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猪种改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猪种改良

1.猪种改良

(1)地方猪种选育。历史上江苏境内培育的地方猪种有:淮北平原的淮北猪、丘陵山区的山猪、沿海垦区的灶猪、沿江和太湖流域的大花脸猪、二花脸猪、姜曲海猪、东串猪等10多个猪种类群。但因缺乏系统、科学选育,生产性能提高缓慢。
50—60年代,在调查猪种资源,兴办国营、集体种猪场,划定地方良种猪选育区,开展群众性猪种选育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选育缺乏科学性和计划性,加上盲目推广经济杂交,造成猪种混杂,性能下降,选育进展不大。
70年代中期,提出养猪“三化”(即公猪外来良种化、母猪地方良种化、肉猪杂交一代化),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科学的选育。随后,各地普遍建立县、社、队三级种猪场,成立地方猪品种育种委员会或育种协作组,采用品系繁育、定向选育和大群闭锁、继代选育等方法,大力开展地方猪种提纯复壮。
80年初期,淮猪、太湖猪、姜曲海猪、东串猪、新淮猪等五大地方优良品种,定为分布地区的当家品种。这一时期,各地方猪种选育已获较大进展,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盐城等市和一些重点县初步达到地方母猪良种化。全省常年保持100万头母猪,1987年地方良种母猪达70%,1995年达到80%,基本实现母猪地方良种化目标。
(2)培育猪的新品种。1955年,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南京农学院和省农林厅合作采用大型约克夏猪与淮猪为亲本进行杂交选育,培育适应淮河中下游地区生态条件的脂肉兼用型新品种——新淮猪。至1975年,淮阴专区基本形成以国营种猪场为骨干,社、队种猪场为基础的新淮猪繁育体系,饲养新淮猪的种猪场发展到62个,新淮猪母猪群达1 200头左右。
1977年12月,省科委组织了对新淮猪育种的鉴定、验收工作,宣布新淮猪基本育成。这一国内较早培育的新品种猪,随即在省内外迅速推广,发展成为淮河中下游地区的当家品种。
(3)引进猪种与杂交利用。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省内先后引进苏联大白猪(苏白猪)、巴克夏猪、约克夏猪(中型)、兰德瑞斯猪(长白猪)等外国优良品种猪及四川内江猪,定点在各地种猪场饲养,进行纯繁和推广。
1979—1980年,采用苏白、长白、约克夏、巴克夏及内江等良种猪与五大地方猪种进行大规模杂交组合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获得以苏白猪为最佳父本和各地方猪种最佳杂交组合,随即在全省应用和推广,取得了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80年代初,利用外来瘦肉型良种猪与各地方猪种杂交组合对比试验,促进了全省商品瘦肉猪生产的迅速发展。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还在苏州、南通市局部开展了三元杂交商品瘦肉猪生产,比二元杂交表现了更好的杂种优势,胴体瘦肉率进一步提高。
(4) 猪的良种繁育体系。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养猪“三化”步伐加快,各级种猪场及人工授精站基础建设加强,猪的人工授精大面积推广普及并发展为“统一供精”形式,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
全省猪的良种体系包括父本体系和母本体系两部分。母本体系: 在全省各地方猪种类型产区共建有县(市、区)级种猪场50多个,主要承担提纯选育优良原种猪和向二级种猪场(乡级种猪场和养猪专业大户)提供优良种猪更新的任务。县以下的广大二级种猪场,承担地方良种母猪的繁殖扩群和向生产猪群 (广大农户养猪)提供地方良种母猪更新的任务。父本体系:全省各县(市、区)共建有县级家畜改良站64个,集中饲养全省的优秀公猪,实行全县或跨县“统一供精”,向乡级输精站(乡畜牧兽医站)供应优良公猪精液。全省共2000多个乡站承担向广大农户的发情母猪提供输精(配种)服务的任务。1987年,《江苏省统一供精综合技术标准》发布实施后,进一步提高了 “统一供精”专业化、社会化、规范化的水平,构成了较完备的良种繁育体系。

☚ (一) 畜禽品种改良   2.家禽品种改良 ☛
0002996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6: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