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説
孔子世家
史記注 王安石曰:太史公敍帝王則曰本紀,公侯傳國則曰世家,公卿特起則曰列傳,此其例也。其列孔子為世家,奚其進退無所據耶!孔子,旅人也,棲棲衰季之世,無尺土之柄,此列之以傳宜矣,曷為世家哉?豈以仲尼躬將聖之資,其教化之盛舃奕萬世,故為之世家以抗之?又非極摯之論也。夫仲尼之才,帝王可也,何特公侯哉;仲尼之道,世天下可也,何特世其家哉!處之世家,仲尼之道不從而大;置之列傳,仲尼之道不從而小,而遷也自亂其例,所謂多所抵牾者也。
禱於尼丘山而生孔子,故以為名,若字。
史記 ‘禱於尼丘得孔子’。又曰:孔子‘生而首上圩頂,言頂上窳,中低而四旁高。故因名曰丘云’。
溪訓 禱於尼山,不能必其有無。假令有之,今於叔梁紇固不可以生聖子之故,而事事責其正道。但大夫而禱山川,實諂而非禮,乃應而生聖人,此又理之不可知者。故每疑此與‘野合’等事,皆齊東野語之類耳。答金惇敍。
其先宋人。
家語 孔子宋微子之後。宋襄公生弗父何何以讓弟厲公。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勝勝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親盡,别為公族,姓孔氏。孔父嘉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畏華氏之逼而奔魯,故孔子為魯人。
父叔梁紇,母顔氏。
史記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顔氏女野合云云。家語云:‘梁紇娶魯之施氏,生九女。其妾生孟皮,病足。乃求婚於顔氏。徵在從父命為昏。’今云野合者,蓋謂梁紇老而徵在少,非當壯室初笄之年,故云野合,謂不合禮儀。論語云‘野哉由也’,又‘先進於禮樂,野人也’,皆言野者是不合禮耳。○婚姻過時者皆為野合,故家語云‘梁紇娶魯施氏女,生九女,乃求婚於顔氏。顔氏有三女,少女徵在’。據其婚時,梁紇年過六十四,明矣。男子六十四,陽道絶矣。〇又史記:叔梁紇死,孔子生三歲。葬防山。防山在魯東,由是孔子疑其父墓處,母諱之也。注:謂孔子少孤,不的知父墳處,非謂不知其塋地。徵在少寡,蓋以為嫌,不從送葬,故不知墳處,遂不告耳,非諱之也。〇又史記:孔子母死,孔子二十四歲。乃殯五父之衢,蓋其慎也。闕里有五父之衢。孔子不知父墓,乃且殯其母於五父之衢,是其謹慎也。郰人輓父之母誨孔子父墓,然後往合葬於防焉。○禮記:‘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殯於五父之衢。人之見之者,皆以為葬也。其慎讀為引,去聲。也,蓋殯也。問於郰曼父之母,然後得合葬於防。’禮無殯於外者,今乃在衢,先儒謂欲致人疑問,或有知者告之也。人見柩行,皆以為葬。然以引觀之,則殯引耳。
史斷 聖人,人倫之至,豈有至殯母而猶不知父墓乎?且母死而殯於衢路,必無室廬而死於道路者,不得已而為之耳,聖人,禮法之宗主,而忍為之乎?馬遷為‘野合’之誣,謂顔氏諱之不告,鄭注因之,以滋後世之惑,故不得不辨。○元文宗至順中,封先聖父母,制曰:‘齊國公某可加封啓聖王。魯國大夫人某氏可加封啓聖王夫人。’
魯襄公二十二年庚戌十一月庚子生。
祖庭廣記 先聖生有異質,凡四十九表:反首、洼面、月角、日准、河目上下眶平而長、海口、丰唇、黑顔、均頤、輔侯、駢齒、龍形、龜脊、虎掌、駢肋、參膺、圩頂、山躋、林背、翼臂、注頭、阜頰、堤眉、地足、谷竅、雷聲、澤腹、面如蒙倛,垂手過膝,眉(十)〔一〕[1]十二彩,目一十四理。立如鳳峙,坐如龍蹲。手握天文,足履度字。望之如仆,就之如升。脩上趨下,末僂而後耳,長上而促下,末僂,微曲也。後耳,耳近後也。視若營四海,憂世之容也。耳垂珠庭。胸有文曰‘制作定世符’。身長九尺六寸,腰大十圍。[2]○孔子適周周大夫萇弘語劉文公曰:‘吾觀孔仲尼有聖人之表,河目而龍顙,黄帝之形貌也;脩肱而龜背,長九尺有六寸,成湯之容體也。言稱先王,躬履謙讓,洽聞强記,博物不窮,抑非聖人之興者乎!’〇齊子與適魯,見孔子子與曰:‘聞子之名,不睹子之形久矣。今而後知泰山之為高,河海之為大。’
素王事紀 先聖畫像,乃唐人王維筆,其像皆可畫,若夫視若營四海,則非摩詰不能作也。抑形狀,末也。論語聖人之氣象曰‘子温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則雖摩詰,亦莫作也。
先聖紀年圖 一歲至三十歲,在魯。
為委吏,為司職吏。
語類 程先生説:孔子為乘田則為桑田,,為司寇則為司寇,無不可者。孟子,則必得賓師之位,方能行道,此便是他能大而不能小處。惟聖人則大小方圓,無所不可也。
適周,問禮於老子。
家語 孔子謂南宫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知今,則吾師也。今將往矣。’敬叔與俱至周,問禮於老聃,訪樂於萇弘,歷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於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盛,與周之所以(盛)〔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雖〕不能富貴,竊仁(人)〔者〕之號,送子以言:“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譏〕議人者也;辨博閎達而危其身,好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曰:‘敬奉教。’自周返魯,道彌尊矣。[3]
昭公奔齊魯亂。
史記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與郈昭伯以鬥雞故季氏與郈昭伯鬥雞,季氏介雞翼,郈氏為金距。得罪魯昭公昭公率師擊平子。平子與孟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於齊齊處昭公乾侯。頃之,魯亂。
適齊。
三十五歲適齊,留七年。
公欲封以尼谿晏嬰不可止孔子遂行。
史記 景公問政,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日復問政,孔子曰:‘政在節財。’景公悦,將欲以尼谿田封孔子。晏嬰進曰:‘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産厚葬,不可以為俗;游説乞貸,不可以為國。自大賢之息,周室既衰,禮樂缺有間。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翔之節,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君欲用之以移齊俗,非所以先細民也。’後景公敬見孔子,不問其禮。異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聞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魯。
反乎魯。
四十二歲,反魯,留十四年。
史記 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魯復善待,由是反魯。孔子年四十二。
季氏强僭,陽虎作亂。
