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1924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1924年 1924年1月田汉在上海创办《南国》半月刊。 3月鲁迅发表短篇小说《祝福》(《东方杂志》21卷4号)。 4月张恨水的长篇小说《春明外史》在《世界晚报》副刊上连载。 6月瞿秋白的报告文学集《赤都心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8月创造社于20日在上海创办《洪水》周刊,由周全平等编辑。 9月高长虹在太原创办《狂飙》月刊,11月出版了2、3期合刊后即停刊。 10月著名翻译家、文学家林纾逝世,终年72岁。 11月由鲁迅等发起的语丝社于17日在北京成立,创办《语丝》周刊。 12月《京报·副刊》于5日在北京创刊,由孙伏园主编。 ☚ 1923年 1924年 ☛ 1924年 1924年诗人夏曾佑逝世,终年61岁。 ☚ 1924年 1925年 ☛ 1924年 1924年1月施文杞发表寓言体小说《台娘悲史》(《台湾民报》第2卷第2号)。 4月杨云萍发表新诗《橘子花开》(《台湾民报》第2卷第7号)。 5月赤阳社于21日成立。赤阳社是台湾新文学运动开展以来最早的一个文艺团体,成员有林进发、徐富、林高生等,并发行日文文艺杂志《文艺》。 8月张梗发表独幕历史剧《屈原》(《台湾民报》第2卷第14号),这是较早的一部新剧。 11月张我军在《台湾民报》上发表《糟糕的台湾文学界》(第2卷第24号),进一步提倡新文学。 12月张我军在《台湾民报》上发表《为台湾的文学界一哭》(第2卷第26号),新旧文学论争开始。 ☚ 1923年 1924年 ☛ 1924年 1924年星社成立,主要成员有张纯甫、林湘沅、黄春潮等。该社以倡导诗学为宗旨,并出版发表旧体诗的刊物《台湾诗报》。 ☚ 1924年 1925年 ☛ 旧梦/西还/夜莺/水上/一片/雉的心/茅屋/胡思永的遗诗/踪迹/白莲集 ☚ 波澜 旧梦 ☛ 枯叶集/景山之东/赤都心史/月夜/游记第二集/剑鞘/踪迹/南洋旅行漫记 ☚ 茑萝集 枯叶集 ☛ 1924年文化苏联德波林在战斗唯物主义者协会的会议上发表演讲,指出各国社会民主党中的修正主义者鼓吹新宗教已经不是孤立、偶然的现象。因此,反对以神学偷换马克思主义是理论思想战线上的重要任务。 政法1月14日,美国人查尔斯·道威斯任赔款问题专家委员会主席,道威斯委员会开始工作。 经济是年开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暂时摆脱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破坏和混乱状态,恢复和发展了生产贸易。钢、粮食和棉花的生产逐渐达到和超过了战前的水平,世界贸易也于1926年达到战前水平。 军事8月24日,伊本·沙特的瓦哈比派进攻塔伊夫,并于9月5日占领。10月13日,伊本·沙特占领麦加。 1924年数学在多伦多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大会主席加拿大分析学家菲尔茨倡议,设立菲尔茨奖金,用以奖励40岁以下的青年数学家在数学方面的杰出发现。该奖1936年首次颁发,每四年一次,有数学上的诺贝尔奖之称。 物理学卡尔.M.G.西厄班[瑞典] 因研究X射线光谱学有贡献,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化学玻尔[丹]、梅因史密司、斯通纳提出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即玻尔—梅因史密司—斯通纳构造原则,使周期律的解释建立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 天文学爱丁顿[英]首先求得恒星的质量愈大则其辐射也愈大的理论关系(称为恒星的质光关系),认为很大质量的星体由于辐射压超过引力收缩,故不能存在。 地学瓦·彭克[德]著《形态分析》一书出版,提出“山前阶地”理论。 生物学威廉·爱因托文[荷]因发现心电图机制,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医学卡尔美特、介林[法]由一种减毒的牛型结核杆菌变种制成活菌苗,给儿童口服后,可以预防结核病。