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2_272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2_272序

【序】

蒙引曰:‘“大學章句序”五字當連串看,不必依吴氏謂某段序大學,又某段序章句也。’如曰詩傳序,曰書傳,亦非謂序等了,又序其傳也。蓋雖作章句序,自須首及夫大學之書所由作矣。等傳序皆然也。
大學
蒙引曰:大學二字,有以道術言者,如‘大學之道’之類;有以學術言者,如‘入小學’、‘入大學’之類;有以其書言者,如‘大學之書’之類。大扺三(字)〔者〕[1]亦相須而有也。○又曰:上‘大學’(者)〔字〕指經傳,下‘大學’(者)〔字〕指學校[2]
教人之法。
黄際飛曰:大學有地有制,自是三代盛時教人之法如此。今孔子作此篇以垂教,卻不是言其法,是言其法之義。蓋因其法不行,故舉其義以教人耳。○條辨曰:一書中所言大學之義,皆古大學教人之法,而黄際飛别義與法而二之,過為穿鑿。
氣質之稟不齊。
語類曰:氣是那初稟底,質是成(底)〔這〕模樣了底,如金之鑛、木之萌芽相似。○通考程氏復心曰:氣出於天,性亦命於天;性是這個理,氣則已屬於形象;性之善只一般,氣便有不齊。氣是初稟底,道是形了。只陰陽五行之氣衮在天地中,精英者為人,查滓者為物;精英中又有精英者為聖賢,精英中查滓者為愚不肖。此所以為氣質之性。○蒙引曰:凡單言氣自該得質,單言質亦兼得氣。此云‘氣質’,則兼舉而並言之。氣陽而質陰也,氣載於質而理寓於氣也。○又曰:不及物欲一邊者,氣稟不齊則必有蔽於物欲者矣。若孟子‘待文王而興’章注云‘惟上智之資無物欲之蔽’,蓋以上智之資氣稟清明,則物欲自不得而蔽之也。故或兼言氣稟物欲,或單言氣稟,自可以該夫物欲;又或單言物欲,亦自可以該氣稟。○退溪李先生曰:人之思慮動作者,氣也;質是形質,如朱子所謂‘成這模樣底’是也。然若止此而已,則人有體質形貌甚美而有性惡者,然則人之質美質惡不可以形貌定矣。
仁義禮智。
蒙引曰:四性不言信者,仁義禮智之實處即信也。○廬江記聞録曰:夫天地間只有一元之氣,而有陰有陽,則便有二者之名,即所謂健順者也。陰不驟屈而有盛衰之漸,陽不驟伸而有微著之分,則分而四之,有元亨利貞之名。人之所以為生者,只得此理而已。蓋都是一德,而萬事不出於是四者之外,如萬物許多而不出於四時之外。○存齋先生與弟應中書曰:人之性,合而言之則曰性,分而言之則曰健順,又分而言之則曰仁義禮智,又細分之則曰萬理皆備於我也。
聰明睿智。
雙峯饒氏曰:聰屬耳,明屬目,睿智屬心。睿則能思,智則能知。思屬動魂之(謂)〔為〕也,知屬静魄之(謂)〔為〕也[3]。心者魂魄之合,魂能知來,有所未知則思索而知之,陽之靈〔也〕;魄能藏往,其已知則存而記之,陰之靈也。一陰一陽,相為配對。○通考東陽許氏曰:‘禮智’之智,性之名;‘睿智’之智,質之稱。
黄氏洵饒曰:思之通徹曰睿,知之周遍曰智。○程氏復心曰:‘聰明睿智’,性之者也;‘治而教之以復其性’,將使‘反之’而‘天地之性存焉’者是也。
盡其性。
通考東陽許氏曰:是知之到、行之極。
治而教之。
不曰‘使之教之’,而曰‘治而教之’者,君師之道一也;不曰‘教而治之’,而必先之以治,蓋不先有以治之,則教無由施也。程子曰:‘天之生民,必有出類之才起而君長之,治之而争奪息,道之而生養遂,教之而倫理明。’亦以教次治也。○治教二字就在上者言,復性二字就在下者言。○黄氏洵饒曰:治謂法制禁令,教謂政事設施。
蓋自止全之也。
言理同而氣異。
一有止復其性。
言變異而反同。
伏羲止所由設。
蒙引曰:‘伏羲神農黄帝繼天立極’者,即上文所謂‘聰明睿知能盡其性者’也;‘司徒之職、典樂之官所由設’,即上文所謂‘治而教之,以復其性’者也。○司徒則掌天下之教,典樂則掌成均之教。
王公
王謂天子,公謂諸侯。
應對
應短而對長,有呼則應,有問則對。