史記 桓子嬖臣曰仲梁懷,與陽虎有隙。陽虎欲逐懷。懷驕,陽虎执懷。桓子怒,陽虎因囚桓子,與盟而醳音釋。之。陽虎由此益輕季氏。季氏亦僭於公室,陪臣執國政。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衆。
不狃以費畔。
史記 定公八年,公山不狃不得意於季氏,因陽虎為亂,欲廢三桓之適,更立其庶孽陽〔虎〕[4]素所善者,遂執季桓子。桓子詐之,得脱。九年,陽虎不勝,奔於齊。是時孔子年五十,公山不狃以費畔。
為中都宰。
五十一歲,為中都宰。
家語 孔子初[5]仕,為中都宰,制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强弱異任,男女别塗,路無拾遺,器不雕僞;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為墳,不封不樹。行之一年,而四方之諸侯則焉。定公曰:‘學子此法以治魯國,何如?’孔子對曰:‘雖天下可乎,何但魯國而已哉?’
為司空,為司寇。
五十二歲,為司空,為司寇。
家語 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由司空為魯大司寇,設法而不用,無姦民。○孔子為魯大司寇,有父子訟者,夫子同狴執之,三月不别。其父請止,夫子赦之焉。季孫聞之,不悦,曰:‘司寇欺余。曩告余“國家必先以孝”,余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可乎?而又赦,何哉?’冉有以告孔子,子喟然嘆曰:‘嗚呼!上失其道而殺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聽其獄,是殺不辜也。三軍大敗,不可斬也;獄犴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謹誅,賊也;徵斂無時,暴也;不試責成,虐也。政無此三者,然後刑可即也。’
會夾谷齊人歸魯侵地。
史記 定公十年,會(諸)〔齊〕侯[6]夾谷,獻酬禮畢,齊有司請奏四方之樂,景公曰:‘諾。’於是旌旄羽袚矛戟剑撥鼓噪而至。祓,音弗,舞者所執。撥,音伐,謂大楯也。孔子趨而進,歷階而登,不盡一等,舉袂而言曰:‘吾兩君為好會,夷狄之樂何為於此!請命有司!’有司卻之,不去,則左右視晏子與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頃,齊有司請奏宫中之樂,景公曰:‘诺。’優倡侏儒〔為〕戲而前。孔子趨而進,歷階而登,不盡一等,曰:‘匹夫而營惑諸侯者,罪當誅!請命有司!’加法焉,手足異處。景公懼而動,知義不若,歸而大恐,告其羣臣曰:‘魯以君子之道輔其君,而子獨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於魯君,為之奈何?’有司進對曰:‘君子有過則谢以質,小人有過則谢以文。君若悼之,則谢以質。’於是齊侯乃歸所侵魯之鄆、汶陽、龜阴之田以谢過。魯築城於此,以旌孔子之功,因名謝城。
墮三都。
史記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於定公曰:‘臣無藏甲,大夫無百雉之城。’使仲由為季氏宰,將堕三都。於是叔孫氏先堕郈。季氏將堕費公山弗狃、叔孫輒率費人襲魯。公與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臺。費人攻之,入及公側。孔子命申句須、樂頎下伐之,費人北。國人追之,敗諸姑蔑。二子奔齊,遂堕費。家語作:遂墮三都之城,强公室,弱私家,尊君卑臣,政化大行。將堕成公斂處父謂孟孫曰:‘成孟氏之保障,無成是無孟氏也。我將(不)〔弗〕堕。’十二月,公圍成,不克。
攝行相事,誅少正卯。
史記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攝行相事,有喜色。問[7]曰:家語作:仲由問曰。‘聞君子祸至不懼,福至不喜。’孔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樂其以貴下人”乎?’於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
家語 戮之于兩觀之下,尸於朝三日。子貢進曰:‘今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今夫子為政而始誅之,或者為失乎?’孔子曰:‘居,吾語汝。天下有大惡者五,而竊盜不與焉:一曰心逆而險,二曰行僻而堅,三曰言僞而辯,四曰记醜而博,五曰顺非而澤。此五者,有一于人,則不免君子之誅,而少正卯皆兼有之。其居處足以撮徒成黨,其談説足以飾襃榮衆,其强禦足以反是獨立。此乃人之姦雄者也,不可以不除。夫殷湯誅尹諧文王誅藩正周公誅管蔡太公誅華士,虚僞之士。管仲誅付乙子产誅(士)〔史〕何[8],凡此七子皆異世而同誅者,以七子異世而同惡,故不可赦也。’
三月,魯大治。齊人歸女樂止孔子行。
史記 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贾,男女行者别於塗,塗不拾遗,四方之(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有司供其職,客求而有在也。皆予之以歸。家語作‘皆如歸’。齊人聞而懼,曰:‘孔子為政必霸,霸則吾地近焉,我之為先並矣,盍致地焉?’犂鉏曰:‘請先嘗沮之,沮之而不可則致地,庸遲乎!’於是選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樂康樂家語作容璣。王肅云:‘舞曲名也。’文馬三十(匹)〔駟〕,遗魯君。陳女樂文馬於魯城南高門外。季桓子微服往觀再三,將受,乃語魯君為周道游,往觀終日,怠於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魯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則吾猶可以止。’桓子卒受齊〔女〕樂,三日不聽。郊又不致膰俎於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地名,在魯南。而師己送,曰:‘夫子則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言婦人之口請謁,足以使人死敗,故可以出走也。蓋优哉游哉,维以卒歲!’言仕不遇,故且優游以終歲。師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師己以實告。桓子喟然嘆曰:‘夫子罪我以羣婢故也夫!’[9]
適衛。
孔子五十六歲。
史記 孔子遂適衛,主於子路妻兄顔濁鄒家。此與孟子所記不同。衛靈公問孔子:‘居魯得禄幾何?’曰:‘奉粟六万。’當是六萬斗。〔六萬〕小斗,計當今二千石也。衛人亦致粟六万。居頃之,或譖孔子於衛靈公。靈公使公孫餘假一出一入。謂以兵丈出入,以脅孔子。孔子恐獲罪焉,居十(日)〔月〕,去衛。[10]
適陳過匡。
史記 去衛,將適陳,過匡顔刻為僕,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匡人於是止孔子。孔子狀類陽虎,拘焉五日。注:馮氏曰,夫子弟子顔刻與虎俱,夫子過匡顔刻御,匡人識刻,夫子貌似虎,故圍。○琴操云:孔子到匡郭外,顔刻舉策指匡穿垣,曰:“往,與陽貨正從此入。”匡人聞其言,告君曰:‘往者陽貨,今復來。’乃率衆圍孔子數日,乃和琴而歌,音曲甚哀。有暴風擊,軍士僵仆。於是,匡人乃知孔子聖人,自解也。[11]