该菌是卡尔美特和介林共同培养而成功的,故称之为“卡介苗”。 工程技术利兹大学F.M.洛[英]主编了《染料索引》第一版。 1924年中华民国13年·甲子文化鲁迅、钱玄同、周作人等在北京组织“语丝社”,创办《语丝》周刊。该社创作独特的文风,被称为“语丝文体”,对以后杂文和散文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政法1月,孙中山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经济日本人长野郎对直隶北部20县土地占有状况进行实际调查。土地占有情况如下:大地主占有6 000~7 000亩至1万亩,普通地主占有千亩内外,小地主占有300~400亩,自作农常为70~100亩,佃农的耕地在20~30亩以下。而北方为旱地作物,普通农家一户生活的最低需要土地为20亩。 军事张作霖先后购置镇海、威海、定海、飞鹏等舰艇,成立东北江海防总指挥部,委任沈鸿烈为总指挥。 1924年中华民国13年·甲子数学周达在《科学》第9卷第1期上发表“造整数之一题”,研究了不定方程 化学吴宪自1924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系主任以来,向国外罗致有博士学位的中外生化人才,加强研究,成绩显著,吸引了不少国内青年去协和生化系工作和进修。 地学李四光首先引用力学方法研究中国地质构造,提出解释中国地质各种构造类型的新见解,创立地质力学学科,认为:地壳上任何一种构造形迹,都反映地应力的作用,这种应力作用是研究地质力学分析构造形迹的特性和它们彼此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为研究地壳运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生物学孙云铸发表 《中国北部寒武纪动物化石》一书,是中国第一部古生物学专著。 农学东南大学农科育成小麦新品种“南京赤壳”、“武进无芒”。 医学恽铁樵发表《妇科大略》一书。 工程技术天津塘沽永利碱厂正式投产,用氨碱法生产出第一批纯碱,比日本生产出纯碱的时间早3年,这是近代中国制碱工业的发端。 1924(民国十三年)1月上海益中公司(成立于1921年) 于是月制成中国第一台感应马达(5匹马力)。以后一年多的时间内,共造马达十几台。但因在价格上敌不过进口货,销路成问题,被迫放弃制造。(127,423-424页) 2月6日中日签订 《以庚子赔款办理对华文化事业的协议》(103,402页)。1925年5月4日日本驻华公使照会中国外交部,根据1924年2月6日协议组成之中日文化事业总委员会须 “在不抵触(1923年3月日本国会通过的) 《对华文化事业特别会计法案》及关于该法之法规范围内筹划、决定并管理上开资金举办之在华一切文化事业”(103,527页)。这是露骨地要求中国明确应允日本法权施行于中国,且在它于中国举办的文化事业上抵制中国法权的行使。日本的这一行径激起中国各阶层的愤慨,呼吁政府予以抵制。北洋政府试图对日妥协。慑于汹涌激昂的民情,日本未敢恣意横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谈判中,日本始终无意改变原定方针。直到1937年 “八一三”事变后,日本仍在收取庚子赔款。从9月份起,日本部分庚子赔款才不拨付正金银行。(213,202 -203页; 《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5期,65-68页) 2月由周学熙直接领导的滦州矿务公司,启新洋灰公司,华新津、青、唐、卫四纱厂及周学熙之子周叔迦管理的普育公司(机器制造厂) 联合组成实业总汇处,类似于联合企业的总管理处。(149,179-180页) 3月1916年,美人(一说英人) 麦克利(J.H.McGregor) 在上海设立广大铁工厂(McGregor Iron Works),开始制造搪瓷口杯、盖杯及食篮等。1919年,在此基础上组织铸丰搪瓷股份有限公司。1924年1月停工,清理招盘。董世亨等垫款接办后,于是月试行开工。此后有所扩充。1929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定为30万元。(115,567-568页。