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1_037離婁 下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1_037離婁 下篇

【離婁 下篇】

生於諸馮’章 致知。
問:‘其揆一’,不曰道而曰揆,何也?
曰:一字中含了道字意。
問:‘其揆’之揆字,以諺解觀之,則似當屬‘先聖後聖’看。以理裁度之耶?
曰:以集注‘度之而其道無不同’之語觀之,則似是自後人揆度之,而其道無不同之意也。
問:古之聖王不為不多,而特以文王言之者,何也?
曰:以匹夫而王天下,文王亦以百里而王。然非但為此也,蓋以地之相去若此之遠,歲之相後若此之久,而其道之若合符節耳。
問:若論歲之遠,則奚以文王言?
曰:文王後未有如文王之聖也。
問:若合符節,何所驗也?
曰:‘行一不義、殺一不辜得天下不為’云者,亦足為一大驗也。
子産鄭國之政’章 治國。
問:‘平其政’之義。
曰:以乘輿濟人,則這人雖濟,而不‘得人人而濟之’,此甚偏小之惠也。若成梁成杠,則知與不知,皆從此去,而不患其徒涉。此固王政之一事,而公平正大之體亦可見矣。且九月成之之意甚好,農功已畢,民力可用,此意亦不可不知也。
問:‘行辟人’與‘乘輿濟人’,何以相反耶?
曰:君子為政,則政有綱紀法度之施,尊尊卑卑各有其分,秩然有不可犯者。至於車馬衣服,亦各有等。大夫之車,焉得人人乘之?故於出行之際辟除行人,則騎者下,行者止,使不得並己者,亦不為過也。以此觀之,彼大夫之反下車,以其車乘行人而濟之者,果何如哉?
‘君視臣如手足’章 治國。
問:孟子此言,欲為君警聽而發也。而王曰‘(如)何〔如〕斯可為服’云云者,全不知自反而只責人之意,於此可見矣。
曰:此言誠然。
‘無罪殺士’章 格致。
問:於大夫下去字,於士下徙字,何也?
曰:去,以去官言,而去國之意包在其中;徙,則只以徙宅言。
‘君仁莫不仁’章 治國。
問:‘莫不仁’、‘莫不義’,何為其然也?
曰:仁義者,人人之所固有,故上行下效,捷於影響。
問:率天下以仁,天下莫不仁者,固然矣。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者,亦何為而然耶?
曰:一己之私,亦人皆有之,上有行者,下必從之,亦必然之勢也。蓋君者,一國之天也。天已陽春,則凡天下形形色色、林林叢叢[1],莫不發榮滋長,無一物之非春。君之於人,其理豈有異哉?所謂‘一正君而國定’者,尤覺信然。
‘人樂有賢父兄’章 齊家。
問:樂字之意。
曰:人於天地之間,同得天地之理,同得天地之氣以生。理則無不善,氣則有清者焉,有濁者焉,有明者焉,有昏者焉。其受氣之清者、明者,則幸矣;昏者、濁者,其不幸之甚。而如未能變化其不好之質,則亦且終於濁、止於昏,而不得為人矣,其憂如何?故有賢父兄者,被涵育薰陶之化,不中者必至於中,不才者必至於才,以其不美之質,終至於成己,樂豈有已哉?
仲尼不為已甚’章
問:‘不為已甚’,何謂也?
曰:孟子善説得聖人。聖人只是中庸,故不為已甚。
問:‘已甚’之‘甚’已有過之之意,而更著已字,無乃太重乎?
曰:已甚二字連續,不必兩意看。大抵衆人以聖人所為高遠難行,而不可企及,故孟子發此言也。蓋事事物物各有本分,仲尼所為,亦於本分之外不加毫末而已。
‘養生不足以當大事’章
問:送死何以為大事?而養生亦可謂小事耶?
曰:養生者,人道之常,故朝愆而夕悔,今日違一事而明日有復行之道。惟送死則哀遽罔極之時,一違於道,有終身之悔,悔亦莫及,此豈非人道之大,而必誠必慎者乎?然則養生非不為大事,而送死比養生尤為大事也。
‘深造之以道’章 修身。
問:‘深造之以道’,當兼知行看耶?
曰:然。
問:‘逢其原’之原字,與‘深造之以道’道字,同看否?
曰:所謂‘取之左右逢其原’者,取之至近。日用事物之間,莫不各有當行之則,故無所往而不逢其原,則原字中包了道之全體,與上文道字之只以方法言者有異矣。
問:‘自得’者,指萬理皆究而到了(割)〔豁〕然貫通处而言耶?抑格一物而有得,亦可謂自得耶?
