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机动车损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机动车损伤 机动车损伤机动车包括汽车、摩托车、电车及拖拉机等。机动车损伤又称公路损伤。由于公路交通量日趋增长,机动车损伤已成为现今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机动车损伤大都属交通事故,但常与刑事责任和损伤赔偿问题有关。少数人利用汽车进行自杀或他杀;亦有将人害死后,把尸体置于公路上伪装交通事故者。因此,汽车损伤常为法医检验的对象。 左下肢汽车轮胎印痕 闭合性环状撕脱伤: 又称皮下袋状血肿。轮胎较高速辗过人体四肢部位时,由于轮胎转动作用,将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离,发生广泛性皮下出血或血肿,触之有明显波动感。 开放性环状撕脱伤: 轮胎在四肢部位辗压时,转动速度较低时,可使辗压部位的皮肤形成环状撕脱,其宽度与轮胎接触面的宽度一致。此种损伤,轮胎花纹愈新愈易形成。 内脏损伤: 轮胎辗压胸部或腹部时,可造成内脏破裂。此外,还可将膈肌挤破,使腹腔脏器被挤压突入胸腔内,或胸腔脏器突入腹腔内。 摔伤 人体被机动车撞击后常发生严重的摔伤。有时小轿车高速行驶撞击行人时,可将人体撞到车盖上,然后又从车盖上摔下,造成两次损伤。机动车造成的摔伤常为严重的颅脑损伤或内脏破裂,可致迅速死亡。 挥鞭样损伤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损伤,多于车辆在高速行驶中紧急刹车时,由于突然变速而造成颈部组织的种种损伤(见“挥鞭样损伤”)。 机动车损伤现场检验时要注意受伤人的位置和姿势,并与地上的血迹比对,以分析受伤的情景。寻找现场有无汽车的漆片脱落。检查汽车撞击路旁电线杆、树木或其他建筑物的痕迹。从地面上遗留的轮胎擦划痕迹也可分析判断汽车的车速。 受伤人的衣着检验对判断机动车损伤非常重要。人体被机动车撞击后,于着力部位的衣服表面发生撞击起毛现象,并可看出撞击方向。机动车突起部位撞击时,衣服可发生撕裂,从纤维断端可反映出着力方向。轮胎辗压人体时,在衣服上可留下轮胎印痕或布面压平现象。肉眼直观不清时,可用侧光观察,常在被辗压的部位发现有压平的光泽。注意衣服上附着的泥土、铁锈、油泥、漆片等物,从上述物质可推断受伤时人体与车辆接触的部位。行人被汽车撞击的瞬间,人体呈直立状态急速向前移动时,在鞋底面上常发现多数方向一致的擦划痕迹。 检验时还要注意分析受伤的次数。汽车撞击人体常发生二次以上的损伤,即第一次损伤为汽车的撞击伤,第二次损伤为摔伤。又如高速行驶的小轿车撞击行人时,造成第一次损伤,将行人撞到汽车的车头盖上,头部撞在挡风玻璃上,造成第二次伤,瞬间又从车上摔下,造成第三次伤;有时,人体又被汽车轮胎辗压,形成第四次损伤。要注意尸体伤痕与死因的关系。发现尸体在公路上或被车轮辗压,不一定都是交通工具所致,可能被人杀害后置于公路上伪装被车压死。有人自己钻进车底被压致死。因此,应详细检验尸体有无被害伤痕或中毒致死的情况。汽车损伤致死大都由于颅脑损伤引起,但头部有致命性钝器伤时,应注意鉴别是否被其它钝器打击所形成。排除了这种可能性后,再进一步研究每一处损伤形成的原因与交通工具的关系。 法医工作者还应注意车辆各处凹陷、擦挫、烤漆擦划及汽车破损变形的部位,以资与受害人身上的损伤进行比对分析。车辆上附着受伤人的血迹、毛发、皮肤、脑组织及衣着纤维等物,常为确定肇祸车辆的重要证据,应小心提取,妥善保存,以备化验之用。 ☚ 脊柱和脊髓损伤 非机动车损伤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