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4_004中庸分節辨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4_004中庸分節辨義

【中庸分節辨義】

朱子分為四大節。
自首章至‘索隱’章為第一節。已上皆論中庸,以釋首章之義。
自‘費隱’章至‘哀公問政’章為第二節。已上皆言費隱、小大。
自‘誠明’章至三十二章為第三節。已上皆言天道、人道。
卒章自為第四節。復自下學立心之初,推之以至於極。
饒氏分為六節。
首章自為第一節。
自第二章至十一章為第二節。
自‘費隱’章至十九章為第三節。言費隱、小大。至此章‘武王周公’而住。
自‘哀公問政’至‘至誠無息’章為四節。言天道、人道。自‘哀公’章而始,至此‘至誠無息’章而住。
自‘大哉聖人之道’章至三十二章為第五節。自‘大哉聖人’章分言大德、小德,至三十二章而住。番陽李氏以為自‘大哉聖人’章至三十二章,以至德、至道分言之。
卒章為第六節。
愚則妄謂:總論大旨為三節,細分為五節。
首章言命、性、道、教,其下十章皆言中庸,以智仁勇為學之事,推之極於遯世不悔之聖,以孔子之事終之,為第一節。
‘費隱’章承上章‘君子依乎中庸’以言君子之道,其下由庸言庸行推之,自身而家而國而天下,至於九經之目,以孔子之政終之,為第二節。
右二節由命、性、道、教而推之,以道言學者之功為多焉。然首章言中和,由體而達用;十二章言費隱,由用而明體。前節則主言君子擇守之學,後節則主言君子施措之事。兩節之首皆提起‘君子’言之,是二節皆言君子之道,故其大旨一也。
二十一章言誠明、性教,而其下分言天道、人道,至二十六章而極於‘純亦不已’之天。
二十七章承上章‘文王之德’而言‘大哉聖人之道’,至三十二章而極於‘浩浩其天’之德。
右二節由誠明、性教而推之以德,言聖人之事為多焉。然自二十二章至二十六章,言天道章必言至誠,言人道章必言誠字,故饒氏李氏皆以為言天道、人道至二十六章而住。自‘大哉聖人之道’章以下,饒氏以為言小德、大德。李氏以為大德、小德始現於‘仲尼’章,不應先言於此,當以此章至德、至道分言之。愚則妄謂十二章言費隱兼小大,其下三章言費之小,‘鬼神’章兼費隱包小大,又其下三章言費之大。以此例之,則‘大哉聖人之道’章言至德、至道而包大小於其前,故‘愚好自用’章及‘三重’章言道之小,而德在其中;‘仲尼’章兼包道德大小而言,其下‘至聖’、‘至誠’二章言德之大,而包道在其中也。又此兩節皆言聖人之德,故前節之首言‘誠’,後節之首言‘聖人’,其大旨一也。
卒章自為第五節。
學者問曰:‘中庸一書,朱子分為四節,饒氏分為六節。今子以為總論大旨則為三節,而細分為五,其詳可得聞乎?’曰:‘愚非敢僭為他説,以求異於先哲也,但合二説,從其尤長者爾。故自首章至十一章為第一節,自“費隱”章至“哀公問政”章為第二節,而“誠明”章為第三節之首者,當從朱子;其論天道、人道至二十六章而住,“大哉聖人之道”章别為一節之首者,當從饒氏,既已僭著其説於前矣。竊意:前二節以道言,而皆極於孔子之聖、君子之實學也,故皆以其踐履而推行者言之,故學者之功為多焉;後二節以德言,而必極於聖人之天、盛德之極致也,故皆以其充積而著現者言之,聖人之事為多焉。言道則必極於聖,言德則必極於天。故第一節言中庸而以智仁勇推之,極於遯世不悔之聖,孔子之事也;第二節言費隱而以庸言庸行推之,至於九經之目,孔子之政也。言道而至於孔子,則君子之學無以復加矣。第三節言誠明而以天道人道推之,極於“純亦不已”之天,聖人與天同德也;第四節言至德至道,而以小大推之,極於“浩浩其天”之德,聖人與天無間也。