,未知何謂。
蔡氏曰‘事人’云云。○按:‘所能之事’、‘所知之理’兩句,語極未瑩。
【第十二章】
閔子侍側’云云。○按:冉有子貢,本不是剛直底人。然凡人有才而發露者,謂之了了、峭剛,二子氣象恐亦如此。小注朱子説已言此意。
‘行行,剛强’云云,小注問‘誾誾、行行’云云。○按:或問尹氏‘盡其誠,略無僞飾’之説,謂未有以見其必見、必然,而今曰‘無有遮覆含糊’之意,是甚可疑。
洪氏曰‘漢書’云云,小注新安陳氏曰‘夫子’云云。○按:夫子謂子路不得其死者,蓋子路氣象太剛强,恐其死於不當死之地,故因以戒之。説乃以此為‘死非正命之謂’,恐失之矣。精義楊氏説曰:‘君子所謂得其死者,非必考終命而後為得也,死於義而已。’若比干諫而死是也。或問以此論為精,陳氏蓋未考乎此也。
【第十三章】
‘仍,因也’云云,小注南軒張氏曰‘先儒’云云。○按:‘示人〔以〕崇利’云云,語意固好,然不若集注王氏説之緊精。
【第十五章】
‘故常過中’云云,小注雙峯饒氏曰‘觀答’云云。○按:‘才高意廣’,即長處也;‘好為苟難,而常過中’,即病痛也。蓋其長處,常在於病痛之中。其答問交,曾子稱‘堂堂’,子文文子之問,皆是病痛處。就其病痛處而略見元來‘才高意廣’底氣象,可也。説恐欠精。
【第十六章】
季氏富於’云云。○按:下小注馮厚齋胡雲峯説,皆以聚斂附益之事謂指其用田賦,此未知其必然。然觀於冉有之訪田賦,孔子答以‘有周公之籍’。而此章亦稱‘季氏富於周公’云爾者,則或因語及周公而記之也歟?
范氏曰‘冉有’云云。○按:以范氏此説言之,孔子之於冉有,似當早責其仕季氏之失,而未嘗一言及之。及其聚斂附益,然後始使門人鳴鼓,何也?蓋是時,季氏,為士者不仕則已,仕則其勢不得不仕季氏也。故如仲弓之賢,而亦不免從俗,則聖人安得必勸其不仕乎?且仕之而苟能改於其德,則亦可謂小貞之吉也。若其度才量勢而為之進退,則在冉有而不在於夫子也,故未嘗責之。必至其黨惡害民之罪著焉,然後始嚴辭以斥之,此聖人教人之精義也。范氏則直從源頭而論之,以見其本領一差,則末流之失必至於此耳。此君子論人之正法也,切不可執此而疑彼也。
【第十八章】
‘然其才識’云云,小注葉氏曰‘或者’云云。○按:子貢之貨殖,雖與樊遲之學稼不同,然亦是不能忘情於貧富間耳。夫子此言,正所以正之,何謂無一言正之耶?
范氏曰‘屢空’云云。○按:‘億則屢中’,集注朱子説則以為許可之意,范氏説則以為不貴之意,兩説不同。然竊味夫子之言,則蓋是許可之辭,而亦有不貴之意,兼兩説看方好。
小注慶源輔氏曰‘不受’云云。○按:‘樂天知命,則心與理一’以下,語極未瑩。
‘夫子嘗曰’云云,小注‘問也’云云。○按:此云‘子貢不受命,也在平日,聖人不因其貨殖而言’者,與集注之意不同。大抵此段似多誤録,記疑亦言之。
【第十九章】
子張問‘善人’云云。○按:‘不踐迹’下,須添一轉語始通。故集注程子説云‘自不為惡’,張子説云‘亦不蹈於惡’,皆所以補經文未盡之意也。蓋迹即途轍也,成法也。而途轍、成法,乃古人之途轍、成法,則安得以不踐為善乎?惟其雖不踐古人之途轍、成法,而自不蹈於惡者,乃見其資質之美,可以謂之善人矣,非直以不踐迹為善人也。
【第二十章】
‘言但以’云云,小注雙峯饒氏曰‘上言’云云。○按:此云‘論篤’,亦可謂‘色莊者乎’云云,似以色莊為好底事,恐大失本旨。蓋色莊謂色徒莊而無其實者,如言色厲内荏是也,故與君子對言,饒氏未之察矣。其餘記疑已辨之。
【第二十一章】
子路問‘聞斯’云云。○按:孔子之進退,固各因其所偏而救之。而若在後人自勉之道,則必以‘聞斯行諸’為法,有父兄者又不可不稟命而行。苟或事在必可行、不容已者,而稟命父兄,父兄不許,則是豈非甚難處者乎?如此者,恐亦當視事之大小。事之小者,稟而不得命,則不行可也;事之大者,雖只存至誠惻怛、迫不得已之心,而不稟徑行,亦非聖人之所不許也。未知如何也。
【第二十二章】
