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而不仁如禮何章】
人而不仁,如禮何?如樂何?
精義 游氏曰:人而不仁,則人心亡矣。以事父必不孝,其如父子之禮何?以事君必不忠,其如君臣之禮何?在宗廟之中,上下同聽之而和敬,彼且不敬,其如宗廟之樂何?族黨之中,長幼同聽之而和順,彼且不順,其如族黨之樂何?是其為禮也必僞,而慢易之心入之矣,豈足以治躬?其為樂必淫,而鄙詐之心入之矣,豈足以治心?
或問 張子之意以為,不仁之人,僭亂悖逆之心無所不至。然禮樂制度,則有一定而不可易者,少有干犯,人必知之,故曰‘其如禮樂何’耳。此亦一義,然恐不若程子之安也。伊川説見集注。○朱子曰:程子説小疏,見小注。吕氏以下皆祖程説,而游氏尤為詳盡。
語類 或問:‘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曰:‘如禮樂何,謂其不奈禮樂何也。“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既不和樂,不莊敬,如何行得禮樂!譬如不善操舟,必不奈一舟何;不善乘馬,必不奈一馬何。’又問:‘禮樂是玉帛鐘鼓之文否?’曰:‘看其文勢,卻是説玉帛鐘鼓之禮樂也。’人傑。○心既不仁,便是都不醒了。如人身體麻木,都不醒了,自是與禮樂不相干事。所以孟子説:‘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燾。〕○蜚卿問:‘“人而不仁,如禮何!”是無惻隱之心,則禮樂皆為虚文。’曰:‘此仁是指全體而言,不是指惻隱。’可學。○希真問:‘“人而不仁”,與“不能以禮讓為國”,皆曰“如禮何”,意同否?’曰:‘人而不仁,是以仁對禮樂言;不以禮讓,是以禮之實對禮之文言。能以遜讓為先,則人心感服,自無乖争凌犯之風。’恪。○而今莫説八佾、雍徹,是無如禮樂何,便教季氏用四佾以祭,也無如禮樂何,緣是它不仁了。夔孫。
蒙引 此禮樂以禮樂之文言,何也?
禮樂不為之用。
語類 問:‘禮樂不為之用。’曰:‘禮是恭敬底物事,爾心中自不恭敬,外面空做許多般模樣;樂是和樂底物事,爾心中自不和樂,外面强做和樂,也不得。表裏不相應,也不是禮樂。’○譬如無狀之人去讀語孟六經,語孟六經自是語孟六經,與他即無干涉,又安得為之用!時舉。
仁者,天下之正理。
語類 ‘仁者,天下之正理’,只是汎説,不是以此説仁體。若曰‘義者,天下之正理’,也得。義剛。○問:‘仁義禮智,皆正理也,而程子獨以仁為天下之正理,如何?’曰:‘便是程子之説有太寬處,此只是且恁寬説。’曰:‘是以其專言者言之否?’曰:‘也是如此。’廣。○所謂正理,即心之德也。若天理不亡,則自然有序而和。若是胸中不有正理,雖周旋於禮樂之間,但見得私意擾擾,所謂升降揖遜、鏗鏘節奏為何等物!不是禮樂無序與不和,是它自見得無序與不和,而禮樂之理(只)〔自〕在也。南升。○問:‘程先生以仁為正理,如何是正理?’曰:‘只是正當底道理。’榦。
‘程子曰’云云,‘李氏曰’云云。
語類 問:‘李氏之説,則指在外之禮樂言之,如玉帛鐘鼓之類。程先生所謂“無序而不和”,卻是主在内者言之,如何?’曰:‘兩説只是一意。緣在我者無序而不和,故在外之禮樂亦不為我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