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1. 南阳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1. 南阳市 1. 南阳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辖邓州市及桐柏、方城、淅川、镇平、唐河、南召、内乡、新野、社旗、西峡10县(1998年底)。城区面积17平方公里。周初为申伯及邓侯封地,因有申国之名。春秋战国之际,楚灭申而据南阳,设宛邑,始称“宛”,后为南阳之简称。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大将白起救韩破魏,魏献南阳以和,秦置南阳郡,以其位于伏牛山之南、汉水之北(阳),故名,为南阳得名之始。秦伐赵,迁赵之产业家孔氏于南阳,“用铁冶为业”,加速南阳冶炼业发展。西汉设宛县,为南阳郡治所。因其地处南北水陆交通要冲,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西汉实行盐铁专卖政策后,在此设铁官和工官,商通天下,富冠海内,经济空前繁荣。王莽新地皇四年(23),刘玄更始元年,新市、平林兵占宛,为更始帝都城。建武元年(25),光武帝刘秀即位后,以其为南阳汉宗室,又起兵于此,因视南阳为“龙兴”之地,政治地位很高,有“帝乡”、“南都”之称,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为著名商业都会,与洛阳、临淄、邯郸、成都并称全国五大城市,称为“五都”,有户47500人,亦为学者、名士、游人往来之地,《古诗十九首》有“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之句。王逸《荔枝赋》有“宛洛少年,邯郸游士”之语,宛洛之游,似为时尚。直至南朝齐谢脁《和徐都曹诗》,仍有“宛洛佳遨游,春色满皇州”之句。西晋为南阳国治。东晋以后南北分裂,各方割据势力在南阳争夺激烈。前秦改南阳郡。南朝宋、齐均为南阳郡治,北周并入上陌,改名上宛县。隋改名南阳县。唐武德三年(620),置宛州,寻属邓州。圣历元年(698)改南阳县为武台县,神龙元年(705)复南阳名。北宋仍称南阳,南渡后,宋金对峙,沿淮河、南阳西至大散关一线,为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岳飞曾来此,今存于卧龙岗的《出师表》碑刻手迹传为岳飞所书。后南阳被割让给金,金置申州,设冶官和酒官。元时,改申州为南阳府,明清因之。元、明、清三代曾数次修建南阳府城。元时周6里多。明洪武三年(1370)南阳指挥使郭云加高加固,高22尺,厚22尺,并有护城河,宽22尺,深22尺。清时南阳为中部水陆货运转运枢纽,经济繁荣,清末已有10万多人口。1913年废府置县。1948年设南阳市。南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胜古迹有汉画像石刻馆、张衡墓、张仲景墓及医圣祠、武侯祠、汉画馆、百里奚故里、汉代冶铁遗址、战国宛城遗址、玄妙观、府文庙大成殿、明清府署等。历代来游并留有诗作者有唐李白、韩愈、白居易、郑谷、许浑、李商隐、皮日休、司空图,宋司马光、陈与义,金元好问,元王恽、鲜于必仁,明夏原吉、陈正伦,清戴上遴、舒位等。工艺品有玉雕、烙花筷、柞蚕丝等。 ☚ 九、南阳旅游区 张仲景墓及祠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