‘即夫子’云云,小注慶源輔氏曰‘孔子’云云。○按:‘恐其誤’之説,記疑非之,當矣。然則‘吾以汝為死’之云,果是何意耶?曰:此必夫子見顔淵之免難而喜之之辭也。蓋想其時,人以兵圍之,夫子僅脱,而顔淵相失在後,則其勢或不免絆綴抵撞,而死於亂軍之中也。及其獲免而至,則其喜可知。夫子之意,未必暇及於義理之當死與否也。若顔淵之對,則直據義理而言之。蓋謂夫子既脱,則當宛轉圖避,以求不死之道,豈輕犯其鋒,與之決鬥而死乎云爾?如或不與之鬥,而猶不免死,則是乃不幸耳。此則非所當論也。故愚則以為,夫子以事勢言,顔淵以義理言,未知如何也。
【第二十三章】
季子然問云云。○按:此所謂大臣,非以地位言,即以德望言也。
‘異非常’云云,小注慶源輔氏曰‘季然’云云。○按:季然所稱大臣,不過以德望言。説以為‘大臣〔既〕[1]非家臣所可當’云云,則是似以此大臣作地位看,恐誤矣。
尹氏曰‘季氏’云云。○按:‘庶乎可免’,免字,言免為從弑逆之臣也。此本楊龜山語,而朱子係於説之下矣。
小注‘問孔子’云云。○按:進於不從弑逆一等,未可便許為大臣;而為大臣,未必皆是説恐過矣。
厚齋馮氏子然云云。○按:馮氏亦以大臣作地位看,未安。其餘記疑未卞之。
【第二十五章】
,爾何如’云云。○按:此章最難看。若不會得,則只是没緊要底説話。會得時,便覺有無限活潑潑地。濂溪庭草不除,明道訪花隨柳,皆是此意。而推其理之極,則孔子‘安、懷、信’,曾子‘一貫’,張子西銘,無不包在其中。
‘故其動静’云云。○按:曾皙是狂簡者,其平日動静,未必盡皆從容。而至於此時,被夫子言志之問,而自察其志之所在,則便見得一個天理流動充滿,無物不有,無處不然。方其鼓瑟未終之前,已帶浴、風雩之意。這一時間,胸中無一點查滓,而渾是一團和氣。故其鼓瑟而希,捨瑟而作,逡巡退讓於函丈之間者,莫不從容暇豫,悠然自得,初無毫分勉强之意也。夫道理只是一個道理,浴、風雩亦是這道理,鼓瑟、捨瑟亦是這道理。蓋其志意如彼,故動静自如此耳。門人詳記,朱子分釋,正是畫出曾點氣象。
‘而其言志’云云。○按:以道理言之,則三子治國、曾點,莫非一個道理。而但三子把治國做一件大大事看,不知道理不越乎吾身所居日用之間,此便是人分上重,己分上輕,所以不及曾點
‘而其胸次’云云。○按:‘上下同流,各得其所’八字,統言流行充滿之妙。而又分看之,則‘上下同流’,以一理言體也;‘各得其所’,以分殊言用也。此與‘一貫忠恕’之意同矣。
‘視三子’云云,小注‘曾點見得’云云。○按:以行而言,則曾點未必做得事業;而以志而言,則事業亦不過萬物各遂其性而已,故曰‘事業優為之’。此當活看。
曾點與三子’云云。○按:曾點是個狂簡者,不肯做細密工夫,安得唤做細?然比之三子,卻是争個精粗,然則此細字乃精字之意。
新安陳氏曰‘曾點’云云。○按:曾點説此時,未必是暮春時節。蓋四時之中,見得萬物和樂之意者,惟春為然,故也特以暮春為言,雖非對景而言,亦豈全無意思,説不免於巧矣。
曰‘為國’云云。○按:‘為國以禮’禮字,包禮之本末而言,非專指冉求‘禮樂’、子華‘端章甫’也。
‘惟則非邦’云云。○按:‘為之小’,‘小’字指子華所稱小相也。
子路等’云云。○按:禮,出於自然之理。苟達乎此,則可知治國之事雖千條萬目,皆出於自然之理耳,豈不是曾點氣象?然三子所言皆治國之事,而程子獨舉子路,何也?蓋子路是個直性底人,若教他為國,則必將自家氣力一直做去,都無許多屈曲安排底意思。夫天地之道亦不過直而已,則子路已自具得一個坯墣,但欠些從容不迫耳。苟達,卻為國以禮,則便見得自家所做直底道理都是自然之直矣。若,則各將小小才氣安排撰做而已,何可與子路比論哉?○孔子所謂為國以禮,是該本末而汎言之。冉有所謂‘禮樂’,子華所謂‘端章甫’,皆以禮之末而言。程子所謂‘達卻’云云,即是以禮之理而言。如此分看,意方分曉。
又曰‘曾點’云云,小注‘問門’云云。○按:勉齋以資稟、志量、見識、趨向四者分言者,殊涉煩碎。而其下‘趨向〔雖〕正而行則違’之云,甚未瑩。末段‘未易以狂語’云云,亦不免語病。夫自是狂,豈不可以狂語耶?但學者不可以狂而輕矣。

☚ 06_532鄉黨   06_534顔淵 ☛
0000157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