394,72-73页所述与此出入甚大) 4月27日新疆和苏联达成通商协议,除伊犁外,迪化、喀什、塔城和阿山(阿勒泰) 一并对苏开放。(许建英: 《杨增新时期英国和中国新疆间的贸易(1912—1928)》,114页) 4月上海14家钱庄与中国银行订立领用钞券合同。领券者须准备现金6成、整理(指1921年3月整理内债) 案内中央政府公债票3成或上海房产道契交中行为保证金。钱庄并应自备现金1成。杨端六先生说: “上海钱庄向例与银行对抗,分掌上海金融之霸权……其主因大约由于钱庄汇划之组织较银行为完密,故规元运用之权,率归于钱庄。从前中国银行钞票仅有兴业等银行领用之。今钱庄亦步其后尘,可为新旧两种机关合作之先兆,此足为金融界庆者也。”(126,144、145页; 杨端六: 《对于钱庄领用中行券之感想》、《银钱业领用上海中行券之原委》,均载 《银行周报》8卷18号; 356,776页) 5月31日中苏签订《解决悬案大纲协定》。恢复因十月革命中断了的中俄使领关系(1920年9月23日,北京政府取消了俄国使领待遇。见 《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2期,172页)。废止中国政府与帝俄所订立的一切公约、条约、协定、议定书及合同等; 帝俄与第三者所订立之一切条约、协定有损中国利益及主权者,概为无效; 苏联承认外蒙古为完全中国之一部分; 中东铁路纯系商业性质,所有关系中国国家及地方主权之各项事务,如司法、民政、军务、警务、市政、税务、地亩,概由中国政府办理; 苏联政府放弃帝俄在中国之一切租界; 苏联政府放弃庚子赔款之俄国部分,“于该项赔款所担保之各种优先债务清偿后,完全充作教育款项之用”; 苏联政府取消治外法权及领事裁判权。(103,423-424、428页) 5月满铁及富士瓦斯在辽阳设立的满洲纺织株式会社完工开车。资本500万日元,纱锭31 360枚,布机504台。(301,364页; 《方显廷文集》,附“修正中国纱厂一览表”) 6月14日美国国务卿许士(C.F.Hughes) 照会中国驻美公使,宣布美国部分庚款,除了已 “退还”的部分,所有余额,全部 “退还”中国充作 “进一步发展中国教育及其他文化事业”的资金。(103,456-457页; 《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5期,57页; 213,163、180页) 7月1日中国政府曾于1920年9月28日接收1896年建立的汉口俄租界。由于白俄势力作梗以及北洋政府的妥协,接管的权力极其有限。在中苏签订《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后,至此才正式收回。(316,451、428、401-402页) 7月15日1924年6月19日,奉天省省长公署公布了将东三省银行和奉天兴业银行合并于东三省官银号的命令。是日,合并后的东三省官银号开业,资本2 000万元。东三省官银号发行的纸币俗称奉票。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前的1924年3月,奉票发行5 150万元,到战争爆发后的11月末,增至1.95亿元。奉票价格惨落。(363,214-215页;108,801页) 7月在纱价下落的情况下,为了棉纱不至积压,“用本厂纱,织本厂布”,永安纱厂筹建的布厂正式开工生产,有布机510台。旋即增开夜班。(368,43页) 8月6日中国政府曾于1920年9月25日接收1901年建立的天津俄租界。由于白俄势力作梗及北洋政府的妥协,接管的权力极其有限。至此才正式收回,改为天津市特别第三区。(316,451、429页;408,133页) 8月13日永利碱厂开工生产失败,被迫停工。(张同义: 《范旭东传》,39页) 8月16日广东国民政府的中央银行开幕。“虽在财政困乏当中,仍极力筹借外资1 000万元(其中包括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借予现款200万元。见212,371页) 为资本,以创设该行,并授以发行纸币、代理国库、代募公债等特权”。以宋子文为行长。“广东民众鉴于过去省银行纸币停兑之后,迄未整理,对于中央银行新发纸币,不肯信任,或竟拒收,或则予以折扣使用。虽经商会一再劝告钱庄商店一律行使,终于无法推行于省城之外,发行额亦无从增加。”1927年12月停业月余。1928年2月复业。