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2_387孟子論性纂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2_387孟子論性纂要

孟子論性纂要

【題 解】
孟子論性纂要作者金魯謙,生於一七八一年,卒年不詳,號性庵,本貫慶州師柱之子,與秋史金正喜之父魯敬為從兄弟,官至縣監,詳細事迹無考。平生致力學問,尤精經學,遺著頗豐。現傳有性庵集十六卷十二册,本書收録於卷七龍園雜識,摘録整理書中有關性理學之核心内容‘性’之部分。介紹程子雲峯胡氏新安陳氏格庵趙氏諸家見解,在‘愚案’下闡述自己的見解。(洪順錫)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
性者,人所稟於天以生之理也,渾然至善,未嘗有惡。人與初無(所)〔少〕異,但衆人汩於私欲而失之,則無私欲之蔽,而能充其性爾。○程子曰:‘性即理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樂未發,何嘗不善?發而中節,即無往而不善;發不中節,然後為不善。故凡言善惡,皆先善而後惡;言吉凶,皆先吉而後凶;言是非,皆先是而後非。’小注朱子曰:‘言繼善,是指未生之前;孟子言性善,是指已生之後。’○未發之前,氣不用事,所以有善而無惡。○性善者,以理言之。稱者,質其事以實之。○問:‘孟子道性善,蓋謂性無有不善也。明道乃以為善固性也,然惡亦不可不謂之性,其義如何?’潛室陳氏曰:‘纔識氣質之性,即善惡方各有着落,不然則惡從何處生?以孟子説未備,故門發此義。孟子專説義理之性,則惡無所歸,是論性不論氣。孟子之説為未備,專説氣稟,則善為無别,是論氣不論性。諸子之論,所以不明夫本也。程子兼氣質論性。’○雲峯胡氏曰:‘孔子亦嘗説性善,曰“繼之者善,成之者性”。但善字從造化發育處説,不從人生稟受處説。子思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正是從源頭説性之本善,但不露出一善字。性善之論,自孟子始發之。集注釋“性者,人稟於天以生之理也”,此一句,便闢倒告子所謂“生之謂性”。蓋生不是性,生之理是性。天地間豈有不好底道理,故曰“渾然至善,未嘗有惡”;古今只是一個道理,故曰“人與初無(所)〔少〕異”。孟子道性善,言其理也;稱以實之,言其事也。天下無理外之事,能為所為之事,便是不失吾所得以生之理。然而人不能皆者,氣質之拘、物欲之蔽也。集注言物欲,不言氣質,蓋以孟子不曾説到氣質之性,故但據孟子之意言之。程子曰:“性善二字,孟子擴前聖之所未發,而有功於聖門。”愚亦敢曰:“性即理也一句,程子擴前聖所未發,而有功於孟子。”’
告子曰‘生之謂性’。
生,指人物之所以知覺運動者而言。小注朱子曰:人‘得正氣,故全得許多道理;如物,則氣昏而理亦昏了。’○生之謂氣,生之理之謂性。○性與氣皆出於天,性只是理,氣則已屬於形象。性之善,固人所同,氣便有不齊處。○物也有這性,只是稟得來偏了,這性便也隨氣轉了。
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曰:‘然。’‘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曰:‘然。’
孟子再問,而告子曰然,則是謂凡有生者,同是一性矣。