言德而至於天,聖人之德無以復加矣。由是而觀,則自首章至三十二章,總論大旨,則不過言道言德;而細論立言之序,則當分為四節者,甚曉然矣。饒氏以為言誠而分天道、人道,自“哀公問政”章始,自當為論誠諸章之首,似亦得矣。然章句所謂“引孔子之言,以繼大舜周公之緒,明其所傳之一致”者,誠為確論。中庸以天與孔子作模範,故終始言天,亦終始言仲尼。今言周公而不以孔子繼之,則非子思子終始標仲尼之意矣。以此書後章“祖述、憲章”之言,及之終歷敍而必繼以孔子者觀之可見矣。況此書每節更端之言,皆是子思子之自言,其下乃引孔子之言,不應中間一節獨用孔子之語以更端也。饒氏以為語意更端者,何哉?且言誠而分天道、人道,雖自此章而始,然“誠明”章乃承此章夫子之意而立言以更端,故又兼以天道、人道而言,其下諸章始分而言之。若以“哀公問政”為更端之首,則次章當言天道,又其次章當言人道,不必再兼舉而疊言之,然後分而言之也。大抵此書每節雖是更端,然亦必承前章而立言。故第一節終以“君子”,而第二節承之,首言“君子之道”;第三節終以“文王”,而第四節承之,首言“聖人之道”。則第二節之終言誠而分天道、人道,第三節承之,首言誠明而兼天道、人道者,又何疑哉?必若區分不相交涉,則言誠始見於“鬼神”章,智仁勇始見於第一節,而詳於“哀公問政”,又將何以分屬歟?但謂言天道、人道至二十六章而住,自“大哉聖人之道”章别為一節,誠為朱子忠臣矣。至以大德、小德分言者,李氏非之,而以至德、至道言之。然饒氏以小大言者得之,而以為小德、大德則未安;李氏以至德、至道言者得之,而遺其小大則未備。故又必合二説而言之,然後其意始備矣。後生末學,妄議先賢,狂僭之罪,無所逃避。然饒氏嘗為朱子忠臣,故愚亦顧為饒氏之忠臣,幸諸同志恕其罪而教其不逮可也。’
曰:‘子以首章命、性、道、教為前二節之首,二十一章誠明、性教為後二節之首,所言比類,可謂似矣。然首章一篇之體要,其意當不止於第一節而已也。故饒氏别為第一大節,以現其無所不包之意。今子不之從,而但為第一節之首者,何也?’曰:‘首章之意雖無所不包,然其下十章皆論中庸,以釋首章之意,至“費隱”章又别更端,則不得不以首章冠於其下十章也。若分首章以為一節,以第二章又為一節之首,則非每節子思子自言更端之例也,又不可以釋首章之意者自别為首也。且首章雖為此節之首,其意亦無所不包,猶大學“明明德”雖並列為三綱,而無所不統也。’
曰:‘第一節言中庸,以德行言,第二節以庸德推之,則前二節似以德言;第三節言“至誠之道”,第四節言“大哉聖人之道”,則後二節似以道言。且以“苟不至德,至道不凝”之言觀之,則修德而後凝道也。今子乃謂前二節言道,後二節言德,何也?’曰:‘德者得於本然之體,而道則當行之用;德者得於踐履之實,而道則所履之事也。前二節言道而必以德先之者,所以明由其有是德而後有是道也;後二節言德而必以道言之者,明由其有是道而知有是德也。若以學者言之,則入道而後積德,造道而後成德也;以成德言,則有是至德,故能凝是至道也。前二節多主學者言,故以道言;後二節多主聖人言,故以德言。此書大旨始由體而達用,終由用而歸體,故前則言德而明其道,後則言道而明其德,卒章又總一篇大旨而歷言之。故始言入德,中言為學之道,終之以不顯之德,其立言之序亦可見矣。然章句以為“至誠之道,非至聖不能知;至聖之德,非至誠不能為”,實非有二物也,可謂盡矣!’

☚ 14_003中庸首章分釋之圖   14_005中庸九經衍義 ☛
0000334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