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2.主要措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2.主要措施

2.主要措施

(1)坚持择优立项,科学管理。农业综合开发一开始便借鉴世界银行的项目管理办法,逐步建立了从评估、立项、设计、实施、验收、管护等一整套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❶实行评估选项,加强前期工作。项目区确定及项目计划编报前,要对项目区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先评估,后立项;先论证,后编报计划。为保证项目立项的科学性,省里还制定并实施了项目库制度,对项目先行论证,统一入库、择优选用;
❷抓好项目的实施管理。对投资规模较大的骨干和重点工程设立指挥部,由县级领导任总指挥,协调有关部门,统一调度资金、劳力、技术力量,组织项目的实施。采用专业队施工,并实行公开招标承包和垫底承包,通过合同管理的方式,加强对项目施工及工程质量的管理。对资金管理,逐步推行实施了县级报账制,按照工程进度分期拨款,以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❸抓项目的验收管理和项目的建后管护管理。项目竣工后,要逐级进行检查验收,并实行奖优罚劣,对项目实施好的地方适当增加其投资规模;对完不成开发任务和达不到要求或违反开发政策,将开发资金挪作它用的地方及部门,逐步减少其投资规模,直至取消其开发资格。为确保项目发挥作用,各地和项目单位还根据国家的要求,建立了项目建后管护制度。
(2)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江西在开发思路上提出了按照流域或灌区选择项目区。在土地开发治理项目中,要求项目区面积一般都在66.7公顷以上,鄱阳湖平原地区达到333.3公顷以上,多种经营单个项目投资在100万元以上。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项目区不断集中,投资不断集中,规模效益越来越明显。从1996年开始,实施了井冈山生态旅游农业科技示范区,随后,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的要求,着手进行了高安等11个国家级及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规划,并从新增投资中专项安排用于示范区建设。这11个示范区在内涵上各具特色,分别代表着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开发模式,有丘陵山区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型,有平原农区综合治理型、城郊高效农业综合开发型以及主导产业开发等不同类型。对推动江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3)坚持依靠科技,集约开发。在抓好资金、劳力等要素投入的同时,不断注重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科技投入。1995年以来,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启动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振兴计划,安排资金2770.61万元,实施326个科技项目,其中:省级科技项目65个,由省级科研单位组织科技人员承担示范、推广任务。省农业开发办已先后组织科技人员6 000余人次下乡培训农民67.74万人次,其中:培训农民技术员2 700余人,为农村培养了一支不走的科技带头人。此外,在科技开发上还突出了重点,以井冈山生态旅游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标志,启动11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设,把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开发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4)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开发。
❶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开发治理。大部分项目区基本建成了“田成方、树成行、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都得到了很大改善;
❷实施立体开发。依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因地制宜,总结推广了丘陵山区、平原地区、低洼易涝地区、湖塘库汊地区等不同类型的立体生态开发模式,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如赣南山区,立足实际,提出了“山上建银行,山下建粮仓”的思路,其具体模式为: “山顶戴帽”,通过植树造林,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山腰种果”,即建设以脐橙、甜柚为主的果园,为当地农民开拓了致富项目; “山谷建库”,即在山谷修建水库、山塘,发挥拦洪、蓄水、灌溉的综合功能; “山下种粮”,即在田里搞土地治理,改造中低产田,发展粮食作物。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区有上百万农民因此而脱贫致富;
❸实行综合投入。即按照中央财政投资一块,地方各级财政配套一块,农行贷款支持一块,单位和群众自筹一块的办法来筹措资金。从1989—1997年,中央财政给江西的投入为65 874.4万元, 地方财政配套53 974.9万元, 农行贷款到位50 738.6万元,单位和农民自筹41 044.43万元, 其他资金1 065.2万元, 总共完成投资212 697.5万元。这种 “民办公助, 滚动开发” 的投入机制, 一方面引导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积极投入农业综合开发, 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同时中央财政投资, 一半为有偿, 回收后继续留在地方滚动使用, 使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❹实行产业化开发。在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中日益把产业化开发提到议事日程, 围绕粮食、生猪、果业、银杏、肉牛以及其他地方特色农业的发展, 建设了一批牛改基地县和银杏开发基地县, 建立商品生产基地28万公顷, 建设骨干龙头企业48家, 扶助了一大批专业村、专业大户。安远县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推动下, 全县脐橙、甜柚等优质果树面积由666.7公顷迅速发展到1.2万公顷, 使之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重点产业, 全县农民来自果业的收入达到430元, 占全县农民收入的21%。同时, 果业的发展, 带动了生猪、竹篓加工、运输等产业的发展。
(5) 坚持统一领导, 部门协作。为保证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 省成立了由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或主管领导任组长的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 在实施项目的有关地市县均成立了农业开发办公室。省农业开发办自成立以来, 随着开发事业的发展, 不断得到了加强, 工作成绩突出。1997年, 以全国综合评比第1名的佳绩, 评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单位。