“自民国十七年一月起,政府规定当地税收,一律改征现金八成,中央银行钞票二成。因之币值跌至二折,该行等于停业。”1929年3月1日,为了与上海的中央银行划分开来,改组为广东中央银行,由政府指定资本1 300万元。1932年1月1日改组为广东省银行,资本仍为1 300万元。(黄毓芳: 《广东省银行概况》,载 《广东文史资料》 7辑; 212,107页; 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编辑及出版: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全国银行年鉴》,C,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1937,62-63页) 8月28日苏浙形势紧张,沪宁铁路交通被切断。(徐雪筠等译编: 《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299页) 8月鲁大公司与胶济铁路局签订有关运费的暂时协定(1926年成为正式协定),规定: 路局在每年下半年运输鲁大煤时,运费减收1成,运输量达到20万吨以上时,又予以1成之回扣(即减收2成),35万吨时,1.5成之回扣(即减收2.5成)。(353,159页) 9月1—15日北洋政府农商部召集全国实业会议,到会各省区代表80人,各部处代表21人。正值江浙战争,此举 “聊以点缀和平”。会议通过议案170起。(《申报》,1924年9月2日、17日) 9月2日东北军阀张作霖筹建奉天至海龙铁路时,要求日本放弃 “满蒙四路”借款权中的开(原) 海(龙) 路,以避免与奉海路竞争。1924年9月2日张作霖与日本驻奉天总领事互换信函,“若奉天省方面自行建筑由奉天省城至海龙城之铁路,日本方面承认不建筑自开原至海龙之铁路”(122,529页)。 9月3日张作霖以东三省总司令暨奉天省省长的名义与满铁签订 《承办建造洮昂铁路合同》及附件,满铁声明放弃开海路,而以洮(南) 昂(昂溪) 铁路借款权让给日本、中国绝对不修筑开海路为条件。合同签押后一年内开工。洮昂铁路(洮南至昂昂溪附近之三间房,长220.1公里) 由满铁垫款包造,建造价额为日金1 292万元。铁路完工六个月以内,若东北当局无力还清垫款之全部或一部,垫款就成了借款,周年利息9厘,以现在及将来铁路所有一切动产、不动产及铁路一切进款为头次抵押。1925年5月洮昂铁路开工,次年7月修至北距东省铁路昂昂溪站9公里的三间房。因中东铁路当局反对,未能接轨。(103,460-465页;318,42页) 9月6日日本在大连成立关东州棉花栽培协会,以奖励日侨植棉。(111,157页) 9月15日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10月23日,直系将领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占领北京各要地,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改组了内阁。曹吴的统治就此迅速瓦解,奉系军阀再一次进入关内。(常城主编: 《张作霖》,104-107页) 9月20日张作霖的代表以中国东三省自治政府的名义与苏联政府代表签订以中东铁路为主要内容的协定。中东路的司法、民政、军务、警务、市政、税务、地亩(除铁路本身所需地皮外) 等,概由中国政府办理处置; 把1896年9月8日章程中规定的80年后中国政府有权无偿收回中东铁路的期限改为60年。双方同意,“东省铁路之前途只应由中国及苏联两国取决,不准第三者干涉”。(103,466-470页) 9月江浙战争爆发后,招商局在长江航线上的货运被迫中断。不久,江轮被强行扣留,用来运输兵员和器械,该航线完全断航。(321,363页) 10月汉阳铁厂3号高炉停止冶炼。至此,汉阳铁厂的冶炼炉座全部停闭。(367,223页; 136,1032页) 10—12月大生各系统在创办时,就是依靠短期抵押借款来维持营运,甚至将借款充作固定资本,以致一开车就背起沉重的债息。1922年,整个关庄布号(贩运通海大布至东北的布商。大生纱厂生产出的棉纱主要靠供应通海大布做原料为销路。自1921年起,由于日本棉布的侵入,通海大布的销售数,逐年递减30%。详见林举百著: 《近代南通土布史》,145-147页) 纷纷收缩营业,大大影响了大生棉纱的销路。