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石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石耳 【概况】: 异名 灵芝(《灵苑方》),石木耳(《饮片新参》),岩菇(《江西省防治慢性气管炎资料汇编》)。 基源 为石耳科石耳属植物石耳的子实体。 原植物 石耳Umbilicaria esculenta(Miyoshi)Minks(Gvrophora esculenta Miyoshi) 历史 本品始见于《日用本草》,吴端云:“石耳生天台、四明、河南、宣州、黄山、巴西,边徼诸山石崖上,远望如烟。……清心,养胃,止血。”《纲目》云:“庐山亦多,状如地耳。山僧采曝馈远。洗去沙土,作菇胜于木耳,佳品也。”所述即为本种。近代日本学者从石耳中分离出多糖体用作抗癌药物。 中国江西大学生物系利用石耳治疗老年性支气管炎,及降低血压方面部都做了一定的工作。 形态 地衣体单叶状,幼小时正圆形,边缘分裂极浅,长大后扩展为椭圆形或稍不规则形,革质,直径5~15(~18)cm;上表面呈灰褐色或淡褐色,无光泽,被有少量粉屑状粉霜层或无,平滑,中央脐背稍突起,生有细皱纹,有时皮层斑块状剥落,裸露出髓层;下表面呈黑褐色至黑色,生有许多细粒状小疣突,密被珊瑚状的黑色假根,中央脐青灰色至黑色,直径5~12mm。子囊盘极少见,据资料记载:子囊盘网衣型;盘面为脑纹状;子囊内含8个孢子,孢子无色,椭圆形,单胞,16~30×8~12μm。(图见《中国地衣植物图鉴》.图版25∶6)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地光裸的岩石上,尤多生在硅质岩上。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安徽、浙江、江西及西藏。日本、朝鲜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 全年可采,采得后阴干。 药材主产江西。 鉴别 石耳为不规则的圆形片状,直径约10cm,多皱缩,外表面灰褐色或褐色,内表面灰色,具有一个圆形脐。 质脆,断面可看到明显的黑、白二层。 气微,味淡。 以片大、完整者为佳。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拣去杂质,洗净,晒干。 。【化学】:含石耳酸(Gyrophoric acid)、红粉苔酸(Lecanori cacid)、台色酸甲酯(Methyl orseullinate)[1]及抗辐射成分石花粗多糖[2]。 参考文献 [1]植物学报 1983;25(1)∶93 [2]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89∶209 【药性】: 性味 甘,平。 ❶ 《日用本草》:“性寒,味甘。” 功效 养阴,止血。 主治 劳咳吐血,肠风下血,痔漏,脱肛。 ❶ 《日用本草》:“补心,养胃,止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太平圣惠方》:“治脱肛泻血不止:石耳150g(微炒),白矾30g(烧灰),密陀僧30g(细研)。上药捣罗为末,以水浸蒸饼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20丸。” 食疗 ❶ 《江西省防治慢性气管炎资料汇编》:“治慢性气管炎:岩菇25g(首剂50g),瘦猪肉150g,加盐少许,隔水蒸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