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而起章】
利與善之間。
精義 明道曰:‘云云。見集注。只那計較便是為有利害,何用計較。利害者,天下之常情也,人皆知趨利而避害。聖人則更不論利害,惟看義當為與不當為,便是命在其中也。’又曰:‘大凡出義則入利,出利則入義,天下之事,惟義利而已。’○吕侍講曰:‘天下之言善者必穪舜舜者,善之至也;天下之言利者必穪蹠蹠者,不善之至也。聚黨數千,横行天下,以不義謂之盜蹠。蹠所以為盜者,何也?貪利而已。雞鳴而起,孳孳為善,惟日不足,舜之徒党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亦惟日不足者,蹠之徒黨也。與舜為徒,則入於舜;與蹠為徒,則入於蹠。人皆可以為舜,亦可以為蹠,惟在利與善而已。故曰:“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孟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天下之道,唯善與惡,唯義與利,好善則終於為舜,好利則終於為跖。君子小人,各趨一塗,是故君子憂其不如舜。’○語類 ‘利與善之間’,不是冷水,便是熱湯,無那中間温吞暖處也。僩。○‘利與善之間。’若纔有心要人知,要人道好,要以此求利禄,皆為利也。這個極多般樣,雖所為皆善,但有一毫歆慕外物之心,便是利了。如一塊潔白物事,上面只着一點黑,便不得為白矣。又如好底物事,如腦子之屬,上面只着一點糞穢,便都壞了,不得為香矣。若是糞穢上面假饒着一堆腦麝,亦不濟事。做善須是做到極盡處,方唤做善。上同。○蒙引 凡無所為而為,只見理之當為便為者,善也。若有所為而為則雖其所當為,亦利也。孟子立‘善利’二字,便都該得。○增訂 按:‘雞鳴而起’云者,只是極言其才醒來,即從事於此,以見其自朝至暮,無刻不從事於此也,與夜氣、平旦之氣話頭絶不相關。○‘舜之徒’、‘跖之徒’云者,陳大士云:‘當下一念之善即全舜矣,當下一念之利即全蹠矣。’存疑則云:‘自其善而充之,至無一之不善則為舜矣;自其利而充之,至無一之不利則為跖矣。’二説皆有理,而大士説尤足警人,以大士説為主,而濟之以存疑所云可也。○存疑 或問:‘“間”與曾子所謂“獨”,周子所謂“幾”,何分别?’曰:‘“間”比“獨”、“幾”又後一步。一念方發,或善或惡,人所不知,故曰“獨”,其端甚微,故曰“幾”;時既發後,一善一惡,二者相並在此,其中間則曰“間”。’
未接物時只主於敬。
或問 程子未接物時之論,發明言外之意,學者所當深念也。【眉批】 章下注明道説。○語類 用之問:‘舜“孳孳為善”。“未接物時,只主於敬,便是為善”。以此觀之,聖人之道不是默然無言。聖人之心“純亦不已”,雖無事時,也常有個主宰在這裏。固不是放肆,亦不是如枯木死灰。’曰:‘須常存個誠敬做主,學問方有所歸着。如有屋舍了,零零碎碎方有頓處。不然,卻似無家舍人,雖有千萬之實,亦無安頓處。今日放在東邊草裏,明日放在西邊草裏,終非己物。’賀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