这一年,大生结亏39万余两,借入款达710万两,其中抵押借款397万两。1923年,借款增至784万两。至此,乃由大生一厂的债权人南通张德记等九家钱庄组织 “维持会”来经营。维持会采取竭泽而渔的手段,不顾机械的保全、保养,把厂存的新旧物料、零配件扫用一空,3个月中赚了27万多元利润。他们收回了债本,但对其他借款却不肯负还本付息的责任。到1925年,大生的借款增加到907万两。(350,219-225、226页) 11月22日河南省令饬各县一体从严禁止外省铜元入境。(108,766页) 11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招商局天津、营口各埠的班轮全部停驶,招商局营业 “一落千丈”。(321,363页) 12月6日国民军第三军(军长孙岳) 占领井陉煤矿,不到两个月就从此矿掠走出售煤炭的收入约29万元。(352,68-69页) 12月大冶铁厂2号高炉停炼。(367,224页) 1924年纱市不振。1月,永安公司存纱3 733包,6月份,增至7 000余包。短短5个月内存货积压增加一倍以上。6月15日至8月15日,不得不与同业暂停夜工两个月(368,37-38页)。7月9日,申新、永安、恒丰等10家纱厂 “以纱价暴落,客销愈滞”,为了维持纱价,开会决定本月份向各纱布交易所购进棉纱2万包,以173两为限(但1924年7月15日上海交易所每件申新人钟牌纱的价格仍只有159.8两,10月15日更降至151.9两,比1月15日的180.2两降低了15.7%),其盈亏由10厂按股分摊。(131,152、148页) 一般情况下,花纱比例达到4.4担以上,一般纱厂在采算上就可足敷成本,实现若干工业利润。(368,107页)。1921年7月,花纱交换比例曾达到5.49,1924年降至3.81,7月为4.15(131,148页)。所以,1924年是中国棉纺业战后萧条的顶点。(301,187页) 1924年 1924年1月4日孙中山在广州大元帅府召开重要会议,决定最短时日在粤成立中华建国政府,出师北伐,统 一财政。 5日大元帅府财政委员会成立,廖仲恺、叶恭绰、孙科、吴铁城等为委员。 8日孙中山核准实施 《财政委员会章程》。 同日孙中山任命曲同丰为北洋招讨使,柏文蔚为北伐讨贼军第二军军长。 12日国民党中央临时执委会召开会议,讨论筹划一全大会事宜。 20日中国国民党第 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22日国民党一大通过“纪律问题”及“海关问题” 两案。 23日国民党一大通过大会宣言。 24日蒋介石任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王柏龄、邓演达、沈应时、俞飞鹏、林振雄、张家瑞、宋荣昌七人为筹备委员。 25日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中演讲 “革命党精神在党员全体,不在领袖个人”。 27日孙中山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开始系统讲述三民主义。每周一次,时有间续,因准备北伐于8月24日停讲。 28日国民党一大通过 “中国国民党总章”。 29日孙中山任命廖仲恺为大本营秘书长,调杨庶堪为广东省长。 30日国民党一大通过“中国国民党政纲”选出24名中央执行委员、17名候补执行委员、5名监察委员、5名候补监察委员。旋大会闭幕。 31日国民党一届一中全会召开,选孙中山为主席,选出3名常务委员,确定各部部长。 2月3日蒋介石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 6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增设海外部,林森任部长。 11日孙中山因财政不能统一,决定停止北伐。 13日国民党中执会决议通过 《国民政府组织问题案》。 16日蒋尊簋任中央军需总监。 18日孙中山派白云梯前往蒙古商办党务。 21日蒋介石曾两次向孙中山请辞黄埔军校筹委会委员长职,是日离粤去沪。23日,孙中山批示不准蒋介石辞职,委派廖仲恺代理委员长,负责筹建军校,办理招生事宜。26日,国民党中执委会复函蒋介石,促其回粤。 24日国民党在广州举行追悼列宁大会,廖仲恺主持。祭坛正中高悬孙中山手书“国友人师”祭幛。