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孟子又言,若果如此,則犬牛與人皆有知覺,皆能運動,其性皆無以異矣,於是告子自知其説之非而不能對也。○愚按:性者,人之所得於天之理也;生者,人之所得於天之氣也。性,形而上者也;氣,形而下者也。人物之生,莫不有是性,亦莫不有是氣。然以氣言之,則知覺運動,人與物若不異也;以理言之,則仁義禮智之稟,豈物之所得而全哉?此人之性所以無不善,而為萬物之靈也。告子不知性之為理,而以所謂氣者當之,是以‘杞柳、湍水’之喻,‘食色無善、無不善’之説,縱横繆戾,紛紜舛錯,而此章之誤乃其本根。所以然者,蓋徒知知覺運動之蠢然者,人與物同,而不知仁義禮智之粹然者,人與物異也。孟子以是折之,其義精矣。小注朱子曰:‘犬牛人之形氣既具,而有知覺能運動者,生也。有生雖同,然形氣既異,則其生而有得乎天之理亦異。蓋在人則得其全,而無有不善;在物則有所蔽,而不得其全,是乃所謂性也。’○勉齋黄氏曰:告子既不知性與氣之分,而直以氣為性;又不知氣或不齊,性因有異,而遂指凡有生者以為同。是以孟子以此語之,而進退無所據矣。○朱子曰:形而上者,一理渾然,無有不善;形而下者,紛紜雜糅,善惡有所分矣。○雲峯胡氏曰:大學中庸首章或問,皆以為人物之生,理同而氣異,而此則以為氣同而理異,何也?朱子嘗曰:‘論萬物之一原,則理同而氣異;觀萬物之異體,則氣猶相近,而理絶不同。氣之異者,粹駁之不齊;理之異者,偏全之或異也。’嘗因是而推之,蓋自大本大原上説,大化流行,賦予萬物,何嘗分人與物,此理之同也。但人得其氣之正且通者,物得氣之偏且塞者,此氣之異也。人物既得此氣以生,則人能知覺運動,物亦能知覺運動,此又其氣之同也。然人得其氣之全,故於理亦全;物得其氣之偏,故於理亦偏,則人與物又不能不異矣。理同而氣異,是從人物有生之初説;氣同而理異,是從人物有生之後説。朱子之説精矣。○朱子曰:氣相近,如知寒暖、識饑飽,好生惡死,趨利避害,人與物都一般。理不同,如蜂蟻之君臣,只是他義上有一點明;虎狼之父子,只是仁上有一點明,其他更推不去。○論人與物性之異,固由氣稟之不同,但究其所以然者,卻是因其氣稟之不同,而所賦之理固亦有異。所以孟子分别犬之性、牛之性、人之性有不同者,而未嘗言犬之氣、牛之氣、人之氣不同也。○此章乃告子迷繆之根本[1]孟子開示之要切。蓋知覺運動者,形氣之所為;仁義禮智者,天命之所賦。學者於此,正當審其偏正全闕,而求知所以自貴於物,不可以有生之同,反自陷於禽獸,而不自知己性之大全也。○勉齋黄氏曰:夫性者,人物所得乎天之理也,仁義禮智之屬是也;生者,人物所得乎天之氣也,有知覺而能運動者是也。性者,萬物之一原。有生之類各得於天,固無少異,但所稟之氣則或值其清濁美惡之不齊,故理之所賦不能無開塞偏正之異,此人物之所以分也。然以氣而言,則所稟雖殊,而其所以為知覺運動者反無甚異;以理而言,則其本雖同,而人之有是四端,所以為至靈至貴者,非庶物之可擬矣。告子之學不足以知此,但見其蠢然之生,即以為性,而又謂凡得此者無有不同。則是不惟不知性,亦不知氣;不惟觀於外者,亂於人獸之别,而其反於身者,亦昧於天理人欲之幾矣。○雙峯饒氏曰:人説孟子論性不論氣,若以此章觀之,未嘗不論氣。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
此亦生之謂性,‘食色,性也’之意。近世蘇氏胡氏之説蓋如此。
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興,則民好善;興,則民好暴。
此即‘湍水’之説也。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為君,而有;以瞽瞍為父,而有;以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王子比干
韓子‘性有三品’之説,蓋如此。
‘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