☚ 1.基本概况   3.开发成效 ☛

2.主要措施

2.主要措施

(1) 项目资金筹措与使用。该项目1990—1995年共到位资金71 200.1万元, 占计划44 500万元的160%。其中: 世界银行贷款4 536万个特别提款权,折美元6 340万元, 折人民币41 635.8万元, 分别占计划的98.18%、105.67%、187.13%; 省计委拨改贷2 278万元, 占计划的102.38%; 省财政周转金1 133万元, 占计划的101.80%; 国内银行贷款7 294.6万元, 占计划的81.96%; 项目区自筹18 858.7万元,占计划的188.36%。该项目实际使用资金70 530万元, 为计划44 500万元的158.49%。其中用于: 养猪13 806.6万元, 为计划的196.66%; 家禽9 849.7万元, 为计划的190.28%; 水产16 670万元, 为计划的148.34%; 林业2 587.5万元, 为计划的100%; 茶叶5 475万元, 为计划的100%; 加工业20 561.4万元,为计划的191.66%; 科研培训1 579.8万元, 为计划的69.44%。
(2) 项目设计与评估。立项初期, 省项目办即组织省内外25所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200余名专家及项目工作人员,先后对项目区的国土非耕地资源、气象水文资源、生物资源、社会经济资源以及项目产品当时社会现有生产能力、技术、价格趋势、市场容量等方面开展了实地考察与调研,收集相关数据5万多个,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及参考世界银行和国家工业项目分析原理,对总项目和每个子项目进行了国民经济评价、财务评价、不确定性分析,计算出净现值、内部报酬率、投资回收期等,从而获得一个投资最省、成本最低、效益最高、投资回收最快的项目方案。如养猪子项目,调查了吉安地区、上饶地区、南昌市等地300多户养猪规模大小不一的农户(少则几头多则80~100头),对他们的饲养技术、资金投入、仔猪来源、饲料供应、栏舍形式、生猪品种、防疫及销售方式和价格等各个环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统计,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数据。通过分析,对项目区生猪业的发展背景、基础、条件、存在问题,以及项目实施采用国内外优良品种、配合饲料等先进技术后的盈利预测、发展前景作出研究,由此初步确定养猪专业户最佳规模效益为年出栏60头及180头肥猪两种模式。实践证明,这两种模式都是成功的。通过农业资源调查,农产品市场预测,技术可行性与财务可行性分析,项目建设确定为畜牧、水产、茶叶低产改造、营造速生丰产林、农产品加工及科研培训等6个子项目,及相应的生产、经营模式:
❶生态模式。即以水面开发养鱼为中心、田埂种饲草、岸边和水面结合养猪、养鸭的立体农业型,以家庭养猪为主的综合经营的庭院经济型,以造林为重点的系统工程型;
❷经营模式。即建设具有农业产业化雏形的种、养、加、贸一条龙经营模式。例如:饲料厂——种禽场——肉禽、蛋禽饲养——水禽加工厂的水禽产业一条龙模式;低产茶园改造——茶叶初制厂和茶叶精制厂——茶叶纸箱包装厂的茶叶产业一条龙模式;
❸规模效益模式。项目设计专业户适度经营规模为养猪每户年出栏60头或180头,养成鱼池每户1公顷,养蛋鸭每户圈养1 000羽,等等。这些模式在项目实践中被证明是最佳规模效益模式。该项目的设计经历了世界银行和国家计委、省计委的认定、预评估、评估的严格程序,经过认真筛选反复论证,形成了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及项目管理、计划、财务、物资、技术等管理办法在内的江西省吉湖农业综合项目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该报告共分为13个部分,全文约45万字、12万个数据,为整个项目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项目管理。