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御製條問曰:‘自誠明’之自字,章句以‘由’為解。由者,由此至彼之謂也。賢者之由教以入者,固可謂‘自’,而至若聖人之德無不實,明無不照,則誠與明合而為一矣,又安有由此至彼之可言耶?或引横渠‘由太虚有天之名’之語,以為‘自誠明’者,猶言‘由誠(名)〔明〕[1]有性之名’,非謂自誠而明也。此説果如何?
臣對曰:識得兩個明字之所以不同,則‘自誠明’之自字以‘由’為解而義自分曉。夫上明字是自然之明,而與下明字明之之義有異,則是所謂德無不實,明無不照,而纔説誠便能明也。然既言聖人之德所性而有,則固當以誠為主而言。蓋由其内全所得之實理以照事物,而自然無蔽,則固不可曰誠而後至於明,而其曰由誠而明,亦無不可也。章句之釋以由字,意蓋如此。諸儒徒知誠明之不可分節次言,而未得由字之義,乃以横渠‘由太虚有天之名’底由字一般句語看,則已與章句之旨牴牾。此説之斷不可從,已有先儒定論,更無足多辨。
御製條問曰:誠之一字,自十六章微發其端,至於上章始以天道人道反覆推明。而其所以言誠,則不過曰‘壹’而已。壹者,無對之辭也,而此章之曰誠曰明,以明對誠者,何也?且所謂明者,果何指也?章句釋‘誠明’之明曰‘明無不照’,則此明字即‘明德’之明字;釋‘明誠’之明曰‘先明乎善’,則此明字乃‘明善’之明字。然則上下明字,果一字而二義耶?
臣對曰:此章承上章天道人道之意,而反覆推明誠者、誠之者之事,則曰誠曰明,雖若有對,而不過曰一個誠而已。蓋以誠而論明,則明誠為一;以明而論誠,則明是至於誠之工夫。而其下語之意重在一誠字,則章句所謂‘誠則無不明’、‘明則可以至於誠’者,亦可見誠為之主,而不可以待對看明矣。至若明字之釋,有以明德言者,有以明善言者,故許東陽四明字不同之論,已有定案。而明而至於誠,則所謂‘及其成功一也’。到此地頭,更安有同異之可言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