匡人簡子匡宋邑。匡人有簡子者。以甲士圍之。子路怒,奮戟將與(之)戰。孔子止之曰:‘惡有修仁義而不免世俗之惡者乎?夫詩書之不講,禮樂之不習,是丘之過也。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為咎者,則非丘之罪也。命之歌,予和汝。’子路彈琴而歌,孔子和之。曲三終,匡人解甲而罷。孔子曰:‘不(見)〔觀〕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深泉,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觀巨海,何以知風波之患,失之者其不在此乎!(汝)〔士〕慎此三者,則無累於身矣。’[12]
還衛,主蘧伯玉家,見南子。
史記 月餘,反乎衛,主蘧伯玉家。南子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願見。’孔子辭谢,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珮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不見,見之禮答焉。’上‘見’如字,下‘見’音去聲。言我不為相見之禮,(現)〔見〕[13]而答之。○南子聞車聲知其為蘧伯之賢,況於夫子乎?其欲見之也,秉彝好德之天也。子路不説。孔子矢之。居衛月餘,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驂乘,使孔子為次乘,招摇巿過之。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夫人不翟茀自蔽,公與同車,翱翔過市,無恥孰甚焉。於是(是去衛)醜之,去衛,過曹。
適宋。
史記 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樹。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注:此其見聖人以理自信,絶無顧忌疑慮之意。○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产,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纍纍若喪家之狗。’喪家之狗,主人哀荒,不見飲食,故纍然不得意。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又適陳。
五十七歲,自鄭適陳,留三年。
史記 孔子去陳。過蒲,會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賢,有勇力,謂曰:‘吾昔從夫子遇難於匡,今又遇難於此,蒲在匡城北五里。命也已。吾與夫子再罹難,寧鬥而死。’鬥甚疾。蒲人懼,家語云:寧我鬥死,挺劍而合衆,將與之戰,蒲人懼。出孔子東門。
適衛。
孔子五十九歲。
史記 靈公老,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擊磬。有荷蕢而過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家語師襄子曰:‘吾雖以擊磬為官,然能於琴。’蓋師襄子魯人,論語謂之‘擊磬襄’是也。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視也。如王如王,一作‘奄有’。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避席再拜,曰:‘師蓋云文王之操也。’
將西見趙簡子,至河而反。
史記 孔子既不得用於衛,將西見趙簡子。至於河而聞窦鳴犊、舜華之死也,臨河而嘆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此,命也夫!’子貢趨而進曰:‘敢問何謂也?’孔子曰:‘窦鳴犊、舜華晉國之賢大夫也。趙簡子未得志之時,須此兩人而後從政,及其已得志,杀之乃從政。丘聞之也,刳胎杀夭則麒麟不至郊,竭澤涸漁則蛟龙不合阴陽,覆巢毁卵則鳳凰不翔,何則?君子諱傷其類也。夫鳥獸之於不義也尚知避之,而況乎丘哉!’乃還息乎陬鄉,作為陬操琴曲名。以哀之。
反乎衛,又主蘧伯玉家。
史記 靈公問兵陳。明日,與孔子語,見蜚雁,仰視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復如陳。據論語,則絶糧當在此時。
季桓子遺言召孔子止乃召冉求。
史記 季桓子病,輦而見魯城,喟然嘆曰:‘昔此國幾興矣,以吾獲罪於孔子,故不興也。’顧謂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魯。相魯,必召仲尼。’後數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魚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終,終為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終,是再為諸侯笑。’康子曰:‘(即)〔則〕誰召而可?’曰:‘必召冉求。’於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將行,孔子曰:‘魯人召求,非小用之,將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歸乎歸乎!吾黨之小子狂簡,不知所以裁之。’子貢知孔子〔思歸〕,送冉求,因誡曰‘即用,以孔子為招’云。[14]
如蔡及葉。
六十一歲,自陳遷于蔡。六十二歲,自蔡如葉,復去葉反蔡。
史記 葉公問政,孔子曰:‘政在來遠附邇。’他日,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去葉,反于蔡。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為隱者,使子路問津焉。注:黄城山在葉縣西南二十五里,長沮、桀溺所耕處,下有東流,即子路問津處。
陳蔡大夫發徒圍之。
六十三歲,留陳蔡間。
史記 吴伐陳楚救陳,軍于城父。聞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所譏刺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於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於是發徒役圍孔子於野。不得行,絶糧。從者病,莫能興。按:是時,陳蔡臣服於楚,若楚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安敢圍之?且據論語,絶糧當在去衛如陳之時。孔子講誦弦歌不衰。子路愠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孔子曰:‘君子固窮。’子貢色作。孔子曰:‘賜,爾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歟?予一以贯之。’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家語 家語比史記似詳,故載家語。孔子乃召子路而問焉,曰:‘吾道非乎?奚為至于此?