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粮食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
从1982年开始,全县围绕发展粮食生产,坚持不懈地抓了四项增产技术。一是抓适时早播,全县 “两杂”播种时间普遍提前30天。二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高粱、玉米品种每2年更新一次。三是推广地膜覆盖技术,促进作物早熟增产。到1997年全县地膜覆盖面积达1.33万公顷,年增产粮食3 000万公斤左右。四是抓配方施肥和病虫害防治,以用地养地相结合,积造农家肥,深施化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全县 “两杂” 作物每0.067公顷施农家肥3 000公斤以上,每0.067公顷施二胺15公斤加尿素2.5公斤,追氮肥25公斤。在抓病虫害防治方面,主要采取种子包衣,推广利克锈防高粱黑穗病等。通过采取这些增产增效措施,进入90年代以来,粮食生产一年上一个台阶,1991年为6.5亿公斤,1992年为7亿公斤,1993年达7.8亿公斤,1994年达到8亿公斤,1995年由于受低温冻害影响减产,1996年达到10亿公斤,实现历史性突破。被国务院授予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被国家列为 “全国商品粮基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