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之九章】
第一節言‘不出家成教於國’,而以孝悌慈為立教之本也;第二節言‘保赤子’之事,以明立教之本不假强為也;第三節言‘一家仁,一國興仁’,以明不出家成教於國之效也;第四節言‘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以實上文之意也。至此而一章之意已足,故以第五節結之也。第六節以下三引詩,即咏嘆上文者,而其序又如或問中所言也。第九節似是只結三引詩,而結辭之‘此謂’二字自‘釋本末’章起例一串貫來,則此當為總結全章之辭也。
【一 節】
‘家齊於上而教成於下’,則治國之道不外乎齊家,故特加‘必先’二字。此二字當着眼看也。
【二 節】
‘如保赤子’是斷章取義,而‘心誠求之’以下皆慈幼之事,則如字當活看,而不當屬於‘使衆’之意。此一句蓋言立教之本也。
【章 句】
‘事君、事長、使衆’是教,則‘立教之本’是孝悌慈,言孝悌慈‘不假强為,在識其端而擴充之’也。‘推廣’二字即擴充之意,而非推此端以及於使衆之意也。章句改為今本,而或問未及改定,大全答汪長孺書可考。
【三 節】
‘其幾[1]’之幾,是興仁讓、作悖亂之機。新安陳氏所謂‘仁讓之興,其機由一家;悖亂之作,其機由一人’者是矣;然於‘一家’下添‘仁讓’字,‘一人’下添‘貪戾’字,則語意尤備也。
【四 節】
治國非無推也,平天下非無化也,但有遠近難易之勢,故平天下則主推而言,治國則主化而言。此節所言‘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亦以‘有諸己’、‘無諸己’為主而言,以明立教之本在於自修也。
‘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反説以明‘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之意也,‘是故’以下又是説所令不反其所好之意也。其説雖在推己及人上,而畢竟是反覆以明帥天下之仁之意者,則所主而言在於‘所藏乎身’。所藏乎身者,乃民從而仁暴之機也。
苟能‘有諸己’、‘無諸己’,則不令而亦化;但欲‘求諸人’、‘非諸人’,則雖令而不從。故君子所令本於修身,身修則‘家齊於上而教成於下也’。
【六 節】
此詩斷章取義而取其‘宜其家人’一句,蓋以女子‘宜其家人’之語喻男子‘刑于寡妻’之事也。
【八 節】
首節言‘治國必先齊其家’,故以其序引詩,釋詩之言皆應‘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之意。而‘其儀不忒’,父子兄弟法之、民法之,是又主化而言‘不出家而成教於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