史記曰: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為于此?子路愠,作色而對曰:此下與史記互有詳略。‘君子無所困。意者吾未仁歟,人之不我信也;吾未知歟,人之不我行也。且由也,昔者聞諸夫子曰:“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今夫子積德懷義,行之久矣,奚居之窮也?’子曰:‘由未之識也!吾語汝。汝以仁者為必信也,則伯夷、叔齊不餓死首陽;汝以知者為必用也,則王子比干不見剖心;汝以忠者為必報也,則關龍逢不見刑;汝以諫者為必聽也,則伍子胥不見殺。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衆矣,何獨丘哉!且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晉重耳之有霸心,生於曹衛;越王句踐之有霸心,生於會稽。故居下而無憂者,則思不遠;處身而常逸者,則志不廣。庸知其終始乎?’召子貢,告如子路。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顔回入,問亦如之。顔回曰:‘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雖然,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醜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顔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衛靈公篇‘知德者鮮’章一章至此‘一時之言’條參考。○孔子厄於陳蔡之間,絶糧七日,弟子餒病,孔子弦歌。子路入見曰:‘夫子之歌,禮乎?’孔子不應,曲終而曰:‘由來!吾語汝。君子好樂,為無驕也;小人好樂,為無懾也。’子路悦,援戚而舞,三終而出。明日,免於厄。
語類 楚昭王之招無此事。鄒魯間陋儒尊孔子之意如此。設使是昭王招,陳蔡乃其下國耳,豈敢圍?張無垢所謂者非。
將以書社地封孔子子西不可。
史記 楚昭王將以書社地七百里封孔子。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諸侯有如子貢者乎?’曰:‘無有。’‘王之輔相有如顔回者乎?’曰:‘無有。’‘王之將率有如子路者乎?’曰:‘無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無有。’‘且楚之祖封於周,號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業,王若用之,則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數千〔里〕[15]乎?夫文王在豐武王在鎬,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據土壤,賢弟子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其秋,楚昭王卒于城父。
又反乎衛。
史記 孔子自楚反乎衛。是歲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魯哀公六年也。注:輒致公餋之禮,遂有待子為政之意焉。及聞正名之説,非其所樂,故尋去之而歸魯。○六十六歲,夫人(並)〔亓〕官氏[16]卒。
冉求為季氏將,有功,康子召孔子。
左傳 哀公十一年丁巳春,齊國(夏)〔書〕[17]帥師伐我。季孫謂其宰冉求曰:‘若之何?’求曰:‘背城而戰,子何患焉?政在季氏。當子之身,齊人伐魯而不能戰,是子之恥也。’冉求帥左師,樊遲為右,戰於郊,獲甲首八十,齊人宵遯。冉有請從之,季孫不許。冉有用矛於齊師,故能入其軍。孔子曰:‘義也。’言冉有以能義為勇。
史記 冉有為季氏將師,與齊戰於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於軍旅,學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學之於孔子。’季康子曰:‘孔子何如人哉?’對曰:‘用之有名,播之百姓,質諸鬼神而無憾。雖累千社,夫子不利也。’康子曰:‘我欲召之,可乎?’對曰:‘欲召之,則毋以小人固之,則可矣。’季康子以幣迎孔子孔子歸魯。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
家語 孔子在衛冉求言于季孫曰:‘國有圣人而不能用以求治,猶卻步而求及前人,不可得已。今孔子在衛,將用之。己有才而以資鄰國,難以言智也。’季孫以告哀公,公從之。
敍書傳、禮記,删詩正樂。
史記 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迹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曰‘夏禮吾能言之’云云,‘殷禮吾能言之’云云。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於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衽席,故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庙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禮樂自此可得以述。
序易彖、繫、象、説卦、文言。
史記 孔子晚而喜易,序序,易序卦也。夫子作十翼: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繫、下繫、文言、序卦、説卦、雜卦也。彖、上彖,卦下辭。下彖,爻下辭。繫、繫辭者,聖人繫屬此辭於爻卦之下,分為上下篇。象、上象,卦辭,〔下象,爻辭〕[18],萬物之體自然各有形象,聖人設卦以寫萬物之情,今夫子釋此卦之象。説卦、説卦者,陳説八卦德業變化法象所為也。文言。夫子贊明易道,申説義理,釋乾坤二卦經文之言,故稱文言。○雜卦者,六十四卦以為義,於序卦之外,别言聖人之興,因時而作,隨其事宜,不必相因襲,當有損益。讀易,韋編三絶。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史謂‘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絶’,謂尤加精審爾,非至此始學易也。
弟子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
家語 顔回,少孔子三十歲。年二十九而髮白,三十二而[19]死。王肅以為此年數錯誤,未可詳也。校其年,則顔回死時,孔子年六十一。然則伯魚年五十,先孔子卒,卒時孔子且七十也。而論語顔回死,顔路請子之車以為椁,子曰:‘鯉也死,有棺而無椁。’或為後事之辭。孔子曰:‘自吾有回,門人日益親。’回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仁焉。
閔損魯人,字子骞。少孔子十五歲。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焉。
冉耕魯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有惡疾,孔子曰:‘命也夫!’