情者,性之動也。人之情,本但可以為善,而不可以為惡,則性之本善可知矣。○程子曰:‘性即理也。理則至於塗人,一也。才稟於氣,氣有清濁,稟其清者為賢,稟其濁者為愚。學(以)〔而〕知之,則氣無清濁,皆可至於善而復(往)〔性〕之本,身之是也。孔子所言下愚不移者,則自暴自棄之人也。’又曰:‘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二之則不是。’張子曰:‘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故氣質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愚按:程子此説才字,與孟子本文(少)〔小〕異。蓋孟子專指其發於性者言之,故以為才無不善;程子兼指其稟於氣者言之,則人之才固有昏明强弱之不同矣,張子所謂氣質之性是也。二説雖殊,各有所當。然以事理考之,程子為密。蓋氣質所稟雖有不善,而不害性之本善;性雖本善,而不可以無省察矯揉之功,學者所當深玩也。小注朱子曰:‘論性不論氣,則無以見其生質之異;論氣不論性,則無以見義理之同。’孟子之言性善〔者〕,前聖所未發也。〔而〕此言〔者〕,又孟子所未發〔也〕[2]。○本然之性只是至善,然不(並)〔以〕[3]氣質論之,則莫知其有昏明開塞、剛柔强弱,故有所不備。徒論氣質之性,而不自本原言之,則雖知有昏明開塞、剛柔强弱之不同,而不知至善之原未嘗有異,故有所不明 。須是兩邊都説,理方明備。○北溪陳氏曰:只論大本而不及氣稟,則所論有欠闕未備;若只論氣稟而不及大本,便只説得粗底,道理全然不明。千萬世而下,學者只得按他説,更不可改易。○潛室陳氏曰:孟子“性善”,從源頭上説,〔及論情論才只是説善〕,不論氣質清濁厚薄,是不備也。諸子紛紜之説,各自把氣質分别便作天性看了,其不明之失,為害滋甚。門“性相近,習相遠”,卻就氣質上論。’‘與孟子〔之説〕互相發明。’[4]新安陳氏曰:須是論性兼論氣,不判而二之,方是。○朱子曰:論天地之性,則專指理而言;論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之。天地之性,則太極本然之妙,萬殊之一本也;氣質之性,則二氣交運而生,一本而萬殊也。氣質之性,即此理墮在氣質之中耳,非别有一性也。○性只是理,然無那氣質,則此理没安頓處。○氣質之説,起於,極有功於聖門,有補於後學。言之使人深有感,如退之説性三品也是,但不曾分明説是氣質之性耳。孟子説‘性善’,但説得本原處,卻不曾説得氣質之性,所以亦費分疏。使之説早出,則諸子説性惡與善惡混等,自不用争論,故之説立,則諸子之説泯矣。○孟子雖不言氣質之性,然於告子‘生之謂性’之辨,亦既微發其端矣。但告子辭窮,無復問辨,故亦不得以盡其辭焉。至周子出,始復推明太極陰陽五行之説,以明人物之生,其性則同,而氣質之所從來,其變化錯糅有如此之不齊者。至程子始明性之為理,而與張子皆有氣質之説。○北溪陳氏曰:氣質之性,是以氣稟言之;天地之性,是以大本言之。其實天地之性,亦不離乎氣質之中。只是就那氣質之中,分别出氣質之性,不與相雜而言耳。○雙峯饒氏曰:人未生以前,不唤做性;既生以後,方唤做性。纔唤做性,便衮在氣質中,所以有善有不善,此氣質之性也。然性之本然,惟有善而已,就氣質中指那本然者説,是則天地之性也。若不分做兩個性説,則性之與氣鶻突無分曉;若不合做一個性説,認做兩件物事去了,故程子曰‘二之則不是’。○新安陳氏曰:論性不論氣,是説孟子其論甚正而明,但不曾説破氣質不周備耳;論氣不論性,是説則全舛繆,而説理不明,其害大矣。孟子性善之説正而未備,得程子性則理也之説,足以助其甚正者。又得氣質之説,足以補其未備者。朱子會萃提掇,盡發其秘而無餘藴,其繼往開來之功,大矣哉!
