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石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石膏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细理石(《别录》),软石膏(《本草衍义补遗》),寒水石(《纲目》),纤维石膏、石膏(《药材学》)。 基源 石膏为硫酸盐类石膏族矿物。 原矿物 石膏Gypsum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正品石膏系指石膏,主为纤维石膏。 个别地区有使用雪花石膏。 历史 石膏始载于《本经》。苏恭云:“石膏、方解石大体相似,而以未破为异。今市人皆以方解石代石膏,未见有真石膏也。”朱震亨曰:“昔人以方解石为石膏误也。”由此说明古代曾把石膏与方解石混淆使用,元,朱震亨才辨清。 李时珍进一步指出“石膏有软、硬二种。”并说:“软石膏,大块生于石中,作层如压扁米糕形,每层厚数寸。有红白二色,……白者洁净,细纹短密如束针,正如凝成白蜡状,松软如碎,烧之即白烂如粉。 ”对软石膏的产状、形态和质地之描述,与现今纤维石膏一致可以说古代正品为矿物纤维石膏。 形态 石膏单晶体常呈板状或柱状。常见的纤维状、粒状或片状集合体。白色或无色,有时由于含有杂质而呈灰色、淡黄色、淡红色或肉红色;条痕白色。 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玻璃光泽或珍珠光泽,纤维石膏呈绢丝光泽。 硬度15~2.1可用指甲刻划。密度2.3~2.37g/cm3。 溶于盐酸不发生气泡。 产状 石膏是在海盆、湖盆中经化学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常与石灰岩、红色页岩、泥灰岩等成互层出现。 在风化作用过程中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中的硫酸溶液在与石灰岩作用时亦可形成石膏。 产地 主产于山西、湖北、安徽,宁夏、山东、河南、湖南,四川亦产。 雪花石膏与纤维石膏主要不同处为:雪花石膏为细粒致密块状集合体。雪白色。微透明。 断面颗粒状,易碎。。【生药】: 采集 一般于冬季采挖,挖出后,去净泥土及杂石。 药材产于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广西、广东、云南、新疆。 鉴别 性状 本品为纤维状集合体,呈块状、板块状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常附有青灰色或灰黄色片状杂质,纵面或柱面有纵纹理,具绢丝光泽,透明至半透明。质较松软,易分成菱形体薄块,硬度1.5~2,比重2.3,指甲能刻划,条痕白色,断口贝壳状至多片状。有土腥气,嚼之显粉性,味淡。 加热至108℃时失去部分结晶水变成熟石膏,呈白色不透明块状或粉末,与水相遇,复变成生石膏。 理化 取本品约2g,置具有小孔软木塞的试管内,如灼烧,变为不透明体,管壁有水生成。 取本品粉末约0.2g,加稀盐酸10ml,加热使溶解,溶液显钙盐与硫酸的鉴别反应。 加工炮制 常见炮制品有生石膏和煅石膏。 ❶ 生石膏取原药材,洗净,晒干,敲成小块,除去夹石。 ❷ 煅石膏 取净石膏块,置无烟炉火或适宜的容器中,用武火加热,煅至微红,取出,凉后碾细。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尘。 。【化学】: 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CaSO4·2H2O)。 其中CaO32.5%、SO346,6%、H2O20.9%,此外常有粘土、砂粒、有机物、硫化物等杂质混入。据北京医学院分析,除硫酸钙外,尚夹杂微量的Fe2+及Mg2+。 煅石膏为无水硫酸钙(CaSO4)。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92 。