该项目是中国第一批由省级政府独立执行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项目执行既要遵守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又要满足世界银行的管理要求,更要符合省情,确保项目效益。如何管理,国内外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首先,省政府在1987年成立了省吉湖项目领导小组,由副省长任组长,省计委及省农业厅负责人任副组长,由省计委、省财政厅、省经委、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等21个部门组成,下设省项目办公室。随之,地(市)、县(场)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设立项目办公室,从而形成了一个机构健全、人员精干、职责分明、经费落实的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省吉湖项目办公室肩负着全面组织协调项目计划、执行、监督、检查、验收及制定各种管理办法的重任,在实践中,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从项目准备至竣工验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前后有序、左右衔接的管理办法。项目管理体系依据这套管理办法,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管理网络,对整个项目运行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从而开创了我国大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序规范管理的先河。
这个管理网络由计划管理牵头,通过前期准备、工程管理、技术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归结为监测评价和竣工验收。支持这个网络的是上述8项管理的20个管理办法(标准、细则)。如:有关计划管理的文件是《吉湖项目计划管理暂行办法》,有关工程管理及生产技术标准的文件有《吉湖项目养猪场建筑规范》、《吉湖项目养禽场建筑规范》、《吉湖项目水产子项目建设规定》、《吉湖项目低产茶园改造技术标准》、《吉湖项目养猪生产技术标准》、《吉湖项目养鸭养鹅生产标准》、《吉湖项目水产建设技术标准》、《吉湖项目林业项目技术标准》。有了这些标准,项目才有了统一的建设成本、投资定额和统一的质量监测验收标准,又是各级项目办编写培训教材大纲的基本要求。该项目还制定了《江西省吉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竣工验收办法》及5个子项目竣工验收实施细则。该办法明确规定了各级项目竣工验收小组的组成及竣工验收的指导思想、内容、方法、步骤和验收标准。省项目办完成项目自下而上的验收工作后,省项目领导小组成立了由省内外专家组成的江西省吉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竣工验收委员会,通过实地抽验,查阅资料,核实数据,对项目进行了全面的竣工验收和实事求是的综合评价。
(4)提高项目科技含量。该项目把科研、培训列为子项目投资内容,共安排投资2 275万元,从而将项目的科技投入在资金上落到了实处。在项目建设前期,项目办就制定了各类子项目建设规范和种养业技术标准等9个文件,在制度上强化了项目科技投入。根据计划,分别对专业户、建设单位、项目办人员分类进行了养殖技术、栽培技术、防疫治病、新品种推广、财会、物资采购、项目管理方面的培训,共培训人员17 816人次,所有参与项目的专业户,都受到一次以上的培训。同时,项目大量引进推广良种,共向专业户提供优良种猪12 091头、种禽2 320万羽、湿地松种苗1 581万株、乌骨鸡种苗105万羽。项目区猪、禽良种率已经达到95%,生猪出栏率206%,比非项目区高出79个百分点。项目加工业的设备以国际竞争性招标方式采购,保证了这些设备的技术、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于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1.基本概况   3.开发成效 ☛