孙中山主祭并致悼词,鲍罗廷致谢词。 23日廖仲恺代理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 28日孙中山任命张继、谢持、居正、丁惟汾、茅祖权、王法勤、张知本为大本营参议。 3月1日国民党中执委会推定叶楚伧为上海 《民国日报》编辑委员会委员长,胡汉民、汪兆铭、瞿秋白、邵力子为委员。 2日孙中山发表 《通告党员解释本党改组容共意见书》,阐述联俄联共的重要意义。 5日孙中山颁 《统一广东财政令》。 8日何香凝在广州主持召开第一次庆祝三八妇女节大会。大会提出 “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争取妇女解放” 口号。 上旬孙中山先后派伍朝枢、徐清和赴奉,向张作霖说明北伐迟缓原因及国民党改组的意义,并请张资助。 16日孙中山通告国民党任职党员,要求务须奉行主义策略,与民同甘苦。 17日孙中山令免禁烟督办杨西岩职,听候查办,派邓泽如继任。26日改派鲁涤平继任。 21日孙中山任命吴铁城为广东省警卫军司令。 下旬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在林祖涵领导下,制定农民运动计划。规定分别组织自耕农协会、佃农协会、雇农协会、农民自卫团等团体,并在此基础上设立农民联合会,积极开展农民运动。 4月1日中央通讯社在广州成立。 同日吕志伊任大理院长兼管司法行政事务。 7日孙中山令滇、粤、桂军分三路攻打陈炯明盘踞的惠州。 11日孙中山在大本营设法制委员会,派戴传贤为委员长。 12日孙中山公布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要旨为: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其次为民权,其三为民族。建设之程序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宪政告成,国民则依宪法民选政府,建国大功告成。 14日国民党中执会决议: 准谭平山辞去党务委员,专任组织部工作;林祖涵辞去农民部长职务;由彭素民接任党务委员和农民部长。 21日在孙中山一再去电催促下,许崇智偕蒋介石由沪抵广州。孙中山令许崇智统率粤籍各军。26日,蒋介石回到黄埔军校。 5月1日广东各界举行国际劳动节纪念大会。广州市工人代表会同时开幕,国民党工人部长廖仲恺主持。孙中山在会上演讲 《中国工人所受不平等条约之害》。 3日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兼粤军参谋长。 5日国民党中执会通过农民部所提 《组织农民运动委员会会案》。 同日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新生入校。 9日廖仲恺任黄埔军校党代表。 30日孙中山应《上海晚报》之请,作留声机录音讲演。题目为 《同胞都要奉行三民主义》。 6月1日国民党广州市党部执行委员孙科、黄季陆向中央党部提案,内称: 请制止共产党活动。 9日孙中山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校长。 10日孙中山因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等横行无忌,乃下令广州各军移防郊外,以安定地方,避免摩擦。 12日孙中山任命廖仲恺为广东省长。廖仲恺辞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职务,由邵元冲补任。 13日孙中山任命李济深为陆军军官学校教练部主任,王柏龄为教授部主任,戴传贤为政治部主任,何应饮为总教官。 16日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增设实业、联络两部,以胡汉民为联络,汪兆铭为实业部长。 18日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邓泽如、张继、谢持具呈孙中山弹劾共产党,并致函中央执行委员会,声称国民党内 “绝对不宜党中有党”。 20日孙中山命谭延闿赴前线督师,以胡汉民兼任大本营参谋长。 24日孙中山批准国民党农民部拟定的 《农民协会章程》。 26日广州大本营会议决定,陈炯明倘愿议和,则须全部开赴北伐。