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章】
子路百世師。明道語。
精義 謝氏曰:‘子路百世之師,揀難割捨底,要不做便不做,故孟子將來與舜禹作一處舉揚。’○或問 諸説皆善,謝氏尤有警於學者。○直解 曰:‘子路之喜,猶見不善之在己,未能忘己;禹之拜,猶見善之在人,未能忘人。’
大舜有大焉。
語類 ‘禹聞善言則拜’,猶着意做。舜與人同,是自然氣象。聖人之拜,(雖)〔固〕[1]出於誠意。然拜是容貌間,未見得行不行。若舜,則真見於行事處。淳。
善與人同止樂取於人。
大全 問:‘“善與人同”,以己之善推以與人同為之也。“舍己從人,樂取諸人以為善”,以人之善為己之善也。’曰:‘此説善。’答程允夫。○精義 伊川曰:‘舍己從人,最是[2]難事。己者,我之所有,雖痛舍之,猶懼其守己者固,而從人者輕也。’又曰云云。見小注。○或問 謂之‘舍己’者,特言其亡私順理而已,非謂其己有不善而舍之也。謂之‘樂取’者,又以見其心與理安而行之,非有利勉之意也。此二句本一事,特交互言之。【眉批】 按:或問‘舍己’之説與集注異。○蒙引 ‘舍己從人’,‘舍己’字重,‘從人’即是樂取諸人也。蓋二句本一事也。舍己之未善,而取人之善以為善也。○二句只是一事,故下只言‘無非取於人者’。○存疑 或曰:‘聖人亦有未善,何也?’曰:‘聖人之心不自滿,假進善無窮已。或見得己之善未至十分,人之善有勝乎己,便舍而從之,直欲求到至善地位。蓋是聖人自見得未善,非若凡人之不善也。’
耕、稼、陶、漁為帝,無非取諸人。
或問 觀其居深山中,聞一善言,見一善行,則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及其格于文祖,則詢于四嶽,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聰,則其自始及終,無一毫之私,一息之間,可知所謂‘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豈虚語哉!○存疑 ‘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是説他平生為人都是如此。
與人為善。
語類 ‘與人為善’,蓋舜不私己,如為人為此善一般。升卿。○己未有善,則舍己之未善而從人之善;人有善,則取人之善而為己之善。人樂於見取,便是許助他為善也。淳。○問:‘“是與人為善”,當其取人之際,莫未有助之之意否?’曰:‘然。’曰:‘三者本意,似只是取人,但有淺深,而“與人為善”,乃是孟子再疊一意以發明之否?’曰:‘然。’道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