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
‘達巷黨人’章
按:或問以程子‘欲使我何執’之説為未安,而集注説卻同程子,似以他無可易之義故耳。然以經文及聖人氣象推之,則或問之論為較密矣。古注疏則無‘欲使’之説,卻似簡徑。
‘顔淵喟然’章
按:或問論程子以‘瞻前忽後為過不及者’,以為未然。而其答陳安卿書謂‘彷彿有中字意’,則卻近程説,然此合以或問為正。○胡氏説‘歸功於聖人’一句,或問以為未安,而集注存之,恐止取大體也。
‘子疾病’章
按:‘久矣哉’,何注孔曰‘久有是心,非今日也’。集注雖不用,而語類有如此説者矣。
‘子在川上’章
按:何注包曰‘凡往也者,如川之流’。語類‘逝’只訓‘往’,‘斯’字方指‘川流’一段,蓋同此義,而集注之意亦可見也。邢疏謂‘感水流之不可追復,而時事往者如此’。此似謂天時一去不可反,人之為學不可緩也,意亦自好。
‘回也非助我’章
按:胡氏‘豈真以助我望之’云者,差欠曲折。是蓋以疑問之助,如子夏之‘起予’者為低等説,故謂不以此待之爾,非謂師之於弟子不當望助也。
‘孝哉閔子騫’章
按:或問謂諸説文義未協,唯胡氏為可通。則先生蓋以此章文義為難通,而其取胡説者,亦不得已也。今考古注謂:‘〔上〕事父母、〔下〕順兄弟,〔動静盡善,故〕人不得有非間之言。[1]’而程子從之。此於文義雖若不甚順,然以或問注韓詩外傳子騫使繼母感化之事推之,則是其父母、昆弟之間正易有違言者而無之,故夫子特稱之如此。
‘子畏於匡’章
按:胡氏‘恩義兼盡,非他人之為師弟子’云者,語恐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