后来陈表示,必欲回广州握军政大权。和议未成。 29日国民党中央执委会为培养党务干部而决议设立的中国国民党讲习所正式开学,有学生360余人,孙中山亲临致训。 30日戴传贤调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党务委员及上海执行部宣传部长,原任中央常务委员职由谭平山兼任,中央宣传部长职由刘芦隐暂代。 同日国民党中央执会决议,定青天白日旗为党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 7月3日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名义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期开学,中共党员彭湃为主任。 7日国民党就邓泽如等 “弹劾共产党案” 发表党务宣言。声明:本党既负有中国革命之使命,即有集中全国革命分子之必要。故对于规范党员,不问其平日属何派别,惟以其言论行动能否一依本党之主义政纲及党章为断。表示要继续与共产党合作。 11日由孙中山建议的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正式成立,并举行第一次会议。 15日蒋介石任军事训练筹备委员会委员长。 16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举行第二次会议,准谭平山辞职,由瞿秋白递补。 19日孙中山任陈肇英为虎门要塞司令。 24日国民党中执会准委员张静江辞职。 8月2日孙中山命设立中央银行,以宋子文为行长。 7日国民党发表忠告日本国民宣言。 同日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曾醒辞职照准,由廖冰筠递补。 9日孙中山命蒋介石查办以陈廉伯为首的广州商团私运军火事件。 11日国民党中执会推李章达为农民部长 (原任部长彭素民于同月3日病逝) 。 14日国民党中执会以汪兆铭为中央宣传部长,甘乃光代理实业部长,何香凝代理妇女部长。 19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讨论 “国民党内之共产派问题”。 20日国民党中政会通过关于 《国民党内之共产派问题》及《国民党与世界革命运动》两草案,提交中央全会讨论。 同日广东省政府以陈廉伯阴谋内乱,查有确据,下令通缉。后又通缉另一商团头子陈恭受。 21日国民党中央全会讨论邓泽如、谢持所提《检举共党不法案》,全会决定按照政治委员会所拟《国民党内之共产派问题》及《国民党与世界革命运动》两草案解决。 23日孙中山出席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期结业典礼,并发表演说,强调“如果农民不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 24日孙中山发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 29日国民党对广州罢市事件发表宣言,指出这是“陈廉伯、陈恭受及其党羽,欲乘隙破坏政府”之所为。 同日廖仲恺因严办商团的主张受到阻挠,向孙中山面辞广东省长职。 9月1日孙中山为抗议英帝国主义支持商团叛乱,发表《对外宣言》,谴责英领事之所为,声明努力推翻帝国主义之干涉中国。 4日孙中山在广州大本营召开筹备北伐会议。决定乘江浙战争时机督师北伐,分路入江西、湖南,迁大本营于韶关。命胡汉民留守广州,代行大元帅职权兼广东省长,廖仲恺为军需总监兼财政部长,谭延闿为北伐军总司令。翌日,孙中山发布《讨伐曹吴告军民文》及 《大元帅出师对粤宣言》。 9日孙中山函复蒋介石,认为 “广州不能一刻再居,宜速舍去一切,以北伐谋生路”。 11日孙中山倡议的革命委员会成立,由其任会长。 12日孙中山随大本营到韶关,指挥北伐。 13日孙中山发布东江撤兵命令,并要求陈炯明悔悟自新。 15日廖仲恺为使广东财政统一,致电各军,责令核实兵额,交还财政。 18日国民党发表 《北伐宣言》,宣布 “北伐之目的,不仅推倒曹吴,尤在推翻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 同日孙中山咨唐继尧,通知其被推为副元帅,促其宣布就职。但唐一再拖延。 