大學或問曰:‘天道流行,發育萬物,其所以為造化者,陰陽五行而已。而所謂陰陽五行者,又必有是理而後有是氣,及其生物,則又必因是氣之聚而後有是形。故人物之生,必得是理,然後有以為健順;仁義禮智之性,必得是氣,然後有以為魂魄、五臟、百骸之身。周子所謂“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者,正謂是也。然以其理而言之,則萬物一原,固無人物貴賤之殊;以其氣而言之,則得其正且通者為人,得其偏且塞者為物。是以或貴或賤,而不能齊也。彼賤而為物者,既梏於形氣之偏塞,而無以充其本體之全矣。唯人之生,乃得其氣之正且通者,而其性為最貴,故其方寸之間,虚靈洞徹,萬理咸備。蓋其所以異於禽獸者,正在於此。而其所以可為,而能參天地以贊化育者,亦不外焉,是則所謂明德者也。然其通也,或不能無清濁之異;其正也,或不能無美惡之殊,故其所賦之質,清者智而濁者愚,美者賢而惡者不肖,又有不能同者。必其上智大賢之資,乃能全其本體而無少不明。其有不及乎此,則其所謂明德者,已不能無蔽而失其全矣。況乎又以氣質有蔽之心,接乎事物無窮之變,則其目之欲色,耳之欲聲,口之欲味,鼻之欲臭,四肢之欲安佚,所以害乎其德者,又豈可勝言哉?二者相因,反覆深固,是以此德之明日益昏昧,而此心之靈,其所知者,不過情欲利害之私而已。是則雖曰有人之形,而實何以遠於禽獸;雖曰可以為而參天地,而亦不能有以自充矣。然而本明之體得之於天,終有不可得而昧者,是以雖其昏蔽之極,而介然之頃一有覺焉,則即此空隙之中而其本體已洞然矣。’小注問:‘必有是理,然後有是氣,是如何?’朱子曰:‘此本無先後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氣之所從來,則須説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别為一物,即存乎是氣之中,無是氣則是理亦無掛搭處。氣則為金木水火,理則為仁義禮智。’○理未嘗離乎氣,然豈無先後?理無形氣便粗,有查滓。○就原頭定體上説,則未分五行時,只謂之陰陽;未分五性時,只謂之健順。及分而言之,則陽為木火,陰為金水,健為仁禮,順為智義。○人得其氣之正,故是理通而無所塞;物得其氣之偏,故是理塞而無所通。且如人頭圓象天,足方象地,平正端直以其受天地之正氣,所以識道理、有知識;物受天地之偏氣,所以禽獸横生,草木頭生向下,尾反向上,物之間有知者,不過只通得一路,如烏之知孝,獺之知祭,犬但能守禦,牛但能耕而已。人則無不知、無不能,人所以與物異,所争者此耳。○黄氏曰:美惡是有生之初便分了,非以性言,是以氣言。譬如玉之與石,則美惡固分,而玉之中又有美惡分焉。○格庵趙氏曰:通塞偏正,判人物之大分而言。其清濁美惡,又就人中分别。
中庸或問曰:‘天命之謂性,言天之所以命乎人者,是則人之所以為性也。蓋天之所以賦與萬物而不能自已者,命也;吾之得乎是命以生而莫非全體者,性也。故以命言之,則曰元亨利貞,而四時五行,庶類萬化,莫不由是而出;以性言之,則曰仁義禮智,而四端五典,萬物萬事之理,無不統於其間。蓋在天在人,雖有性命之分,而其理則未嘗不一;在人在物,雖有氣稟之異,而其理則未嘗不同。此吾之性所以純粹至善,而非若韓子之所云也。率性之謂道,言循其所得乎天以生者,則事事物物莫不自然,各有當行之路,是則所謂道也。蓋天命之性,仁義禮智而已。循其仁之性,則自父子之親以至於仁民愛物,皆道也;循其義之性,則自君臣之分以至於敬長尊賢,亦道也;循其禮之性,則恭敬辭讓之節文,皆道也;循其智之性,則是非邪正之分别,亦道也。蓋所謂性者,無一理之不具,故所謂道者,不待外求而無所不備;所謂性者,無一物之不得,故所謂道者,不假人為而無所不周。雖鳥獸草木之生,僅得形氣之偏,而不能有以通貫乎全體,然其知覺運動,榮悴開落,亦皆循其性而各有自然之理焉。