通考程氏復心曰:周禮大宗伯五禮之目,吉禮十有二:一禋祀,二實柴,三槱燎,四血祭,五貍沈,六疈辜,七肆獻,八饋食,九祠,十禴,十一嘗,十二烝。凶禮五:一喪,二荒,三吊,四禬,五恤。賓禮八:一朝,二宗,三覲,四遇,五會,六同,七問,八視。軍禮五:一師,二均,三田,四役,五對。嘉禮六:一(饋)〔飲〕[4]食,二昏冠,三賓射,四饗燕,五脤膰,六贺慶。

又曰六樂:一雲門黄帝樂,一云樂,象雲氣出入,故人冬至舞之,以祀天神;二咸池,皆黄帝樂,亦云樂,象池水周徧,故人舞之,以祭地祇;三大磬樂。磬,紹也,以其紹之業而能齊七政,肇十有二州,故人舞之,以祠四望、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四大夏樂。夏,大也,以其大之德而能平水土,故人舞之,以祭大川;五大濩,一名韶濩樂。濩,護也,寬仁而能救護生民,故人舞之,以享姜嫄;六大武武王樂,傳云武王以黄鍾布牧野之陣,歸以大簇、無射。

又曰五射:一白矢,言矢貫侯過,見其鏃白也;二參連,言前放一矢,後三矢連續而去也;三剡注,謂羽頭高鏃低而去,剡剡然也;四襄尺。襄,俗作衰,周禮釋文音讓,謂臣與君射,不與君並立,讓君一尺而退也;五井儀,謂四矢貫侯,如井字之容儀。

又曰五御:一鳴和鑾。和、鑾皆鈴也,和金口木舌,鑾金口金舌,所以節車之行。鑾在衡上,近在[5]馬,和在式上。衡是車前横木駕馬者,即軏;式是車上横板,手所憑伏以致敬者。升車則馬動,動則鑾鳴,鑾鳴則和應,自然有個節奏。若車速則不相應,遲則不響,又雜然都響,皆不合節奏。二逐水曲,謂御車隨逐水勢之屈曲而不墜水也。鳴和鑾者御之常,逐水曲者御之變。三過君[6]表,如轅門之類。四舞交衢。衢,道也。謂御車在交道,車旋應於舞節,如個十字街頭模樣,若轉過這一邊,則須要轉得合舞底節奏。五逐禽左,謂御驅逆之車逆驅禽獸,使就人君以射之也。若禽在右邊,須要當得過左邊,以就主人之射。

