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説
【題 解】
大學説作者申鍾浩(一八二七—一九〇六),字達元,號泗隱,本貫寧海。開始在族叔泉齋申弼欽門下修學,定齋柳致明在高山設講時即前往游學。本書是未竟稿,收録於泗隱集卷二,共二十三個條目,是對朱序、篇題及經傳的解説,在解説氣質不齊時把稟賦之氣分屬五行。本篇篇名為編者擬加。(黄義洌)
‘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説者云:‘因惻隱羞惡之發,而知天之必與是性。’固是如此,然亦可以通看。蓋理氣元不相離,既以水火金木等氣稟賦人,則可知並與是理耳。
氣質不齊。推原氣之本,則亦只是湛一清明之物事,而分而為陰陽,又分而為五行,或生或克,或順或逆,或旺或衰,紛綸騰倒,有萬不齊,人之稟得固不能皆同。是以稟木氣多者過於仁厚,稟金氣多者過於剛果,稟火氣多者過於發揚,稟水氣多者過於流循,此氣稟之有不齊也。質字極是難看,朱子曰:‘質是成這模樣(子)〔了〕[1]底。’如今染絲,其色形則相似,而其染也有善染不善染者,是質有美惡之不齊也。
‘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性是無形之物事,何以知其所有而全之?蓋人莫不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者之心,由其惻隱可以知性之有是仁,由其辭讓可以知性之有是禮,由其羞惡可以知性之有是義,由其是非可以知性之有是智。
陳氏言:‘“聰明睿智”應“知其性”,“能盡其性”應“全之”。[2]’然‘能盡’自兼生知安行,‘聰明睿智’恐是言生質之美,而應上‘氣質不齊’一句耳。
‘繼天立極。’天卻自做不得,必待聖人修道立教。則‘繼’是西銘‘善繼志’之繼,‘極’是太極圖説‘立人極’之極。庸、學序文皆以‘繼天立極’為言,其立言之旨深矣。
‘莫不有學。’須看序文上下關鎖處。上言莫不與性,是言天降之初莫不有性,而氣質不齊,故必須用治教之法;此言‘莫不有學’,是言三代之隆莫不有學,而後世衰替,故必須有大學書。
‘皆入小學、皆入大學’。國學自有大小學,鄉學自有大小學。王公子弟則入國學之小學,而庶人之子弟則入鄉學之小學。大學亦然。
或問曰:‘禮樂、射御、書數之習。’所謂習,非徒學其文,是習其事,則齊氏‘不過使曉其名物’之説,恐説得偏。
‘人君躬行心得之餘。’上言君師治教,而此單舉人君者,蓋以三代之前,人君皆兼師道也,故下文謂孔子‘不得君師之位’。以今觀之,孔子似是得師位,而云然者,可見君師之非二位也。
先輩説‘而此篇者’指經文而言,下文‘尊信此篇’兼指經傳。蓋以此下有‘曾氏之傳獨得其宗,而作為傳義’之文,故云然。然原其立言之意,恐不應‘此篇’二字前後有異。更詳之。
‘規模、節目’。陳新安則以三綱八條分言之,以三綱為規模,以八條為節目。許東陽則以八條分言之,以平天下為規模之大,以上七條為節目之詳。語類道夫記則以三綱分言之,以明新為節目,止至善為規模。當從何説?曰:此則在分言之如何。先儒之非許説,恐未必是。
‘作為傳義。’言曾子門人記曾子之意,作為傳義云爾。小注‘曾子方有今大學〔之〕傳’之説恐誤。
‘於是河南程氏兩夫子出。’宋五星聚奎後五十餘年丁巳周濂溪生,又十六年壬申程明道生,癸酉伊川生。
‘補其闕略。’如第五章之補亡,‘誠正’章下之添補,‘正心’章章句之拈入敬字,並在其中矣。若如小注説,但以補亡章當之,則豈不偏哉?
‘淳熙己酉二月甲子。’淳熙孝宗年號。己酉二月,即孝宗禪位於光宗,而光宗即位之月也。先生己酉正月除秘書閣修撰,光宗即位,仍舊(職)〔直〕[3]寶文閣,降詔奬論,以為‘寵卿以爵,不若全卿名節之為尤美也’。時年六十。
‘新安朱某序。’按先生行狀云‘徽州婺源縣永平鄉松巖里’,蓋徽州屬江東,而晉時為新安,故稱新安之人也。
此序非大學之序也,是朱子分章析句而序其章句所以作之意也,故曰大學章句序。
篇題‘子程子’。上子字乃後學宗師先儒之稱,如子思子、子沈子之例。程子於庸學尤有功焉,故二書篇題加着子字。
‘為學次第’,指三綱八條而言。六籍之中未有若此書之規模節目,而論孟猶處其次,則學之者舍是書何以哉?
明德者,心之表德也。蓋明德者,人之所(德)〔得〕乎天而主於身,統性情,合理氣,虚靈洞澈,光明純粹,而名之曰‘明德’。必於德字上加之以明字,然後方可以形容得盡矣。
止至善不外明新之事,而明新而不止於至善則不足為綱領,故特加‘在’字以並立為三綱領也。
虚靈二字恐當兼理氣看,不可專以氣看。
‘具、應’有能、所之分。朱子有曰:‘所覺者心之理也,能覺者氣之靈也。’‘具衆理’是所覺者也,‘應萬事’是能覺者也。
不曰‘誠情’而曰‘誠意’,性發為情,初無有不善,即當加明之之功;心發為意,便有善不善,不可不加誠之之功。則欲正其心者,可不先誠其意乎?朱子曰‘情是發出恁地,意是主張要恁地’,‘情如舟車,意如人〔去〕使那舟車’。觀此則情意之别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