冉雍,字仲弓伯牛之宗族。少孔子二十九歲。生于不肖之父。以德行著名。孔子稱其‘可使南面’。
宰予,字子我魯人。有口才,以言語著名。
端木賜衛人,字子貢。少孔子三十一歲。以言語著名。
冉求字子有仲弓之族。少孔子二十九歲。有才藝,以政事著名。
仲由卞人,字子路。少孔子九歲。有勇力才藝,以政事著名。
言偃魯人,史記作吴人。今吴有言偃冢。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歲。以文學著名。
卜商衛人。字子夏。少孔子四十五歲。以文學著名。
顓孫師陳人,字子張,少孔子四十八歲。為人有容貌,資質寬重。
曾參南武城人,武城魯邑。當時有西武城,故曰南。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志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經。魯民實得道統之傳。
澹臺滅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四十九歲。有君子之姿,公正無私。
高柴齊人,字子羔,少孔子(三)〔四〕十歲。為人篤學而有法。
宓不齊魯人,字子賤,少孔子(三十)〔四十九〕歲。為單父宰。有智才,仁愛,百姓不忍欺。孔子大之。傳曰:子産治鄭,民不能欺;子賤治單父,民不忍欺;西門豹治鄴,民不敢欺。魏文帝問羣臣:‘三不欺,於君德孰優?’太尉鐘繇等對曰:‘君任德,則臣感義而不忍欺;君任察,則臣畏覺而不能欺;君任刑,則臣畏罪而不敢欺。任德感義,與夫道德齊禮、有恥且格等趨者也;任察畏罪,與夫道政齊刑、免而無恥同歸者也。’然則三子之不欺雖同,所以不欺異矣,辯治者具以子賤為最賢乎!
樊須魯人,字子遲,少孔子四十六歲。弱仕于季氏。
有若魯人,字子有,少孔子〔三〕十(三)〔六〕歲。為人强識,音志。好古道。史記:孔子既没,弟子以有若狀似孔子,相與共立為師。他日,弟子進問曰:‘昔夫子當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弟子問曰:“夫子何以知之?”夫子曰:“詩不云乎?‘月離于畢,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畢乎?”他日,月宿畢,竟不雨。商瞿年長無子,其母為取室。孔子使之齊瞿母请之。孔子曰:“無憂,瞿年四十後當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敢問夫子何以知此?’有若默然無以應。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以有子强識,好古道,又在聖人之門,而不免有所不知也,後世學者所知曾幾何!而好為人師,吾見其數窘於問矣。
公西赤魯人,字子華,少孔子四十二歲。閒賓客[20]之儀。
原憲宋人,字子思,少孔子三十六歲。清節有守[21],貧而樂道。莊子: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為樞,而甕牖二室,褐以為塞;上漏下濕,匡坐而弦。子貢乘大馬,中紺而表素,軒車不容巷,往見原憲。原憲華冠縰履,杖藜而應門。子貢曰:‘嘻!先生何病?’原憲應之曰:‘憲聞之,無財謂之貧,學而不能行謂之病。今憲,貧也,非病也。’子貢逡巡而有愧色。原憲笑曰:‘夫率性[22]而行,比周而友,學以為人,教以為己,仁義之慝,輿馬之飾,憲不忍為也。’此即‘清浄守節,貧而樂道’之實也。
公冶長魯人,史記作齊人。為人能忍恥。孔子以女妻之。注:夫子之取長,取其無罪也,非為其能忍恥也。論者因縲紲之中事而創為能忍恥之言,適惟不知長,亦不知夫子之所以取長者也。
南宫縚,一名括。孟僖子之子仲孫閲也,居南宫,因姓為。又曰南宫敬叔。魯人,字子容。以智自將,世清不廢,世濁不洿。孔子以兄子妻之。孔子兄名孟皮。
公皙克克史記作哀。齊人,字季次。未嘗屈節人臣。孔子貴之。史記孔子曰:‘天下無行,多為家臣,仕於都。唯季次未嘗仕。’太史公曰:‘季次、原憲,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苟合當世,終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厭。死而已四百餘年,而弟子志之不倦。’此可反知其賢矣。
曾點曾參父,字子皙。禮教不行,欲修之,孔子善之。注:記載季武子之喪也,曾點倚其門而歌,此獨甚矣,何終之有!浴乎沂。‘浴’當作‘沿’,謂沿於沂水之濱也。
顔繇,音遥。史記作顔無繇。顔回父,字季路。少孔子六歲。孔子始教學于闕里,而受學焉。史記:父子嘗各異時事孔子。
商瞿魯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歲。特好易孔子傳之,志焉。注:孔子傳易於瞿瞿之志也。史記:‘孔子傳易於瞿瞿傳楚人馯臂子弘弘傳江東人矯子庸疵疵傳燕人周子家豎豎傳淳于人光子乘羽,〔羽〕[23]傳齊人田子莊何何傳東武人王子中同同傳菑川人楊何。何元朔中以治易為漢中大夫。’易之傳有自來矣。或謂秦焚書時,以易為卜筮家獨存者,未然也。
漆雕開蔡人,字子若。一字子開。習尚書,不樂仕。
