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篇】
孟子辨孟季子之言,而曰‘庸敬在兄,斯須之敬在鄉人’。‘庸敬’與‘斯須之敬’,可以詳言歟?
〔曰〕:在伯兄,則推吾仁也;在鄉人,則推吾禮也。庸敬,仁之敬也;斯須之敬,禮之敬也。
先言‘陷溺其心’,以明性之無不同,而後言足口耳目之舉相似者,何也?
〔曰〕:承上章‘性善’、‘才’不同之説而言,天下之足口耳目舉相似,心何獨不同耶?但‘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而衆人則陷溺其心而然也。此‘降才’之‘才’,與上‘非才’之‘才’不同。
‘夜氣’之説,可詳言耶?
〔曰〕:人性本善,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放其良心,然至夜息則不為物擾,而平旦未與物接時,其氣清明;至晝則物欲又交蔽,染惡漸勝,而良心牿亡,則夜氣不足以存矣,豈不若牛山之木哉?聖人養其夜氣,晝亦存之,故無時不存,而氣不餒矣。
舍生取義,非實見得不能。士舍生於何處,而為實見得耶?
〔曰〕:龍逄、比干之死於諫,夷、齊、文山之死於義是也。非義精仁熟者,或有不合矣。
‘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先以仁義發端,而後言求放心,祇説仁,何耶?
〔曰〕:求其放心而得其仁,則義在其中矣。
學射者必志彀,學匠者必以規矩,學道則何者為的耶?
〔曰〕:小注饒氏曰‘聖門教〔人定〕[1]法無如一部大學’,此説甚當。
‘務引其君以當道,志於仁’之義,可詳言耶?
〔曰〕:當以堯舜之道導君,則君必志於仁也。若慎子導君殃民而志不仁者也,與後章‘富桀’、‘輔桀’之説可參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