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4.果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4.果树

4.果树

甘肃的果树栽培,历史悠久。早在3000年前“诗经”的“秦风”中即有栽培山梨、枣、榛的记载。又据大唐西域卷记载:在2000年前的西汉末年,河西有梨、桃栽培。1400年前《齐民要术》中记载:“奈有白、青、赤三种,张掖有白奈、酒泉有赤奈,家以为脯,数十斛以蓄积,如收藏枣、栗”。奈即今天的绵苹果(包括沙果、紫檎),可见,河西走廊是苹果栽培的重要产区。桃、杏原产甘肃,2000年前由“丝绸之路”传入伊朗。葡萄则是张骞从西域引入。甘肃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有着多种果树的优良生态环境,不但有温带,还有寒带和亚热带果树,据多年资源调查,全省有栽培种、半栽培种和野生种128种,分属于25科、51属、156个种、1463个品种(系),其中梨、苹果、桃、杏、枣、柿、核桃、葡萄是全省生产上的主要果树。尤以地方品种:临夏唐汪川的大接杏,兰州的冬果梨和软儿梨、大接杏、金妈妈、猪皮水杏,秦安的长把梨,敦煌的李光杏和呜山大枣、宁县的晋枣、曹杏,临泽的小枣等享有盛名。此外,天水的“花牛苹果”,漳县红元帅、古浪金冠苹果,民乐的苹果梨,均被评为全国优良果品,兰州的六月桃、宁县的黄甘桃和临泽的白桃品质优良,是加工制作糖水罐头的好原料,敦煌南湖一带的葡萄干,武都、康县等地的野生猕猴桃等,品质优良,颇受消费者的欢迎。
甘肃果树品种虽多,但种植面积不大,产量也不多。1949年全省果树栽培面积仅2700公顷,果树约250万株(包括零星果树),年产仅9万吨左右。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果树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从育种到良种推广、技术改良、病虫防治、基地建设、贮藏加工等方面积极扶持果树生产,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果树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92年,全省果园面积达到18.57万公顷,比1949年增长67倍,水果总产47.12万吨,比1949年增长4倍多。其中苹果产量发展最快,1992年达22.61万吨,比1949年增长1 130倍;苹果产量占水果总产量的47.98%。其次是梨,1992年总产9.36万吨,比1949年增长3.7倍,梨产量占水果总产量的19.86%。甘肃省果树主要年份生产情况见表4-3-7。

表4-3-6 甘肃省其他农作物主要年份生产情况

单位:面积:万公顷总产: 万 吨
年 份蔬 菜瓜 类白 兰 瓜青饲料
面 积
绿肥面积
面 积总 产面 积总 产面 积总产
1949
1956
1962
1965
1978
1. 50
1. 95
3.86
1.95
4.52
 0. 152.250.002
0.035
0.025
0.055
0.078
0.028
0.61
0.28
0.84
0.97
8.74
14.83
13.33
15.36
19.39
 
19804.4757. 57  0.0530.7636.2 
1985
1990
1991
1992
4.85
6.36
6.37
7.52
116. 19
204.58
200.35
232.50
1.47
1.38
1.47
1.69
46.01
52.88
57.09
59.08
0.21
0.075
0.095
0. 11
5.12
2.43
3.13
3.17
37.96
33.78
22.56
21.26
4.20
4. 13
2.96
3.53

表4-3-7 甘肃省果树主要年份生产情况

单位:面积:万公顷 总产:万吨
年 份果园面积总产量苹果产量梨产量葡萄产量红枣产量柿子产量
1949
1956
0. 279. 64
15.27
0. 02
0. 08
2.00
5.43
0.03
0.04
0. 49
0. 64
1. 01
1. 05
1962
1970
0.32
1.09
3. 97
6. 04
0.06
1.01
1. 86
3. 12
0.02
0.06
0. 300. 26
1978
1980
1985
1990
1991
1992
3.51
3.42
4.63
16.46
17.01
18.57
11.69
12.75
19.91
38.49
40.42
47. 12
4.29
5.93
9.85
17.45
18.46
22. 61
3.37
3.60
4.36
6.33
7. 10
9.36
0.03
0.03
0.05
0.68
0. 61
0.75
0.45
0.52
0.66
1.24
1.29
0.82
1. 77
1.07
0. 96
1. 35
1.28
1.25
☚ 3.青饲料作物和绿肥   三、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
0001954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1: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