公良儒陳人,字子正,賢而有勇。史記:孔子去陳适蒲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其為人長賢,有勇力,鬥甚疾。蒲人懼,謂孔子曰:“苟毋適衛,吾出子。”與之盟,出孔子東門。○可見上‘又適陳’條。
秦商魯人,字不慈。○按:不慈當作丕兹左傳‘秦丕兹事仲尼’則此人也。
顔刻,一作顔高。魯人,字子驕。○過匡為僕事見上‘適陳過匡’條。
司馬黎耕,一無黎字。宋人,字子牛。為人性躁,好言語。見兄桓魋行惡,牛常憂之。
巫馬期陳人,字子期史記作巫馬施。少孔子三十歲。
梁鳣鳣,一作鯉。齊人,字叔魚,少孔子(二)〔三〕十九歲。
琴牢,一名張。衛人,字子開,一字子張。
冉儒史記作孺。魯人,字子魯,少孔子五十歲。
顔辛魯人,字子柳,少孔子四十六歲。
伯虔魯人,字子皙,少孔子五十歲。
公孫龍衛人,字子石,少孔子五十三歲。
曹卹蔡人,字子循,少孔子五十歲。
陳亢陳人,字子亢。一字子禽。
叔仲會魯人,字子期,少孔子五十(四)歲。與孔璇年相比。二孺子俱執筆迭侍於夫子,孟武伯見而訪之。
秦祖秦人,字子南。
奚咸魯人,字子皙。
公祖(句)兹魯人,字子之。
(罕)〔宰〕父黑魯人,字子(素)〔黑〕。
公西蒧魯人,字子尚。
穰駟赤秦人,字子從。
石處秦人,字里之。
懸亶魯人,字子象。
左郢魯人,字子行。
狄黑衛人,字皙之。
高澤魯人,字子(季)〔秀〕。
任不齊楚人,字子選
榮祈魯人,字子祺。
顔(會)〔噲〕魯人,字子聲。
原(亢)〔忼〕魯人,字子籍。
公(有)〔肩定〕魯人,字子仲。
秦非魯人,字子之。
漆雕從魯人,字子文。
燕伋秦人,字子思。
公夏守魯人,字子乘。
勾井疆衛人,字子(界)〔疆〕。
步叔乘齊人,字子車。
石子蜀成紀人,字子明。
(御)〔邽〕選魯人,字子飲。
施之常魯人,字子(恒)〔常〕。
申績魯人,字子周。
樂欣魯人,字子聲。
顔之僕魯人,字子叔。
孔弗史記作忠孔子兄孟皮之子,字子蔑。
漆雕(修)〔哆〕魯人,字子斂。
懸成魯人,字子横。
顔相魯人,字子襄。
右七十二弟子皆升堂入室者。
十四年庚申,魯西狩獲麟。
史記 魯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孫氏車子鉏商獲獸,以為不祥。仲尼視之,曰:‘麟也。’然後取之。
家語 叔孫氏之車士曰子鉏商,采薪于大野,獲麟焉,折其前左足,載以歸。叔孫以為不祥,棄之于郭外,使人告孔子孔子往視之,曰:‘麟也。胡為來哉,胡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襟。叔孫聞之,然後取之。子貢問曰:‘夫子何泣爾?’孔子曰:‘麟之至,為明王也。出非其時而見害,吾是以傷也。’公羊氏曰:‘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歌曰:‘唐虞世兮麟鳳游,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
史記 見麟曰:‘吾道窮矣。’注何休曰:麟者,太平之獸,聖人之類也。時得而死,此天〔亦〕告夫子將没之證,故云爾。○胡氏曰:河出圖而八卦畫,洛書出而九疇列,簫韶成而鳳儀,春秋成而麟至。同一理也。
作春秋。
史記 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言夫子修春秋以魯為主,故云‘據魯’。時周雖微,而親周王者,以見天下之有宗主。故殷,運之三代。殷,中也。又中運夏殷周之事也。約其文辭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於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貶損之義,後有王者舉而開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後世知某[24]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胡氏曰:‘仲尼作春秋以寓王法,厚典庸禮,命德討罪,其大要皆天子之事也。知孔子者,謂此書之作,遏人欲於横流,存天理於既滅,為後世慮至深遠也;罪孔子者以為,無其位而託二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權,使亂臣賊子禁其欲,而不得肆,則戚矣。’○吴氏程曰:‘戚,憂懼意。即所謂亂臣賊子懼也。子曰“小人長戚戚”,程謂:“以慮後世而知聖人者,君子也,故幸其存天理,遏人欲,以託南面;而罪聖人者,小人也,故戚其不得肆欲。”’○仁山金氏曰:‘易象與春秋藏於魯太史。孔子魯人,少而好學,固無所不學。但其教人,惟以詩、書、執禮為重,而尤重於禮,其親周、之杞、之宋,皆為説禮計。晚年反魯,知道不行,始為述作垂世。言以天地陰陽之道備於易,故讚易;以善惡賞罰之事備於春秋,故又修春秋。’
通紀 齊太史子與適魯,見孔子。退謂南宫敬叔曰:‘今孔子,先聖之嗣,湯後。自弗父何以來,世有德讓,天所祚也’云云。‘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删詩述書,定禮理樂,制作春秋,讚明易道,垂訓後世以為法式,其文德著矣。’‘或者天將欲與素王乎?夫何其盛也!’敬叔曰:‘殆如吾子之言(夫)!’
