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邮路
农村邮路(含农村投递路线, 下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极快。1952年达11 619公里, 约为1949年的15.4倍。农村邮运工具尽管绝大多数还是人背肩挑, 但途经农村地区的干线邮路所用役畜已有增加, 专为农村邮路使用的自行车也开始配备。并且,从1951年起,将中华邮政时期由邮差自备的役畜,部分地改为局购公有,1952年全部改为公有。邮差自备的自行车,也从1951年起换为公车。1951年,邮电部两次配发给甘肃自行车共51辆,1956年增加到321辆。农村其他邮运工具也有所改善,1953年开始配备役畜5头,专用于农村邮路(以前的役畜只供干线邮路使用), 1956年增为57头。当年,不仅农村邮路迅速发展到34 901公里,而且减轻了乡邮员的体力劳动,增加了载运量,提高了邮运和投递速度。
农村机动邮路肇始于1958年,其中,农村自办汽车邮路569公里,村委办汽车邮路2 679公里。农村邮政自行车也增长很快,到1965年已达到811辆,约占全省总数的60%, 自行车邮路相应地增长为12 893公里。农村邮运工具的改善,促进农村邮路总长的大幅度上升, 1965年达到74 627公里。
摩托车在农村邮路的使用,始于1966年。当年虽只有6辆,但以其机动灵活、速度高、载重量大而有利于甘肃农村邮政运输能力的提高。到1970年,农村摩托车邮路已有38条,2 812公里,1971年开展摩托化试点,到1975年,摩托车达到242辆,摩托车邮路达到10 683公里。1973年,肃南局利用军用火车,开辟莲花至清水的农村邮路38公里;1974年,山丹局又利用非营运火车,开辟山丹至青阳口农村邮路73公里。都为农村邮政运输增添了新的机动工具。1975年,农村自办和委办汽车邮路,分别达到2 089公里和5 581公里;自行车邮路达到84 384公里;畜力班邮路和步班邮路,分别达到5 496公里和29 675公里;全省农村邮路总长136 682公里,比1965年增长83%。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邮路借鉴多年实践经验,同时,考虑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因素,作了比较切合实际的调整:
农村邮路有增有减。1985年127 308公里,为1975年的93%;1990年124 805公里;1992年125 009公里。
部分农村邮路由私人承包经营。1990年承包6 823公里; 1992年承包5 210公里。
农村机动邮路进行了重新组合。汽车邮路逐年增加。1985年达到7 605公里(内自办邮路810公里),1990年9 048公里(内自办的1 189公里),1992年9 452公里(自办1 228公里)。摩托车邮路相对集中,邮路里程减少。1979年达到20 203公里,为最高峰。1980年后逐渐集中到山丹、酒泉、安西、嘉峪关4个农村邮运和投递摩托化的县,以及金塔、张掖等28个摩托化条件较好的县,摩托车邮路有所缩减。1985年为9 533公里;1990年为7 326公里;1992年再调减为6913公里。
自行车邮路增加,畜力班、步班邮路缩减。全省农村自行车邮路,1985年达86 291公里;1990年89 709公里;1992年89 877公里。畜力班、步班邮路1985年24 181公里(畜力班3 196公里);1990年18 953公里(畜力班2 998公里);1992年18 619公里(畜力班同1990年)。
1985年以来,机动邮路占邮路总长的13%以上;而自行车邮路又占非机动邮路的70%以上,反映了农村邮路向高速、高效、低耗、低劳动强度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