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3_054大學考正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3_054大學考正

大學考正

【題 解】
大學考正作者沈大允,詳細生平無考,可能與萬姓大同譜韓國系行譜裏的沈大允為同一人。後書末載‘壬寅七月,余年三十有七歲矣’,約為一八四二年,則生年當為一八〇六年。據此,沈大允應出身於本貫為青松沈氏的西人系名門世家,是海東樂府作者沈光世的第九代裔孫;其高祖壽賢(一六六三—一七三六)英祖朝曾任領議政;其父完倫;其妻李厚榮。生活在仁祖朝,嘗應科舉,未曾入仕,終生致力經學。著述很多,除奎章閣收藏有其論語注釋外,還有書經蔡傳辨正四册、詩經集傳辨正六册、禮記正解十二册、全史五十八册、周易五册、中庸訓義大學考正庸學合一册、春秋四傳續傳三册、春秋四傳注疏抄選十册等手寫稿遺著。本書按條目揭示大學本文,還有字義和語法考訂等。(林熒澤)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朱子曰:‘親’當作‘新’。○克己為仁,新民化俗,俱止於至善。明德者,道心也。得正則為四德,故曰明德,人之所固稟於天者而又明之也。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静,專一而不擾也。
康誥曰‘克明德’,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顧,常目在之也;諟,是也;峻,大也。
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曰:‘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盤,沐浴之器;作,振起也。‘無所不用其極’,言自新、新民,皆止於至善也。
云:‘邦畿千里,維民所止。’云:‘緜蠻黄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於,嘆美辭;緝,續也;熙,光明也。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身為本,物為末。知止為始,能得為終。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以精神會之也。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不能利其身,而能利天下者,無之。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身正而不令以從。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於上,無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此即恕也。此下當有忠恕之詩,伐柯之引,而今亡之。絜矩,以一隅反三隅也;矩,方而四隅也。
此謂知之至也。‘此’上當有‘此謂物格’四字。
格致者,以我之情通物之情也;忠恕者,以我之好惡推施于人也。生人之道止于此而已矣,君子之道豈有他哉?絜矩者,比物而格理也,凡人之不能為善者,皆由其蔽于私辟而不能公正耳;忠恕者,大公至善之道也,所以全其性之利者也,必先去其蔽,而乃可行也。云‘惟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醫書以血脈不通、痛養不知為不仁。忠恕者所以通人情而施仁也,所以去其私辟而致知也。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格致,知之也;忠恕,行之也,其實一也。其説詳見周易。○朱子為格致之説曰,‘即凡天下之物’而‘窮其理’,則‘一旦豁然貫通’,而‘衆物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至。辨曰:凡天下之事,皆有要領,得其要領,然後條目可尋也。不知要領,而逐於條目,勞而無功。格致者,為學之要領也,人道之要領也。今曰‘即凡天下之物’而‘窮其理’,何無要領耶?天下萬物,人間萬事,物物而格之,事事而致之,凡得幾何而老死耶?既昧要領,則其所得者又復不真也,竟何益耶?且微朱子言之,天下之人孰不欲即物而窮理哉?顧患不知其要領,是以無所著力焉。今不告之以要領,而乃曰‘即天下之物’而‘窮其理’,是亦教人門路者,曰汎行天下之路,而汎入天下之門也,果成何説耶?忠恕者,為學之要領也,人道之要領也。中庸言道之全體,則決不遺其要領,而獨詳其條目也。其曰‘道不遠人’,又曰‘忠恕,違道不遠’,由是以觀,聖人之道即人道也。忠恕為道之要領也,昭然可知矣。其引伐柯以明以己推人,即格物絜矩之謂也。何朱氏之棄經之明文而妄意穿鑿耶?夫天下之事,必以漸致之,未有一舉而了之者也。其有暴成者,乃變異也。寧有‘一旦豁然貫通’,而衆物畢明耶?‘即物而窮〔其〕理’,一爾復一,積少而致多而已矣,何以一舉盡之耶?夫子生知,宜其豁然貫通於初學之年也。既已豁然貫通,則無事於復學也。而十五至七十,進序有漸,‘老〔之〕將至’而‘發憤忘食’者又何歟?朱氏之妄,固無足辨者也。朱氏有恒言曰:性與誠敬,萬理俱存,去其蔽而自足。今曰‘即凡天下之物’而‘窮其理’,又何乖戾耶?是道與學相左也。道在是而學在彼,道不學而學非道,異乎修道之教也夫!無乎中而妄言者,固未有一定者也。此之關係甚大,故辨之。其餘不可勝辨,故但削去之而已。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不曰‘誠意在致知’者,云雖致知,亦以誠意行之。誠非因致知而生者,而致知而力行,則誠自生也。前言誠意者先致知者,乃知止之謂也。知止與知所著力,同為致知也。‘謙’與‘慊’同,快也,足也。
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厭’同‘闇’。不曰‘正心在誠意’云者,不可便以誠為正也。雖為邪,亦有誠也。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顔淵問仁,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此謂修身在正其心。此引在石經古本。
‘身’當作‘心’。‘正’之為言正也,直也;直,值也。此即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也。致知、誠意、正心三者,通貫始終者也。自修身以下,施行之序也。昭之於内,而施之於外。忠恕以去其辟,治心而去偏氣,皆克己之事也。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
此下有脱簡,今以意補之: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曰:‘惟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善畜牧者,知牛馬之性,而無所逆拂;善製器者,因材木之宜,而各適其用。君子明通人情而順導之,不强以其所不能。故人説而信之,服而化之。事親孝,事兄悌,使下慈,父母順之,兄弟、妻子從之,九族親睦。子曰:‘君子無不敬也。’敬身為大,自見者明,自勝者强,自修者治。后羿善射,造父善御,求諸己而不責於人。
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
己則不能而責於人,非恕也;己則為之而禁於人,非恕也。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衆也。
以此知齊家以孝弟,故移而施之國也。
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以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故治國在齊其家。
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贍。’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戮)〔僇〕矣。云:‘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宜監于,峻命不易。’道得衆則得國,失衆則失國。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節,截然高大貌。具,俱也。辟,偏也。儀,宜也。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彦聖,而違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惟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惟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
命,當作‘慢’。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亦悖而出。生財有大(者)道,生之者衆,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仁者用財以成其身之利,不仁者亡身以求其財之豐也。財之在民,猶在府庫也。
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彼為善之’一句,衍文。
云:‘瞻彼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澳,隈也;猗猗,美盛也。刀切、鑿琢,鑢鐋以磋,沙石以磨。治骨角者,切而磋之;治玉石,琢而磨之。瑟,密也。僩,武威也。赫喧,宣著振震也。道,言也。恂慄,畏懼敬憚也。云‘威如之吉,易而既備’是也。
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賢賢,義也。親親,仁也。樂樂、利利,性也。君子以道成性,小人信性而行也。○大學中庸相為表裏。中庸已論道之終始體用,而獨不著其次序,故復著大學以足之,然後聖人之道燦然可考,更無餘藴矣。且二書無一言相襲,以是知不出於一人之手,則必作於同席之人矣。又大學中庸之未及者,以是知中庸先作,而大學出後矣。其言皆著著中窾,可據而的也,非如無實而强言,浮浪枝疑者也。嗚呼!以為聖人有他乎哉?无他也!古者文之諧韻者曰章,朱氏章句者,非是也。

☚ 03_053大學摭義   03_055大學集解 ☛
0000055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1: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