請討陳恒。
左傳 庚申六月,齊陳恒弑其君壬于舒州。壬即簡公。自此至十六年,皆魯史記之文。弟子欲存,孔子卒,故實録以續孔子所修之經。孔丘三日齋,而請伐齊。
明年辛酉,子路死於衛。
左傳 衛世子蒯聵自戚入衛,迫孔悝於厠,劫以登臺。欲使逐輒。季子子路為孔氏宰。聞亂,將入,遇子羔高柴。將出,曰:‘弗及,不踐其難。’季子曰:‘食焉,不避其難。’子羔遂出。子路入,石乞、盂黶敵子路。以戈擊之,斷纓,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孔子聞衛亂,曰:‘柴也其來,由也死矣。’
禮記 孔子哭子路於中庭,有人弔者,而夫子拜之。既哭,進使者而問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
十六年壬戌四月,孔子卒。
家語 孔子蚤作,負手曳杖,反手卻後,曳杖而行。逍遥於門,逍遥,縱適見之。而歌曰:‘泰山其頽乎!梁木其壞乎!喆人其萎乎!’既歌而入,當户而坐。子貢(問)〔聞〕之,曰:‘泰山其頽,則吾將安仰?梁木其壞,則吾將安杖?喆人其萎,則吾將安放?夫子殆將病也!’遂趨而入。夫子嘆曰:‘賜,汝來何遲也!予疇昔之夜疇,發語辭。昔之夜,昨暮也。夢坐奠於兩楹之間。夢坐於兩楹之間而見陳薦之具。夏后氏殯於東階之上,則猶在阼也;殷人殯於兩楹之間,與賓主夾之也;周人殯於西階之上,則猶賓之也。而丘也,即殷人也。夫明王不興,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逮〕將死也。’(蓋)〔遂〕寢(疾)〔病〕,七日而終。七日,天之道也。時年七十(三)〔二〕矣。[25]注:據公羊、穀梁生年,則孔子當七十四。緯書載:孔子將終,謂子貢曰:‘端門當有血書。’子貢往觀,果有血書。云:‘趣作法,孔子没,周姬亡,彗東出,秦人滅,胡亥術,書既散,孔(子)〔不〕滅。[26]’子貢以告孔子。趣往觀之,化為赤鳥飛去。其言甚誕,蓋亦好事者為之也。
哀公誄孔子曰:‘旻天不弔,不憖遺一老,俾屏予一人以在位,屏,輔也。煢煢予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言我無以為法也。子貢曰:‘君其不没於魯乎!夫子之言曰:“禮失則昏,名失則愆。”失志為昏,失所為愆。生不能用,死而誄之,非禮也。稱“余一人”,非名也。天子自謂‘一人’,非諸侯所當名也。君兩失之。’哀三十七年,公欲伐魯,而去三桓,因孫於邾,乃遂如越。果不没於魯也。
葬魯城北泗上。
家語 孔子之喪,公西赤掌葬焉。唅以疏米、三貝,襲衣十有一稱,加朝服一,冠章甫之冠,珮象環,徑五寸而綦組綬。桐棺四寸,柏椁五寸。飾(桐)〔棺〕牆、置翣、設披,周也;設崇,殷也;綢練、設旐,夏也。兼用三王禮,所以尊師,且備古也。注,史記:‘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祀孔子冢,而諸儒亦講禮鄉飲大射於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頃。故所居堂,弟子内,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27]書。’皇覽曰:‘孔子冢去城一里,冢塋百畝。(東)[28]南北廣十步,東西十三步,高一丈三尺。冢前以瓴甓為祠。壇方六尺,與地平,本無祠堂。冢塋中樹以百數,皆異種。魯人世世無能名其樹者。民傳言孔子弟子異國人,各持其方樹來種之,其樹柞、枌、雒、離、女貞、五味、毚檀之樹。孔子塋中不生荆棘及刺人草。’敢附書之,今冢前所有壇石,及夾道石柱、石獸、石翁仲之類,後所增者,不在悉也。
弟子心喪三年,子貢廬冢上六年。
家語 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則哭,各復盡哀。或復留。唯子貢廬於冢墓[29],凡六年,然後去。自後羣弟子及魯人往從墓而家者百有餘室,因命曰孔里焉。
史記 魯後世〔因〕[30]廟,藏衣冠,至於漢二百餘年不絶。諸侯卿相至,常先謁,然後從政。
歷代祀典 魯哀公十七年,仍堂第立廟,俾百户守之。○漢高皇帝過,太牢祀焉。○後漢光武破董憲,車駕還,幸闕里,使大司空祀。○明帝東巡,幸闕里,以太牢祀。○章帝東巡,幸闕里,以太牢祀孔子及七十二賢,作六代之樂,大會孔氏男子二十以上六十三人。因謂孔僖曰:‘今日之會,寧於卿宗有光乎?’對曰:‘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貴道,今陛下親辱萬乘,臨辱闕里,此乃崇禮先師,增輝聖德,至於光榮,非所敢承。’帝笑曰:‘非聖者子孫,焉有斯言。’○靈帝詔置鴻都門學,畫先聖及七十二弟子像。○西晉武帝詔魯國四時祀孔子及弟子,帝親釋奠。以顔子配享。○唐高祖於國學立孔子廟,四時致祭,仍博求其後,加爵土。○太宗詔州縣皆立孔子廟,以顔子配享,及祀子夏等二十二人。○高宗詔以周公配武王,特祀孔子。○玄宗詔國子監及諸州,孔子南面坐,被王者服,釋奠用宫懸。○宋太祖詔祀孔子用永安之樂。○神宗春秋釋奠,以孟子配享。○徽宗以曾子、子思配享。
通紀 國朝成化間,詔天下:孔子廟祀,加樂,舞八佾,籩豆十二。○弘治間,孔子廟火,重修一新。潘孔脩曰:‘自周迄今二千年間,孔廟一燬,斯文大厄。’府因逆知夷狄之患,極陳修攘之策。明年,小王火節之衆至大同矣,胡塵蔽野,殘暴州縣,此廟之火豈小小哉!然天修聖明,悉新斯廟,當有除舊聞新之象歟!