【药理】: ❶ 对发热的影响 石膏是中医治疗气分大热的要药,其主要方剂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即用于阳明热盛或气分大热而见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等症者,且临床体会热象越著,石膏用量须越大,乃至1剂达250g者,故习认为石膏为清热重剂。 但石膏对实验性发热影响的研究结果历来有争议,一些报道认为有解热作用[1~3],而另一些报道则认为无效[4,5]。近年用较为规范化的实验对石膏及其组成方剂对实验性发热影响的研究结果均显示石膏有一定的解热作用,如报道白虎汤能使发热家兔退热1.3℃,知母退热0.7℃,石膏退热0.3℃,石膏知母合用则退热1.2℃,知母的解热有效成分为杧果甙,纯硫酸钙无作用,故推测石膏的解热作用可能来自其所含硫酸钙以外成分[6]。 另有实验也表明白虎汤有解热作用,生石膏煎剂作用较弱,氯化钙ig也有解热效果,而iv时则有强的解热作用,测定给药后家兔血钙水平,发现白虎汤、单味石膏及氯化钙ig后均见血钙增加,白虎汤的退热效果与血钙水平上升密切相关,去钙白虎汤ig时不增加家兔血钙浓度,也无退热效果,上述结果提示白虎汤退热作用与石膏所含钙密切有关,而肠道对石膏中钙吸收的多少则是影响其退热作用强弱的重要因素[7]。 石膏的另一主要方剂麻杏甘石汤ig对伤寒疫苗所致家兔发热也有显著的解热作用,对照组体温上升0.93℃,而给予麻杏甘石汤者则下降127℃,单味石膏下降0.82℃,表明石膏单用有解热效果,这一作用并在麻杏甘石汤的解热上起重要作用[8]。 ❸ 其它作用 于体外试验1∶1的石膏Hank’s液能明显增强兔肺泡巨噬细胞对白色葡萄球菌死菌及胶体金的吞噬能力,并能促进吞噬细胞的成熟。Ca2+具有广泛的生理药理活性,对于巨噬细胞而言,Ca2+在维持巨噬细胞的生理功能上有重要意义,Ca2+可提高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上述情况似提示石膏的促吞噬活性与其所含Ca2+有关。 对蟾蜍、家兔的离体心脏,石膏上清液可使其心率加快,振幅加大,但对在体蛙心则无明显影响。iv于家兔或猫,可使大腿动脉之血流量呈一过性减少,继之增加,并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石膏iv还可引起呼吸抑制,心率减少,血压下降,对于因刺激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以及注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或乙酰胆碱所致之呼吸、血压、心率及血流量的改变石膏无影响。家兔耳廓、后肢和肠系膜血管灌流中,石膏上清液可使灌流量增加,表明血管扩张。 此外,石膏上清液还能促进血液凝固,缩短血凝时间。对于家兔离体小肠和子宫,小量石膏使其收缩幅度加大,但剂量过大反而抑制,使紧张性降低,振幅减小。对于小鼠小肠的推进能力,石膏上清液也能抑制。 此外,尚能明显抑制大鼠胆汁排泄。对于蟾蜍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石膏上清液可使对单次电刺激的振幅增大,连续刺激时,肌肉运动持续时间延长,表明石膏能提高肌肉和外周神经的兴奋性[9,10]。 白虎汤加人参汤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可降低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 其组成单味药中仅人参、知母有明显降血糖作用,但石膏与人参或石膏与知母合用时其降血糖作用均得增强,而人参与知母配伍则降糖作用反而减弱,人参用量越大,作用越弱,但倘于人参、知母配伍中加入石膏,则可使已被减弱的降糖作用复现,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石膏用量增加而降糖作用增强,似表明石膏起著一种特殊的调和效应[11]。 此外,石膏对小鼠还有利尿作用。 用石膏糊填充人工造成的骨缺损腔的家兔,可见血钙升高、骨缺损愈合也加速[12]。 小鼠离体空肠及大鼠或猫的离体小肠实验表明石膏中钙的吸收较之其它钙盐(如硫酸钙、氯化钙、葡萄糖酸钙及辛酸钙)者为多[9,13]。石膏上清液给大鼠iv,可见血清钙迅速上升,至6h最高,16h后恢复正常值。 