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良能良知
竊意:‘良’字解義,見離婁十五章,及告子十七章。到此又須見本然固然不假弗為之意,即下文愛親敬長之心是也。○趙注曰:‘知亦猶是能也。’竊意:‘知亦猶是能也’,而必也各言之者,蓋因學字、慮字而分也。學者,效其事也;慮者,解其理也。人之於善,不但有不待學而自能之事,亦至有不待慮而自知之理。可見其所良底,不啻有粗迹之遇合者,亦自有曲折之通曉者。其言良處,正是根據鄭重,知不是强因疑似以證本然之説也。
吕晩村曰:‘孟子以時人皆以仁義為僞而不為,故為之點醒其自有之良。其重在點醒,故不及用功,然非廢學慮而徒以不學不慮者為貴也。’又曰:‘不學慮,甚言其固有之耳。然要擴充此仁義知能,非學慮不可。若不明此理,則廢學慮之説自孟子始矣,可乎?後來單舉“良知”作宗旨,誣孟子矣。’竊意:孟子於此章未嘗不言用功,下文達字正是有無限學慮之辭也。只因時人將此無限學慮所達,便為强為之矯仁義,所以不行也。孟子乃為之點醒曰‘無限所學以求能者,只因其所不學底固有之能;無限所慮以求知者,只因其所不慮底固有之知’,正以明無限學慮底初不是强性為道云耳。則到此梗補當學慮之義者已是生疏,況或去頭截尾,單以不學慮作主意者,可謂妄甚。
‘孩提之童’節
蒙引曰:‘上言良能良知,此只言知愛知敬,何也?’曰:‘連愛、敬二字説,則已是能矣。’竊意:不但其堇能愛敬,並知所以愛敬者矣。故無限學慮,莫不從此為良,而得達于天下,無不足者。
‘親親仁也’節
退録曰:‘就所以行乎天下而無不通處,指其仁之而曰仁,指其宜之而曰義。是本乎愛親敬長之出乎良者,故曰“無他”。’
竊意:仁義固因性而成底,然亦不是於性中有印板現成底在,而不待用功爾也。故孟子之明仁義之為性也,必就愛敬説。愛敬是良能良知底,則仁義之為性所固有也無疑。此不但令人易曉,亦語理當爾。實於這際有多少斟量曲折在,即亦‘乃若其情,可以為善’之意也。非若後世説性太過,有若落地便聖、見性成佛樣立見,以其本來胸中染此病患,故或為不學不慮已足無他之説,而直到以學慮為障礙而極矣,遂使良知之徒猖狂而莫辨。嗚呼!論性不真,其弊誰咎?
編至上章,極論君子學所到量矣。自此章以下,復言其因本之良,見以上論極底莫不是順性所致云耳。故此章以‘無他,達之天下’起之,而十七章以‘如此而已矣’終之,何等叮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