2.主要措施

2.主要措施

(1)采取移民上山兴办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1985年2月,首先在崇仁县东来草场12户农户中进行兴办家庭农场的试点,取得了当年上山、当年开发、当年见效的丰硕成果,并显示出了家庭农场强大的生命力。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省各项目区都普遍推广了以农户上山办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从1986—1992年,在第一期项目区发展家庭农场9 878个,移民5万多人,增加劳动就业1万余人。这种经营模式的特点:
❶家庭农场采取适度规模经营。每户开发承包经营土地1.5~2公顷,政府发给有法律效力的土地使用证,使用期30~50年,并允许继承。农户有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这种模式不仅适应我国当前农村生产力水平,且符合群众意愿,有利于发挥生产经营者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开发经营的积极性,有利于生产诸要素在一定范围内的合理组合,形成新的生产力。
❷家庭农场采取“四统一”(统一土地规划和开垦、统一工程质量标准、统一项目建设目标、统一水电路配套)和“四分户”(分户承包土地、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分户贷款和偿还、分户建房和建猪牛栏) 的原则, 进行开发和经营。这样既体现了项目的科学性和整体性, 又增强了农户的责任感和风险意识。家庭农场以发展商品生产为目的, 采取一业为主、农林牧结合、长短结合、综合经营的方针。他们的劳动产品不仅是为了自给, 而主要是作为商品满足社会需要。商品生产迫使他们钻研技术, 关心市场, 加强管理, 讲究成本, 追求效益, 故一般家庭农场每个劳力创造的产值高于当地农民2~3倍, 产品的商品率都在90%以上。
❸家庭农场十分注重农民的素质。凡是要求上山开发的农民必须具备劳力较强, 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积极学习科学技术, 善于经营管理, 而且有一定的自有资金和生产设备, 经本人申请, 领导批准方能上山。上山后还要经常对他们进行培训, 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 使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开发和经营。在第一期项目实施中有10%左右素质差、不善经营者, 及时采取了资产评估、债务清算、土地转包等有效措施进行调整, 从而巩固了已有的开发成果。
(2) 推行了一整套红壤综合改良利用的先进实用技术。
❶全面规划, 配套设计, 综合治理。第一期项目以县为单位, 选择集中连片的红壤荒地布置开发点, 在做好全面规划的基础上, 再做出每个开发点的小区规划。按照先规划后开垦的原则, 实行山、水、田、林、路、宅配套设计, 把红壤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紧密结合起来。第二期项目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进行开发和治理, 小流域规划设计按照丘陵红壤垂直分布规律, 采取因地制宜, 立体布局, 分层进行。即丘上保护层, 种树种草; 丘间开发利用层, 修筑等高梯地, 进行等高种植; 丘下支持层, 进行中低产田改造, 并利用山谷地形修建山塘水库, 解决灌溉用水,发展养殖业, 做到农、林、牧、渔合理配置, 山、水、田、林、路、宅综合治理。
❷种植香根草篱,防止水土流失, 建设等高梯地。项目应用全省的科研成果并引进国外的新技术, 推广按等高线挖沟作埂、揭搬表土、平整地面等一整套土地平整技术, 建设等高水平梯地2.67万公顷。1989年, 引进香根草水土保持新技术, 当年试种等高香根草篱200公顷 (保护面积) 获得成功。1993年, 项目区推广面积达3 500公顷, 试验示范结果: 等高香根草篱可减少地表迳流约1/3和土壤流失量约2/3, 而没有香根草篱的等高梯地则分别减少1/5和1/3左右。
❸增施有机肥, 提高土壤肥力。红壤荒地有机质含量低, 酸度大, 有效养分贫乏, 是制约红壤生产力的重要因素。项目实行以短养长, 长短结合, 农牧结合, 用养结合的经营方针, 采取发展养猪, 扩种绿肥, 秸秆还地, 积制农家肥等多种措施, 解决有机肥源, 实行以有机肥为主,有机无机结合的改土培肥措施。据统计, 从1986—1992年, 共养猪37.2万头, 种植印度豇豆、印尼绿豆、肥田萝卜、油菜等绿肥2.5万公顷, 积制各种农家肥36万吨, 土壤肥力得到明显提高。抽样测定结果: 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开发前的0.6%~1.3%提高到1.1%~1.9%, 土壤有效养分增加, 结构改善, 为作物生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
❹挖掘资源潜力, 优化种植结构。第一期项目选择以发展柑桔为主的多年生经济果木, 实行果园间作套种的立体种植模式, 共种植柑橘等水果6 028公顷, 果园间作套种花生、大豆、西瓜、油菜、绿肥等作物, 既增加了经济收入又培肥了地力。1991年的大冻害, 造成第一期项目区柑橘冻害率达100%, 冻死80%的惨重损失。第二期项目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产品选择按照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赣南以发展脐橙、甜柚为主, 赣东北以发展蚕桑为主, 赣北、赣中以发展落叶果为主, 使产品结构更加趋于合理。
❺建立防护林体系, 改善生态环境。红壤项目区原有植被主要为稀疏马尾松灌丛草地, 森林覆盖率仅18%,生态环境恶劣。项目实施中按适地适树原则和地形特点, 设制了主、副林带, 营造了果园防护林、道路林、山顶水土保持林、宅旁绿化林, 选择亚热带树种湿地松、杉树、合欢、木荷、苦楝等乔木为主, 实行针阔叶混交, 乔灌草结合, 形成一个多形式、多树种、多层次的防护林体系。第一期项目区造林总面积达3 023公顷, 森林覆盖率由18%提高到33%, 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第二期项目至1996年底造林2 690公顷。
❻因地制宜, 多途径解决干旱问题。第一期项目采取引水上山修建提灌站的方法, 建设了一批水利灌溉工程。这种长距离引水、多级提水的方法, 不仅投资大、管理困难, 而且灌溉费用高、效益低、农民用不起。第二期项目采取了因地制宜、堵垅作库、挖塘打井、就地蓄水的方法, 辅之一级提灌站, 短距离高标准渠道和覆盖保墒等多种措施, 同时采取管道输水, 软管浇灌和移动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取得了较好效益, 基本解决了项目区的灌溉用水和人畜用水问题。
❼发展沼气, 解决农村能源。红壤丘陵区 “三料” (燃料、饲料、肥料) 俱缺, 因此,在红壤开发利用中, 充分利用一切有机废弃物, 发展沼气, 对解决能源供给,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 建立持久的生态农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期项目区已建设 “三结合” (沼气池、厕所、猪粪窖) 沼气池808座, 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的生活能源, 提高了环境质量和人的健康水平。

☚ 1.基本概况   3.开发成效 ☛
0003190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1: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