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2.甘肃原始森林的沧桑变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2.甘肃原始森林的沧桑变迁

2.甘肃原始森林的沧桑变迁

甘肃各族人民的祖先在长期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由于对天然森林采伐利用过多,植树造林很少,致使甘肃的大部地区逐渐变得少林或无林。到秦汉时期,因向北地郡、陇西郡以及河西等地多次移民屯垦, 除开垦了大面积的草原、灌丛外,还砍伐了不少森林,对六盘山和子午岭北段的森林破坏比较严重。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泾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已严重到了“泾水一石,其泥数斗”的地步(《汉书沟洫志》)。北宋时,到秦陇采运木材的人络绎不绝,砍伐了秦州(治今天水)西北夕阳镇 (今新阳镇)、武山大洛、小洛门砦和伏羌县(治今甘谷县)北散渡河流域的大片森林;元代,林业政策失误严重,历时不到百年,约有7次“诏天下弛山泽之禁”,“一任民众之樵采”(《中国森林史料》);明代, 屯田遍于天下, 曾 “西至甘肃” (《明史·食货志》),对森林的变迁影响很大。明《庆阳府志》记载:“昔吾乡合抱参天之大木,林麓连亘于五百里之外,虎豹獐鹿之属得以接迹于山薮。虽去旧志才五十余年耳,而今椽檩不具,且出薪于六七百里之远,虽狐兔之鲜,亦无所栖矣,”到清同治五年(1860年)子午岭已经“没有森林存在”(陈昌笃《黄土高原上的绿洲》)。北秦岭因长期大量砍伐,大部森林由大片变为小片,由小片变成了点。甘南高原的森林,同治、光绪年间,“河州洮西人民避难迁居藏区,毁林开荒,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于是烈山泽而毁之”(《甘南藏族自治州概况》)。南秦岭的森林,因为“阶州民皆烧柴,斧斤伐之无虚岁,近山林木难言不可胜用矣”(《阶州直隶州续志》)。祁连山的森林,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时,对古浪县黑松堡森林的记载是“昔则松柏丸丸, 于今牛山濯濯”(《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乾隆五十年(1785年)时,焉支山的永昌部分“林壑茂美”,至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时“樵采迨尽”(《永昌县志》)。民国时期的森林变迁,《甘肃乡土志稿》记载:“小陇山林区自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经木商典购采伐,历时三载,部分林区已变成满山荒凉;”“大夏河一带林区,惜因临夏一带木商砍伐,林木大都参差不齐;”“文县东部昔日全系广阔的原始森林,因历代焚毁砍伐,现存者概为残断小块。”1953年《西南西北森林航空视察报告》记载:“因洮河水运方便,甘肃木材缺乏,故军阀土豪无不以伐木运材为谋取暴利之手段。四五十年来,采伐已进入支沟四五十里,沿主流稍为方便之处的林木,皆采伐净尽。目前,森林仅存在于交通运输不便之处”。因此,民国末年森林的分布地区,如和商代以前的本底面貌来比,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已基本上没有天然森林,仅在老虎山、崛𡷤山、马啣山等处残存着小片次生林;各天然林区的范围都在不断缩小。清代末年子午岭林区的总面积约有800万亩(合53.3万公顷),以后人口猛增,农业生产活动广泛,许多林地垦为农田,因此到了民国末年时,森林面积减到400多万亩(合26.6万公顷)。全省天然森林面积, 到1948年时为224万公顷(《甘肃乡土志稿》)。在森林逐渐减少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水土流失的加剧,沙漠的逐渐扩大,河流的逐渐淤塞,水旱灾害的更加频繁等。这是古、近代封建王朝林业政策有误, 天然森林开发利用过度, 长期忽视营林,以及古气候在暖湿、干冷变化过程中渐趋干冷等带来的不良后果。

☚ 1.古代甘肃森林分布的基本面貌   3.甘肃森林的培育进程 ☛
0001956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0: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