至於虎狼之父子,蜂蟻之君臣,豺獺之報本,雎鳩之有别,則其形氣之所偏,又反有以存其義理之所得,尤可以見天命之本然,初無間隔,而所謂道者,亦未嘗不在是也。是豈有待於人為,而亦豈人之所得為哉?修道之謂教,言聖人因是道而品節之,以立法垂訓於天下,是則所謂教也。蓋天命之性,率性之道,皆理之自然而人物之所同得者也。人雖得其形氣之正,然其清濁厚薄之稟亦有不能不異者,是以賢知者或失之過,愚不肖者或不能及,而得於此者,亦或不能無失於彼。是以私意人欲或生其間,而於所謂性者不免有所昏蔽錯雜,而無以全其所受之正。性有不全,則於所謂道者因亦有所乖戾舛逆,而無以適乎所行之宜。惟聖人之心,清明純粹,天理渾然,無所虧闕,故能因其道之所在,而為之品節防範,以立教於天下,使夫過不及者有以取中焉。’‘推(以)〔而〕至於天下之物,〔則〕亦順其所欲,違其所惡,因其材質之宜以致其用,制其取用之節以遂其生,〔皆有政事之施焉〕。此〔則〕聖人所以財成天地之道,而〔致其彌縫輔贊之功,然〕亦未始外乎人之所受乎天者而强為之也。[5]
程子曰:稱性之善謂之道,道與性一也。以性之善如此,故謂之性善。性之本,謂之命;性之自然者,謂之天。自性之有形者,謂之心;自性之有動者,謂之情。凡此數者,皆一也。聖人因事以制名,故不同若此。而後之學者,隨文析義,求奇異之説,而去聖人之意遠矣。性理大全論性。
邵子曰:性者,道之形體也。道妙而無形,性則仁義禮智具而體著矣。
朱子曰‘性即理也。在心唤做性,在事唤做理’,又曰‘性則純是善底’,又曰‘性是實理,仁義禮智皆具’。
程子曰:‘禽獸與人絶相似,只是不能推。’又曰:‘孟子言性,當隨文看,不以告子“生之謂性”為不然者,此亦性也。被命受生之後謂之性爾,故不同。繼之以“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然不害為一。若乃孟子之言,善者乃極本窮源之性。’論人物之性。
張子曰:凡物莫不有是性,由通蔽開塞,所以有人物之别;由蔽有厚薄,故有智愚之别。塞者牢不可開,厚者可以開,而開之也難,薄者開之也易。開則達乎天道,與聖人一。
朱子曰:‘天下無無性之物,蓋有此物則有此性,無此物則無此性。’問:‘性具仁義禮智。’曰:‘此猶是説成之者性,上面更有一陰一陽;繼之者善,只一陰一陽之道,未知做人做物,已具是四者。雖尋常昆蟲之類皆有之,只偏而不全,濁氣間隔。’又曰:‘人物之生,其賦形偏正,固自合下不同。然隨其偏正之中,又自有清濁昏明之異。’又曰:‘人〔之〕性論明暗,物〔之〕性只是偏塞。暗者可使之明,(也)〔已〕偏塞者不可使之通也。’又曰:‘物物運動蠢然,若與人無異。而人之仁義禮智之粹然者,物則無也。’○問:‘人物皆稟天地之理以為性,皆受天地之氣以為形。若人品之不同,固是氣有昏明厚薄之異。若在物言之,不知是所稟之理便有不全耶,亦是緣氣稟之昏蔽故如此耶?’曰:‘惟其所受之氣只有許多,故其理亦只有許多。如犬馬,他這形氣如此,故只會得如此事。’又曰[6]:‘物物具一太極,則是理無不全也。’曰:‘謂之全亦可,謂之偏亦可。以理言之,則無不全;以氣言之,則不能無偏。故吕與叔謂物之性有近人之性者,人之性有近物之性者。’○問:‘性為萬物之一源。’曰:‘所謂性者,人物之所同得。非惟己有是,而人亦有是;非惟人有是,而物亦有是。’○問:‘氣同而理異者,所以見人之為貴,非物之所能併;〔於彼則言〕理同而氣異者,所以見太極之無虧欠,而非有我之所得(私)〔為〕也。以是觀之,尚何疑哉。有以集注、或問異同為疑者,答之如此,未知是否。’曰:‘此〔一條〕論得甚分明。[7]’○問:‘程子云“人與物共有此理,只是氣昏推不得。此莫只是大綱言其本同出?若論其得此理,莫已不同?”’(而)曰:‘同。’曰:‘既同,則〔所〕以分人物之性者,卻是於通塞上别。