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a·菲利普斯曲线的创立、演变及其争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A·菲利普斯曲线的创立、演变及其争论

A·菲利普斯曲线的创立、演变及其争论

1958年,A·W·菲利普斯发表了《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对英国1861~1913年,1913~1948年,以及1948~1957年三个时期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统计资料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绘制出一系列关于二者关系的曲线,其标准形式是一条在以货币工资变动率为纵轴、以失业率为横轴的坐标图上从左至右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如图12—18所示。曲线显示了一种明显的趋势,即当失业率低时,货币工资的变动率便高;而当失业率高时,货币工资的变动率便呈下降趋势,甚至发生负数,但其变率趋于缓慢。菲利普斯由此得出结论说,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负相关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所选择的经验公式为y+a=bxc(其中y为货币工资变动率,x为失业率、a、b、c的参数值根据统计资料数据按最小二乘法估计得出)。以英国1861~1913年这一时期的资料为例,得出相应的曲线方程式为y+0.900=9.638x-1.394曲线即根据此方程得出。面对着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的通货膨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将通货膨胀归结为所谓“成本推进”,认为是货币工资的增长率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并且把物价超出工资成本部分作为大致不变的、确定的比数。这样就把工资变化跟物价变化直接联系起来。于是,菲利普斯曲线又被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替换关系,以便把通货膨胀说成是工人阶级要求过高工资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演变,菲利普斯曲线便成为凯恩斯主义者鼓吹通货膨胀政策的工具,似乎为了减少失业,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们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政策目标:要么是有着高度失业的稳定的物价;要么是有着高度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或者是在这两极端情况之间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不同组合。菲利普斯曲线一经出笼,就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凯恩斯主义者当中广为流传。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者,为了反对凯恩斯主义倡导的由政府扩大总需求以减少失业的政策,认为失业率在很大程度上不受通货膨胀率的影响,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交替关系;问题的关键并不在通货膨胀本身,而在于意外的通货膨胀。只有在预期的通货膨胀与实际的通货膨胀不一致时,非预期的物价上涨才会引起失业率的下降,向右下方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只在短期内(即预期调整之前)存在。从长期来看,存在着一种由非货币的实际因素所决定的“自然失业率”,只有不断加速通货膨胀才能使失业率保持在自然率以下。一旦通货膨胀为人们所预期,便会在工资合同中反应出来。于是工资按物价上涨率同比例增长,失业率将回升到“自然失业率”的水平。此时如若继续扩大总需求就只能引起物价加速上涨,并不能减少失业。因此,从长期来看,菲利普斯曲线呈一条垂直线。进入60年代以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常常伴随着较高而不是较低的失业率出现,大量统计资料表明:简单菲利普斯曲线似乎已由负斜率转变为正斜率。弗里德曼认为:“正如自然率假说把短期的负斜率菲利普斯曲线解释为当一个经济成员按照现实调整其预期时将会消失的暂时性现象那样,延续稍长时间的正斜率菲利普斯曲线也将是一种过渡性现象。随着经济成员按照新的现实不仅调整其预期、而且也调整其制度的与政治的安排时,这种过渡性现象也将消失”。(弗里德曼《通货膨胀与失业》)因此,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也与负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一样,都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从长期来看,菲利普斯曲线呈一垂直状态,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菲利普斯曲线的存在。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论,反映了西方各派资产阶级学者不同的政策主张。坚持菲利普斯曲线存在,无非是为了鼓吹推行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政策,用扩大总需求的办法减少失业,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否认菲利普斯曲线的存在,也就是否认通货膨胀政策对解决失业问题的作用,为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寻找借口。坚持也罢,否认也罢,其实质都是在为资产阶级政府出谋划策而已。

图12—18

☚ D·帕廷金的货币中立论   J·科尔内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货币作用的思想 ☛
0000233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0:4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