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3.油脂加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3.油脂加工

3.油脂加工

吉林省植物油料资源丰富,有大豆、葵花籽等食用油料和线麻籽、蓖麻籽等非食用油料。
1949年,有国营、地方国营油脂工厂(车间)43个,年产食用油7 583吨。1952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食用油量不断增加,全省国营、地方国营榨油厂也随之增加到47个,年产油脂17 559吨。这些工厂除接受国家委托加工任务外,还自购原料加工,销售部分产品。1953年,推广李川江大豆榨油操作法后,全省大豆平均出油率由1952年的9.8%跃到11.9%。1954年,轻工业部派工程技术人员在蛟河县建立一座平转式浸油厂,将全省制油工艺提高到一个新水平。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将私人油坊合并为国营加工厂。全省有油脂厂54座,其中油米混合厂38座,年设备平均利用率56.2%,年加工植物油22 794吨,出油率平均为12.82%。1958年,四平市植物油厂改建成罐组式浸出厂,成为吉林省第二家采用“浸出法”的制油厂。1960年有制油厂(车间)63个。当年,通过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全省油厂的机械化程度由年初20%提高到32%。1962年,对油脂企业进行了调整,保留45个,下马18个。1964年扩大了葵花籽种植面积,葵花籽收购量增加。部分油厂开展利用原设备加工葵花籽,当年生产葵花油309吨。1965年,对油脂工业布局又进一步做了调整,将长春、吉林等地油脂加工能力压缩了2.4万吨。在一些县(市)新建9处加工点。调整后,全省有油脂加工厂(车间)54个。1966年,根据粮油工业应面向农村,接近原料产地加工的方针,省粮食厅再次调整了油厂布局,关闭和压缩一些油厂及规模。“文革”期间,油脂加工企业广大干部职工坚持生产,保证了市场油脂供应。
1970年,油脂需求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缓和产供矛盾,一方面通过扩大各种油料种植面积,增加油脂生产外,一方面推广先进的浸出法,以提高出油率。浸出法与机榨比较,每50公斤大豆可增产2公斤油脂,而且油质好,粕中残油少。为了推广这一先进工艺,于1971年至1972年,共投资728万元,改建27个油厂,加上原来采用浸出法的蛟河和四平浸出油厂,全省已达29个。
1973年,四平市植物油厂利用国内新研制成功的“202”型预榨机进行了预榨葵花籽生产试验,达到了预期效果,日处理量48.6吨,预榨饼残油12.25%。通过预榨再浸出,使粕中残油率大为降低,为预榨浸出工艺生产葵花籽油开辟了新路。1975年,葵花籽收购7.5万吨,比1965年增加16倍。为了扩大生产能力,新、改建了11个葵花籽榨油厂,生产厂家达到17个,日处理葵花籽645吨。与此同时,由于大豆收购量逐年减少,有些大豆浸出厂处于半停产状态,一些企业出现了较大的亏损。为了增产油脂,1978年6月20日省粮食局下发了《关于复浸葵花饼(粕)的通知》。当年,有10家油厂实行了复浸。1979年,全省油脂企业进行了改革,开展了多渠道经营,一些亏损企业扭亏为盈。随着“开放搞活”政策的实施,油脂加工企业开始对外进行技术交流。同年,蛟河植物油厂,赴日考察,引进了干燥碎软化轧胚入浸出器新工艺,研制出高料层18格间歇喷淋新鲜溶剂大啧淋浸出器,增设了立式DT蒸脱机双段层叠式汽提塔、液体石蜡尾气回收装置。1980年,对部分独立核算的油脂企业,试行利润留成和价拨加工做法,改变了过去由商业对工业付给加工费的办法。油厂除完成国家计划加工任务外,自购原料加工,自行销售议价产品,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1981年,葵花籽大丰收,加工能力不足,为此,商业部投资300万元,省投资110.5万元,在一些县(市)植物油厂增添了葵花籽加工设备,并在洮南新建一座油厂。全省年加工能力达到25万吨。1982年,省粮食厅又投资100万元,更新扩建了13个油厂,新增榨油能力4.8万吨,精油能力2.4万吨。经过两年的建设和更新改造,葵花籽加工能力不足的矛盾基本解决。1983年,省粮食厅投资350万元,引进日本低温脱溶豆粕技术,使低温脱溶豆粕残油在1%以内,1986年到1990年,国家和省里共投资16 118万元,改造22个植物油厂,使全省油厂(车间)总数达到83个,年加工能力达到22.8万吨(表5-5-4)。

☚ 2.制米及杂粮加工   4.粮油食品加工 ☛
0001672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