又曰六書:一象形,二會意,三轉注,四處事,五假借,六諧聲。

又曰九數:一方田,二粟布,三裒分,四少廣,五商功,六均輸,七盈朒,八方程,九勾股。
元士
上士也。
學校
學,國學;校,鄉校。○條辨曰:學校之中各有大小之節,不必以國學為大學,鄉學為小學也。
大小之節。
言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
本之人君止彝倫之外。
通考程氏復心曰:行吾孝而得其所以為孝,行吾弟而得其所以為弟,即此推之,自有餘也。如子當孝而教之孝,幼當弟而教之弟,即此求之,非有外也。○韓氏古遺曰:言‘外’便有佛
無不學。
通考吴氏曰:是説小學以來事。
其學焉者。
又曰:是則專言大學。
孔子誦而傳之。
通考東陽許氏曰:兼大小學言。傳是傳之當世,與下‘詔後世’對説。○入學圖説曰:朱子以經之言非聖人不能及,故於則以為夫子之言,又無左驗,或疑古昔先民之言,故於經之後則又疑之,而不敢質。愚則妄謂夫子傷時之嘆,屢稱古以言之,如曰‘古之學者為己’、‘古之愚也直’、‘古者言之不出’之類是也。此經亦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言古以嘆今之不然。夫子之前未有聖人不得位者,則言古嘆今,正吾夫子之事,是足為證以為孔子之言也。
支流餘裔。
蒙引曰:見其不全也,與下文‘外極規模之大,内盡節目之詳’相反。
規模、節目。
按:規模、節目有兩説。全言則綱領是規模,條目是節目;獨以八條言,則平天下即‘規模之大’,以上七條即‘節目之詳’也。
俗儒異端、百家衆技、權謀術數。
通考張氏師曾曰:俗儒用功過勤而昧於道,異端寓意高遠而離乎中。權謀術數,如縱横讖緯,如農圃醫卜。
記誦
又曰:如鄭康成劉原父之類是也。
詞章
又曰:如韓退之歐陽永叔之類是也。
惑世誣民,充塞仁義。
按:惑誣賊知,充塞賊行,亦當以知行看得。
不聞大道。
指南曰:言道統之不傳。
不蒙至治。
又曰:言治統之不傳。
反覆沈痼。
又曰:由不明故不行,由不行故愈不明,反覆沈滯,遂成痼疾。
程氏孟氏傳。
通考張氏師曾曰:大學序孟子篇末集注則皆以程子孟氏,而周子若無與焉,謂周子之書莫非明,而大學孟子則未嘗及之。若朱子之意主於書而言之也,此固然矣。周子通書每致意於之間,而所以教程子者亦曰尋仲尼顔子之樂而已,則其所志之高可知矣。周子之道繼乎之統,而程子之學則接乎孟氏之傳者也。
表章
表以出之,章以明之。
歸趣
要歸指趣。
聖經賢傳。
經者萬世不易之法,傳者傳其志。
化民成俗,修己治人。
指南曰:‘化民成俗’指治統,‘修己治人’指道統。又以治統、道統為結語,以見貫一篇之意。
淳熙己酉。
淳熙己酉距所生紹興庚戌,是為六十歲。
四個性字同異。
李宏仲問:‘“仁義禮智之性”是就天賦於人説,“不知性之所有而全之”是就衆人説,“盡其性”是就生知安行之聖説,“教之以復其性”是就中下人之觀感興起、學知勉行上説。’退溪先生曰:‘看得是。’
分六節。
指南曰:‘大學之書’以下為一節,言大學一書之義,以道統貫一篇;‘蓋自’以下為二節,原其所以為教,兼治統、道統而言;‘三代’以下為三節,言治統之所以行;‘及之’以下為四節,言道統之所以傳;‘自是’以下為五節,言治統、道統俱廢;‘天運’以下為六節,言治統、道統俱明。
○小注:‘仁義禮智’注: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
蒙引曰:今之説者,至於禮字,則述朱子〔解〕‘禮之用’章曰‘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此解於性字上為未切也。且朱子孟子首章仁字則先‘心之德’而後‘愛之理’,論語第二章仁字則先‘愛之理’而後‘心之德’,各有攸當,不容毫髮苟且混淆也,而可以此禮字注遂為諸書禮字之通解乎!如‘克己復禮’之禮字,則解義又别矣。然而‘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二句解此一禮字,猶未甚悖也,以其於天理人事已該得盡,且亦未嘗混乎仁義與智也。[7]
胡氏沈氏智字訓。
又曰:胡氏説分明是明德之義,豈可用以解智字?沈氏説亦用朱子解禮字之義而撰出此詞,其解義亦似過於闊大,終不可以與仁義禮對看也。○考疑曰:按,或問曰‘知則心之神明,妙衆理而宰萬事[8]者也’,説蓋本於此。然彼言‘知覺’之知,則謂之‘妙衆理’可也;而此言‘禮智’之智,則智即理也,豈有别物可以妙理而謂之智乎?沈氏‘涵天理’説亦恐有以理涵理之病。先生晚修齋批曰:所論亦精。近世農嚴説亦如此。鄙意妙字上着所以字,意思差别。朱子曰‘所以知是非之理則智也’,據此,‘所以妙衆理’之謂智,恐無不可;既曰‘所以知是非之理’,則謂之‘涵天理’亦恐無妨,恐不可全然打破也。
‘典樂之官’注,陳氏曰‘學之名未聞’。
考疑曰:王制注‘有虞氏上庠下庠’,據此則三代之前亦有學之名,但其制未備耳。
‘書數之文’注,齊氏云云。
未嘉史氏曰:朱子曰‘小學者學其事,大學者學其小學之事之所以’,又曰‘古人如禮樂射御書數,大綱都從小學中學了,大來都不費力’。齊氏釋名物者非是。
曾氏’注:‘曾子方有今大學’云云。
入學圖説曰:雖門人記之,非其自言,則是猶曾子作之也。○考疑曰:傳文成於曾子之門人,非曾子所自作也。文未嘗只言曾子,而乃曰‘曾氏之傳’,則是通指子思孟子而言者耳。
‘衆技’注:九流。
蒙引曰:九流,名家專任名位禮數,此為近正。但不能隨在致隆,隨時致中也,故亦為偏曲之學。○九流,如袁天綱李淳風之類是也。

☚ 02_271大學總論   02_273讀法 ☛
0000046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3: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