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 下】
田獵亦其所好也,故因言樂而並及之,反復以明‘與民同樂’與‘不與民同樂’之得失,如前篇所引靈臺、湯誓之意也。
上文言樂天、畏天,而所引之詩但明畏天而保之之意,何也?蓋引詩之法,或引此而明彼,或舉一而包二,而此則舉小而包大也。畏天亦保,況樂天乎?
梁惠王所謂‘賢者亦樂此’,以賢君而言也,故孟子對以靈臺‘與民偕樂’之事,而集注曰‘文王得以享其樂也’。齊宣王所謂‘賢者亦有此樂’,以賢人而言也,故孟子對以‘人不得則非其上’,而集注曰‘非但當與賢者共之也’。蓋梁惠王則以沼上見賢有歉愧之意也,齊宣王則以雪宫待賢有誇張之意也。
遊而不流連勞民,故曰‘吾王不遊,吾何以休’;豫而不荒亡廢時,故曰‘吾王不豫,吾何以助’。蓋不勞民是休其民也,不廢時是助其民也,況‘補不足、助不給’乎!
畜君,謂為民事而畜止其君之欲。蓋景公使太師作君臣相説之樂,而樂有五聲,角為民,徵為事也,故太師以‘畜君何尤’之詩作為民為事之聲,而名之曰徵招、角招者,取舜樂之盡善盡美也。
少而無妻者可以再娶,少而無夫者可以再嫁,少而無子者可以生子,長而無父者可以娶妻生子,而且非老幼則可以自食其力,不至於困悴,此所以‘四窮’之必言老幼也。然此論其大略也,如少而無夫者未必皆欲再嫁,雖曰自食其力,文王之政,亦當有以處之也。
治璞玉則‘使玉人雕琢’,如任賢而治國家則欲從我,如‘教玉人雕琢’也。‘使’與‘教’字義不同如此,而或者皆以‘使’字義看,誤矣。
古者諸侯之國地方百里,可出兵車千乘,而今齊燕之地皆千里,故曰‘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也。
‘奚為後我’以上,即書文也。‘民望之’以下,即孟子言也,故重稱‘書曰’也。
‘后來其蘇’是已然之辭,集注所謂‘待其來,使己得蘇息’,亦謂未來待其來,既來得其蘇也。
‘是謀’謂事齊、事楚之謀。‘是謀’非惟孟子之所不能及也,亦孟子之所不欲及也。故曰‘無已,則有一焉’,如對齊宣王曰‘無已,則王也’。
孟子於滕文公,始告以守經,而至其‘甚恐’則告以從權。此章問答蓋在‘甚恐’之後,故承上章之意而先言從權也。
‘前以士,後以大夫’,亦以祭禮言也。魯平公亦知祭用生者之禄,故不以是為喻也,而不知喪具稱家之有無,故以‘棺椁衣衾之美’為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