用2.5%的石膏上清液代替水给大鼠自由饮用1mo,可见垂体、肾上腺、颌下脉、前列腺、胰腺及睾丸等中之钙含量降低,而脾脏、胸腺的钙含量则上升;对于摘除甲状腺、甲状旁腺的大鼠则见胸腺钙含量上升,脾脏钙含量减少[5,9,13]。有入认为脾、胸腺钙含量的上升似表明此二器官功能亢进,即所谓“补脾阴”。而其它器官钙的降低,则似乎意味著对它们已处功能亢进而呈内热状态的抑制[9]。 毒性 石膏毒性很小,临床用量大至250g/剂也未见有明显毒性。生石膏(湖北产者)水煎剂给小鼠iv的LD50为14.7g/kg或16.7g/kg,石膏煎煮后残渣再用水煎测得的LD50与首煎相近[14]。 参考文献 [1]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58;(3):33 [2] 湖南医学院学报 1958;(11):101 [3] 天津医药杂志 1962;4(1)∶8 [4] 天津医药杂志 1963;5(8):502 [5] 日本东洋医学会志 1972;22(3):13 [6] 药学通报 1981;(3):61 [7] 药学通报 1983;(11):32 [8] 中成药研究 1984;(6):21 [9] 现代东洋医学(日) 1983;4(3):56 [10] 日本东洋医学会志 1973;23(4):21,1976;26(3):1 [11] 第1回和汉药讨论会纪录(日) 1967:14 [12] 中华外科杂志 1961;9(9):657 [13] 日本东洋医学会志 1974;25(2):1 [14] 中国中药杂志 1989;14(2):106。 【药性】: 性味 辛、甘,大寒。 ❶ 《本经》:“辛,微寒。” 归经 肺、胃经。 ❶ 《汤液本草》:“入手太阴、少阳、足阳明经。” 功效 生用清热泻火,止渴除烦;煅用生肌敛疮,止血。 主治 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出疹,口舌生疮。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湿疹瘙痒,汤火烫伤,外伤出血。 ❶ 《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大剂可用180~240g);或入丸、散。 外用:煅研敷或调敷。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及血虚、阴虚发热者忌服。 ❶ 《本草经集注》:“鸡子为之使。恶莽草、马目毒公。”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薄荷,治热性病高热无汗,亦治阳明风热,牙龈肿痛,头痛。 ❷ 配知母,治流行性感冒,乙型脑炎等热性病出现高热,大汗,烦渴,脉洪大。 ❺ 配鱼腥草,治肺炎咳喘痰稠。 ❽ 配竹叶,治热病后余热不尽,心烦口渴。 ❿ 配淮牛膝、麦门冬,治胃热口臭,牙龈肿痛腐烂。 ⑾配地龙、青黛,治小儿急惊风,高热抽搐。 方选和验方 ❶ 石膏汤(《外台秘要》)治外感表症未解,三焦里热已炽,壮热无汗,身体拘急,面赤目赤,鼻干口渴,烦躁不眠,神昏谵语,鼻衄,脉滑数,或发斑:石膏、黄连、黄柏、黄芩各6g,豆豉9g,栀子9g(擘),麻黄9g(去节)。水煎,分3次服。 ❷ 石膏汤(《喉科秘诀》)治喉风:石膏30g,知母、天花粉各9g,元参15g,甘草3g。水煎服。 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新汲水下。 为粗末,每服12~15g,空腹、临卧各1次。 ❻ 玉露散(《儒门事亲》)治中暑烦渴:石膏、寒水石、滑石、天花粉各120g,甘草60g。 为细末,每服15g,水调下。 水煎,加半杯甘蔗汁,冲服。 水煎至米熟,去渣,分3次温服。 水煎去渣,入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日3服。 为末,每服12g,热茶调下。 ⑾《伤寒总病论》:“治湿温多汗,妄言烦渴:石膏、炙甘草等份。为末。每服4g,浆水调下。” ⑿《外台秘要》:“治骨蒸唇干口燥,欲得饮水止渴:石膏180g(碎,绵裹),大乌梅20枚。上2味,以水1400ml,煮取800ml,去滓,以蜜9g,稍稍饮之。 ” ⒀《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咽白喉:生石膏、硼砂各3g,甘草末1.5g,冰片0.6g。共研细末,吹患处。” ⒁《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咽白喉高烧、大便不通者:大黄、石膏(煅存性)各等份。共为末,用荷叶泡开水,送服药末3g。” ⒂《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乙型脑炎:生石膏30g,辰砂、制南星各6g,白颈蚯蚓不拘数。石膏、南星、辰砂共为细末,蚯蚓捣成液团,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1岁以内每服1丸;1~3岁每次2~3丸;10~15岁每次25丸。” ⒃《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肺热咳嗽:生石膏60g,炙甘草15g。共研末,生姜水和蜜调服9g。又方:生石膏15g,橘皮9g,葱头10根。水煎服。” 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小儿小便不通:石膏6g,桃仁3g,向日葵6g。水煎服。” ⒅《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白浊:竹叶、生石膏各30g,水煎当茶饮。” ⒆《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冻疮溃烂:熟石膏、海螵蛸各15g,青黛6g。共研细末,加香油调搽患处。” ⒇《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臁疮:煅石膏30g,黄丹3g。共研细末,香油调之即成。 将药搽患处,2日换1次。” (21)《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臁疮兼皮炎(俗名烂水疮):干蚯蚓、百草霜、熟石膏等份。共研细末,敷于患部。” (22)《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带状疱疹:煅石膏、川连、雄黄各1.5g,冰片1.8g。共研细末,用鸡蛋清调敷。又方:生石膏30g,雄黄9g。 共研末,以水调敷。另一方:生石膏粉用香油调为软膏外贴。” (23)《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破皮伤,创伤久不愈合:生石膏(甘草水浸)、海螵蛸各等份。共研细末,将伤口洗净,取药粉撒伤口上;或将上药合成30%凡士林油膏敷用。” (24)《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牙痛:生石膏30g,大生地15g,细辛、生甘草各3g。用水400ml,煎剩200ml,温服。入口内少含片时再咽下,但体质弱者,可分作2剂服,老人及儿童,尤须少服。又方:石膏6g,升麻、细辛各2.4g,玄参9g。 水煎服。” (25)《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齿龈炎红肿疼痛:生石膏30g,天花粉12g,甘草3g。加水煎服。” (26)《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小儿鹅口疮:硼砂、生石膏各等份。共研细末,愈细愈好,撒患处自化,不拘时候,撒后,勿立即吃奶。” (27)《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牙龈溃烂,流出臭水:生石膏6g,硼砂、五倍子各1.5g,冰片0.3g。共研为末,涂抹患部。” (28)《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走马牙疳:石膏24g(先煎)玄参、寸冬、生地、熟地各12g。水煎服。又方:生石膏12g,淡竹叶3g,知母0.6g,生甘草1.5g。 水煎服。亦有单用生石膏末15g煎服者。” (29)《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咽喉炎,咽炎、齿龈炎:生石膏、鲜生地各30g,牛膝9g。