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一 節】
索隱,知之過,而不得為知也;行怪,行之過,而不得為仁也,是皆勇之過。而欺世盜名之弊,反有甚於勇之不及也。
【二 節】
遵道而行,則可謂‘知以知之,仁以行之’矣。半塗而廢,則勇之不及,而其知、其仁亦皆為不及矣,何也?是蓋知之不明而守之不固也。若能知之明,則何患乎守之不固?守之固,則何患乎勇之不及也?
【三 節】
此章總論知仁勇之事,而以中庸之成德結之。第一節言其過也,第二節言其不及也,此節言其無過不及也。蓋‘依乎中庸’一句,已包三達德,而其‘至誠無息’,不勉而勇,又可見於不知不悔。章句所謂‘不賴勇’,只是不勉之意,非謂無是勇也。無是勇,則其於中庸知有未盡,行有未至,將如上文所謂‘半塗而廢’,何以依而不悔耶?
‘國無道,至死不變’,‘遯世不見知而不悔’,皆是君子之勇。而‘至死不變’有能擇、能守之意也,故章句以‘自勝其人慾’為言;‘不知不悔’,有不思不勉之意也,故章句以‘不賴勇而裕如’為言。‘自勝’與‘不賴’有化與未化之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