22日孙中山下令北伐各军一律改称建国军。 23日孙中山任命古应芬为财政部长兼广东财政厅长。 24日孙中山发表 《制定建国大纲宣言》。 10月4日孙中山在韶关大本营接见段祺瑞代表许世英,商讨共同对付直系曹、吴。 11日孙中山为处理商团问题于10日在广州组织革命委员会,自任会长。同日,派许崇智、廖仲恺、蒋介石、汪兆铭、陈友仁、谭平山为全权委员,并令革命委员会用种种办法打消商团罢市,同时立即设法收回关余。13日,又任命鲍罗廷为顾问,规定鲍 “遇本会长缺席时得有表决权”。 12日孙中山手谕蒋介石,令其与许崇智磋商,坚决镇压商团叛乱。 13日孙中山任命建国军 (原为讨贼靖国军) 各总指挥,并任命唐继尧兼滇、川、黔建国军联军总司令。 14日孙中山命胡汉民代理革命委员会会长,廖仲恺为秘书,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令胡汉民及驻广州各军,迅速收缴商团枪支,解散商团机关。 15日各军在工团军、农民自卫军配合下,经过一夜激战,平定了商团叛乱。 19日孙中山任命张继、王用宾、刘守中、焦易堂等为军事委员,联络北方军事。 20日国民党中执会决议: 以黄居素代理农民部长;实业部改为商民部,以伍朝枢为部长;邵元冲代理海外部长; 廖仲恺复任党务委员。 22日孙中山致函广州领事团,抗议上海租界当局拘捕徐树铮事件,并准备接管粤海关。 23日冯玉祥、胡景翼、孙岳联合发动北京政变,迫曹锟下野。25日,冯、胡、孙等召开军事政治会议,决定组织国民军,并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请段祺瑞出山。11月5日,冯将清废帝溥仪驱逐出宫。 27日孙中山分别电复冯玉祥、段祺瑞,允即北上,共商国是。 30日孙中山由韶关返广州。翌日,在大元帅府举行重要会议,集议应付北方时局之具体办法。 11月1日国民党中政会议决与北方合作条件。 同日冯玉祥等电催孙中山早日北上。6日,再电促孙北上。 3日孙中山至黄埔军校训话,对全体官生阐明“自由平等” 之真谛,并述北上之目的。 4日孙中山决议北上。同日,令胡汉民留守广东,代行大元帅职权;谭延闿驻韶关处理大本营事务,主持北伐军事。任命吴铁城为广东警务处长。 5日孙中山任命刘震寰为广西省长。24日任命李宗仁为广西省绥靖处督办,黄绍竑为会办。 6日国民党中执会准潭平山辞常务委员及组织部长职。以杨匏安代理组织部长。 同日在北京的张继、丁惟汾以张作霖、冯玉祥拥护段祺瑞,段又妄自尊大,欲揽全国军权为由,电请孙中山暂缓北上。 9日北伐军谭延闿部克赣州。 10日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主张速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重申反帝反军阀的政治主张。 11日孙中山令新军改为党军,任命廖仲恺为所有党军党代表兼任农民部长,许崇智为军事部长,蒋介石为军事部秘书。 13日孙中山偕宋庆龄乘 “永丰” 舰离粤北上。 17日孙中山抵上海。19日在上海招待记者,宣布时局主张。说明此次北上目的。 21日孙中山离上海,取道日本赴天津。 28日孙中山在日本神户演讲 “大亚细亚主义”并在途经日本路上,反复强调要废除不平等条约。 本月孙中山命令公布 《工会条例》。条例规定允许脑力劳动者组织工会。 12月4日孙中山自日本抵天津,受到2万余群众热烈欢迎。下午,赴曹园访晤张作霖。当日晚,肝病发作,暂留天津。 15日国民党中执委员胡汉民等通电,否认孙中山主张共产。 18日孙中山为临时执政府承认与尊重不平等条约,在天津怒斥段祺瑞代表叶恭绰、许世英。同日,孙肝病加剧。 19日国民党中央执委汪兆铭、邵元冲及广州市党部执委孙科代表国民党发表声明,否定废约运动即引起赤祸 “过激” 说法。 同日孙中山为宣传国民会议,特派于方舟、白云梯等32人为宣传委员,分赴北方直隶、蒙古等13个省区从事宣传。 23日段祺瑞声明尊重前政府与各国所订一切条约。24日,又公布《善后会议条例》,以抵制孙中山召开 “国民会议” 的主张。 27日国民党通电反对北京召开善后会议。 31日孙中山自天津扶病到北京,受到北京各界群众十万人热烈欢迎,在北京车站发表书面谈话,入北京饭店后又发表 《入京宣言》,重申救国主张。 ☚ 1923年 1925年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