水煎服。” (30)《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咽喉腐烂疼痛:生石膏末30g,青鱼胆3个。将胆汁和入石膏末中,阴干,研细。 用时少加冰片,吹患处。” (31)《本草简要方》:“治衄血:石膏15g,牡蛎30g。研末,每服6g,温酒下。” (32)白虎加人参汤(中医杂志 1989;(5))治严重饥饿症:知母12g,石膏30g,甘草10g,梗米12g,红参10g。 加水500ml煮至米熟汤成,去渣,分2次温服。 (33)石膏银翘煎(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6;(6))治小儿高热:生石膏30g,炒知母6g,生甘草2g,金银花12g浙贝母、连翘、嫩钩藤各9g,干苇茎15g,板蓝根10g,淡竹叶20片。 (34)石膏银花汤(浙江中医杂志 1988;(7))治感冒高热:生石膏30~60g,银花10~30g,薄荷、蝉衣各5~10g,生甘草5g。水煎分2次服,病重者日服2剂,分4次服。 加减:客寒包火,冬用麻黄,夏用香薷;挟湿者,加藿香、苍术;小儿动风者,加石决明、炒僵蛋、钩藤,并重用蝉衣、石膏;高热汗多,重用石膏,酌减薄荷、蝉衣;高热无汗,重用薄荷、蝉衣,酌减石膏。 (35)新中医 1988;(8):“治小儿外感高热:石膏30g,花粉、连翘、蒲公英、竹叶、芦根、牛蒡子、桔梗、甘草。加减:咽痛剧者加板蓝根;舌苔厚腻加苡仁、陈皮、云茯苓、木通(或车前子);纳差,便溏加山楂、麦芽、神曲;久咳不愈加紫菀、款冬花。 (36)石膏知母青蒿汤(江西中医药 1988;(5))治小儿外感发热:生石膏10~25g(先煎),知母6~10g,青蒿10~15g,甘草3~5g。 每日1剂,煎汤频频口服。加减:畏恶风寒,面红身热,鼻塞流涕,舌微红苔白,脉浮数,表证明显者,加荆芥(6~9g)、防风、薄荷(各3~6g);渴喜冷饮,吵闹不安,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里证明显者,加山栀3~6g,生地6~9g,生大黄2~4g;壮热不恶寒,高热持续不退,面红唇焦,舌苔黄干,脉洪数,邪热炽盛者,任加银花、连翘、菊花、紫草、黄芩各6~10g,鱼腥草、板蓝根、白花蛇舌草各10~15g,2~3味。 (37)石黄桐油膏(天津中医 1988;(5))治腹腔脓肿;生石膏、大黄、桃仁、姜黄按4∶3∶2∶1的比例共为细末,用生桐油调面糊状,先将患处放一纱布,将药膏摊在纱布上,再覆盖包扎,每日换1次。 单方应用 ❶ 《本草简要方》:“治骨蒸外寒内热,四肢微瘦,足趺肿大:石膏不拘多少,研极细,每服6g,日再。热退为度。” ❸ 桐油石膏(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9))治阑尾炎:生石膏500g,桐油150g调成面团状外敷。 ❶ 成无己:“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风喜伤阳,寒喜伤阴。营卫阴阳,为风寒所伤,则非轻剂所能独散,必须轻重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去,营卫之气俱和,是以大青龙汤以石膏为使,石膏乃重剂,而又专达肌表也。又云,热淫所胜,佐以苦甘,知母、石膏之苦甘以散热。 ” 多有血虚发热象白虎证,及脾胃虚劳形体病证,初得之时与此证同,医者不识而误用之,不可胜救也。” ” 王焘《外台秘要》治骨蒸劳热久嗽,用石膏文如束针者一斤,粉甘草一两,细研如面,日以水调3~4服,言其无毒有大益,乃养命上药,不可忽其贱而疑其寒。《名医录》言睦州杨士丞女,病骨蒸内热外寒,众医不瘥,处州吴医用此方,而体遂凉。愚谓此皆少壮胃火盛,能食而病者言也。若衰暮及气虚血虚胃弱者,恐非所宜。 ……杨士瀛云,石膏煅过最能收疮晕,不至烂肌。” 暑气兼湿作泄,脾胃弱甚者勿用。疟邪不在阳明则不渴,亦不宜用。 产后寒热由于血虚或恶露未尽;骨蒸劳热由于阴精不足,而不由于外感;金疮、下乳,更非其职;宜详察之,并勿误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