封謚 魯哀公誄孔子為尼父。〇西漢平帝謚孔子為襃城宣尼公。〇東漢和帝封孔子為襃尊侯。〇隋文帝贈孔子為‘先師尼父’。〇唐太宗升孔子為‘先聖’。〇高宗贈孔子為‘太師’。〇玄宗謚孔子為文宣王。〇宋真宗謚孔子為玄聖文宣王,斷改為至聖文宣王。按宋史:真宗初謚夫子玄聖文宣王,後以廟諱改謚。至初議加帝號,或言宣聖周陪臣,帝號非宜,遂詔從王爵。〇元武宗加封孔子大成至聖文宣王。○大明通紀:楊守陳請尊孔子帝號,議曰‘孔子賢堯舜而配天地,自生民以至於今,一人而已’云云。夫周制,則王猶帝也。在後世則帝為君號,王為臣號,冠履之分懸絶矣。今追王孔子而不帝,是臣之也。禮,當其為師,則不臣也,況異代之師而可臣耶?是故必帝之,乃見不臣之禮,而為尊崇之極矣。先儒羅從彦謂宜加以帝號,誠萬世不易之至論也。○吴沈作孔子封王辨曰:‘生非王爵,死而謚之,可乎?無臣而為有臣,責子路之欺天,非王而稱以王,其可以欺聖人乎!然則當若何?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師之尊與君等,夫師也者,君之所不得以臣者也。襃之以王者之貴,曷若事之以師之尊乎’云云。○按:吴楊二公之論,皆所以尊孔子,然不若吴説為得聖心所安,而亦不失其為尊崇也。瓊山丘氏曰:‘千萬歲之下,惟曰先師孔子,以見聖人所以為尊崇者在道,不在爵位名稱也。’斯言確矣。至嘉靖中,我皇上英明卓見,斷然行之,一如吴氏所見,丘氏所稱。且撤去塑象,易以木主,盡洗前古之陋,一正百王之典,猗歟,偉歟!〇弘治元年,孝宗詔考定孔廟從祀名位。○禮科給事中張九功奏言:‘荀況、馬融、王弼皆在所當黜。今之儒臣、禮臣、禮部侍郎薛瑄在所當入。’〇侍講學士程敏政上言:‘聖王治天下,以祀典為重,況孔子功德在萬世,必文與行兼,名與實副者,乃可以從祀。若戴聖身陷贓吏,劉向喜談神仙,馬融為梁冀草詔殺李固何休解春秋黜周王魯王弼、何晏倡為清談,王肅佐司馬昭篡位,杜預為吏不廉,為將不義,得罪名教,皆宜黜。祀顔子、曾子、子思,配享於殿。而父在兩廡,非所以明倫,宜别立啓聖一祠祀叔梁紇,而以顔無繇、曾皙、孔鯉及孟孫氏配享。’〇祭酒謝鐸則謂:‘吴澄出處不正,當黜其祀。’俱詔庭臣議之。學士吴寬、侍郎倪岳皆言:‘馬融、揚雄、王弼之徒,其立心不可無貶,然秦漢以來,六經出〔於〕煨燼,賴諸子抱遺經專門講授,經以復存,何可盡廢?’於是從祀仍其舊。〇按:張程謝三臣所議皆是,而當時不能從,何也?至嘉靖,聖天子斷然正之,惟薛文清從祀,以議不同而止。
伯魚先卒。
家語 孔子年十九娶於宋之(上)〔亓〕官氏[31]之女,一歲而生伯魚。伯魚之生也,魯昭公使之遺之鯉魚,夫子榮君之賜,因名其子為鯉。
通紀 魯哀公以幣召,稱疾不起。
史記 伯魚年五十,先孔子死。注:伯魚冢在孔子冢東,與孔子並,大小相望也。
子思
史記 伯魚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嘗困於宋子思作中庸。子思冢在孔子冢南,大小相望。〇子思生白,字子上,年四十七。子上生求,字子家,年四十五。子家生箕,字子京,年四十六。子京生穿,字子高,年五十一。子高生子真,年五十七,嘗為魏相。子真生鮒,年五十七,為陳王涉博士,死於陳下。鮒弟子襄,年五十七,嘗為孝惠皇帝博士,遷為長沙太守,長九尺六寸。子襄生忠,年五十七。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國。安國為今皇帝博士,至臨淮太守,早卒。安國生卬卬生驩。【眉批】 高麗末,元翰林學士孔公紹以衍聖公治之弟陪魯國長公主而來,官至平章事,封檜原君,其孫
官門下侍郎。麗亡,守節不屈,謫死順天,號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