如人雖氣稟異而終可同,物則終不可同。然則謂之理同則可,謂之性同則不可。’曰:‘固然。但隨其光明發見處可見,如螻蟻君臣之類。但其稟形既别,則無復與人通之理。’○答徐子融曰:‘程子言“性即理也”,此一句自古無人敢如此道。心則知覺之在人而具此理者也。張子又言:“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合虚與氣,有性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其名義亦甚密,皆不易之至論也。蓋天之生物,其理固無差别,但人物所稟形氣不同,故其心有明暗之殊,而性有全不全之異耳。’‘人心至靈,故能全〔此〕四德〔而發為四端〕;物則氣偏駁而心昏蔽,固有所不能全矣。然其父子之〔相〕親、君臣之〔相〕統間,亦有僅存而不昧者。然欲其克己復禮以為仁,善善惡惡以為義,則有所不能矣,然不可謂無是性也。若生物之無知覺者,則又其形氣偏中之偏者,故理之在是物者,亦隨其形氣而自為一物之理,雖若不(可復)〔復可〕論仁義禮智之彷彿,然亦不可謂無是性也。此理甚明,無難曉者。又謂枯槁之物,只有氣質之性,而無本然之性,此語猶可笑。若果如此,則是物只有一性,而人卻有兩性矣。此語非常醜差,蓋由不知氣質之性,只是此性墮在氣質之中,故隨氣質而自為一性,正周子所謂“各一其性”〔者〕。向使無本然之性,〔則〕此氣質之性〔又〕從何處得來〔耶〕?況〔亦〕非獨張子之言為然,如孔子言“成之者性”,又言“各正性命”,何嘗分别某物是有性底,某物是無性底?孟子言山之性、水之性,山水何嘗有知覺耶?若於此看得通透,即知天下無無性之物。除是無物,方無此性。若有此物,即如來喻木燒為灰,(灰)〔人〕陰為土,亦有此灰土之氣。既有灰土之氣,即有灰土之性。安得謂枯槁無性也。[8]’○又曰:天之生物,有有血氣知覺者,有無血氣知覺而但有生氣者,有生氣已絶而但有形質臭味者。人獸有血氣知覺,草木無之。枯槁則但有形質臭味而已。是雖其分之殊,而其理則未嘗不同;但以其分之殊,則其理之在是者不能不異。故人為最靈,而備有五常之性,禽獸則昏而不能備。草木枯槁,則又並與〔其〕知覺者而亡焉。但其所以為是物之理,則未嘗不具耳。若如所謂纔無生氣便無此理,則是天下乃有無性之物,而理之在天下乃有空闕不滿之處也,而可乎?
程子曰:生之謂性,性即氣,氣即性,生之謂也。人生氣稟,理有善惡,然不是性中元有此兩物相對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惡,是氣稟有然也。善固性也,然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也。蓋‘生之謂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説,纔説性時,便已不是性也。論氣質之性。
朱子曰:‘有天地之性,有氣質之性。天地之性則太極本然之妙,萬殊之一本也;氣質之性則二氣交運而生,一本而萬殊也。’又曰:‘性非氣質,則無所寄;氣非天性,則無所成。’又曰:‘氣質之性,生而知者,氣極清而理無蔽也。學知以下,則氣之清濁有多寡,而理之全闕繫焉。’又曰:‘氣稟偏,則理亦欠闕了。’又曰:‘氣升降,無時止息,理只附氣。惟氣有昏濁,理亦隨而間隔。’又曰:‘人之氣稟有清濁偏正之殊,故天命之性亦有淺深厚薄之異,要亦不可不謂之性。’○問:‘氣稟在於人身,既復天理,氣稟還去得否?’曰:‘(人)〔天〕[9]理明,則彼如何著得。’○問:‘理無不善,則氣稟胡為有清濁之殊?’曰:‘纔説著氣,便自有寒有熱,有香有臭。’○問:‘天地之氣,當其昏明駁雜之時,則其理亦隨而昏明駁雜否?’曰:‘理卻只恁地,只是氣自如此。’又問:‘若氣如此,理不如此,則是理與氣相離矣。’曰:‘氣雖是理之所生,然既生出,則理管他不得。如這理寓於氣了,日用間運用都由這個氣,只是氣强理弱,理管攝他不得。’又曰:‘性者,渾然天理而已。纔説性時,則已帶氣矣。所謂“離了陰陽更無道”,此中最宜分别。’○又曰:‘人生而静以上,即是人物未生時。人物未生時,只可謂之理,説性未得,此所謂“在天曰命”也。“纔説性時,便已不是性”者,言纔謂之性,便是人生以後,此理已墮在形氣之中,不全是性之本體矣,故曰“便已不是性”也,此所謂“在人曰性”也。大抵人有此形氣,則是此理始具於形氣之中而謂之性。纔是説性,便已涉乎有生而兼乎氣質,不得為性之本體也,然性之本體亦未嘗雜。要人就此上面見得其本體元未嘗離,亦未嘗雜耳。’又曰:‘性須是個氣質,方説得個性字。若人生而静以上,只説得個天道,下性字不得。所以子貢曰“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便是如此。所謂“天命之謂性”者,是就人身中指出這個是天命之性,不雜氣稟者而言爾。若纔説性時,則便是夾氣稟而言,所以説時便已不是性也。’
朱子曰:‘喜怒哀樂未發之時,只是渾然。所謂氣質之性,亦(只)〔皆〕在其中。至於喜怒哀樂,卻只是情。’以下抄入朱子語類所録。又曰:‘凡言性者,〔皆〕因氣質而言之。’又曰:‘纔説性字,便是以人所受而言,此理便與氣合了。但直指其性,則於氣中又須見得别是一物始得。’又曰:‘心有善惡,性無不善。若論氣質之性,亦有不善。’又曰:‘不容説者,未有性之可言;不是性者,已不能無氣質之雜矣。’又曰:‘人生而静,静者固其性。然只有生字,便帶卻氣質了。’又曰:‘人生而静,已是夾形氣,專説性不得。此處宜體認。’又曰:‘氣質異,則理不相通。’‘仁作義不得,義作仁不得。’論氣質之性。
問:‘以健順五常言物之性,如“健順”字亦恐有礙否?’朱子曰:‘如牛之性順,馬之性健,即健順之性;虎狼之仁,蜂蟻之義,即五常之性。但稟得來少,不似人稟得來全耳。’有生雖同,然形氣既異,則其(所)〔生而有〕得乎天之理亦異。蓋在人則得其全而無不善,在物則有所蔽而不得其全故也。[10]又曰:‘須是去分别得他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始得。其初那理未嘗不同。纔落到氣上,便只是那麤處相同。如飢食渴飲,趨利避害,人能之,禽獸亦能之。若不識個義理,便與他一般也。’〔又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民之秉彝”,這便是異處。“庶民去之,君子存之”,須是存得這異處,方能自别於禽獸。不可道“蠢動含靈,皆有佛性”,與自家〔都〕一般。[11]’論人物之性。
朱子曰:人之生孰不具是性,分而論之,其别有四,猶四體然也。其位各置,不容相奪。論四德
朱子曰:人固有無所喜怒哀樂之時,然謂之未發,則不可。言無主也。論未發。
朱子曰:‘心之本體未嘗不善,又卻不可説惡〔全〕不是心。若不是心,〔是〕甚麽做出來?’又曰:‘心者,氣之精爽。’又曰:‘心之理是太極,心之動静是陰陽。’又曰:‘靈處只是心,不是性。性只是理。’又曰:‘心比性,則微有迹;比氣,則自然又靈。’又曰:‘所覺者,心之理也;能覺者,氣之靈也。’又曰:‘知覺便是心之德。’又曰:‘心是動底物事,自然有善惡。’又曰:‘人心之動,變態不一。所謂“五分天理,五分人欲”者,特以其善惡交戰而言爾。有先發於天理者,有先發於人欲者,蓋不可以一端盡也。’論心。

☚ 12_386盡心篇   12_388孟子問 ☛
0000312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8: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