曰:格一物而有得,亦不可不謂之自得。而但此‘自得’云者,是指(割)〔豁〕然貫通而自然有得於己者言也。
‘博學而詳説’章 格致。
問:‘反説約’者,理本約,故下反字耶?抑自博而反於約之義耶?
曰:博與約相對,而自博説到約,故下得反字矣。又曰:此章專以知言也,與‘一貫’之告子貢者相似,而異於告曾子矣。
‘水哉,水哉’章 格致。
問:‘聲聞過情’之‘情’便是實字意,則不曰實而曰情,何也?
曰:聲聞是自我而聞於外者也,情是聲聞之所由出者。故情字與聲聞襯貼,而比諸實字緊得些子矣。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章 格致。
問:幾希二字,是其間不甚相遠之意耶?
曰:不必下着間字,只以些殊之意看了方好。人獸之别,只在於氣之正與不正,性之全與不全。此所謂人之異於禽獸,以其有仁義也。聖人則由仁義行,君子知其仁義之為可行而行之,庶民則私欲蔽仁義而不得全其性,實與禽獸無異。故聖王為天下立法,不過欲使斯民免於禽獸而已。此章首言之‘察於人倫’,其下列書周公以至孔子之成春秋,而繼之曰‘予私淑諸人’,可見千古聖人只是一心,而此與‘好辯’章意一般矣。又曰:人獸之分,只在於天理人欲之間。千古以來,君子聖賢修己治人之道,惟是遏人欲、存天理而已。看來人只知飢寒之思衣食,而不知仁義之為何物,此則面貌雖人,其實禽獸也。然而不知所以免禽獸之道,今若告之曰:‘汝無仁無義,則明日必也頭生角、腋生翼。’人莫不恐懼怵惕,終日乾乾,達夜孜孜,惟求所以免禽獸之道。而無此之故,只恃耳目口鼻之不變,恬然為禽獸之行而苟安於此,豈不哀哉?又曰:大抵天地萬物本是一氣。人之於禽獸,雖以形體言之,亦多有恰相似处。犬馬立之,宛然如人矣;人之如物象者,吾見亦多矣。
‘惡旨酒’章
問:‘惡旨酒’,何以知人欲之盡去也?
曰:人欲中食欲最大,而飲食中酒味尤佳。旨酒惡之,則他物欲不得自行矣。笑曰:座中誰有嗜酒者?好善固未易得,聊與好酒者,可説此義理也。
問:道固在我,而‘望之’云者,何也?
曰:道固具於我者,然必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而後方可謂在我矣。文王則體道之至,而不自知其在我。‘望之’為言,所以形容求見之心;望之而猶若未之見,則於此可見聖人謙而又謙之德也。
問:‘仰而思之’者,或曰形其思之氣象,或曰以先王之事故有追仰之義。二説何如?
曰:只是接續得三王四事説,故以仰字矣。
問:‘幸而得之’,幸字於周公之聖,不是過乎?
曰:此不知聖人之心也。聖人無自聖之心,此幸字實是‘夜以繼日’、‘坐以待(朝)〔旦〕’之驗,真説周公之心也。
問:集注‘人心之〔所以〕不死’云者,不曰亡而曰死者,未知有深意否?
曰:以天理言之,則不當下死字;而人心是活物,故下以死字。若有昏惰之時,則身雖存而心已死矣。
‘五世而斬’章 格致。
問:‘君子’、‘小人’以德言耶?以位言耶?
曰:以德言也。
‘可以取,可以無取’章 格致。
問:注言‘過’、‘不及’,何以分屬?
曰:取者易,與者、死者難。與、死當屬過也。
問:説以公西華受五秉之粟為傷廉之驗。子華之受傷廉,則夫子之與,恐不為傷惠耶?
曰:子華貧乏,則夫子不待冉求之請而自與之;既不貧乏,則無繼富之道,冉求之請非矣。夫子無與之之義,然也既為其親而請之,則體段亦重,拒而不與,反有傷於迫切,故姑許以與釜,以示不可與之意。
逄蒙學射’章
問:邢恕,小人也,請學於康節康節不受;請學於明道明道則教之。其後,邢恕果為禍於師門,以至於請斬元祐之黨。然則康節固為取友之端,而明道則不免於‘烏[2]得無罪’之責耶?
曰:羿之教射,是賤技曲藝,固不可曰師曰弟。而孟子尹公之他之取友言之者,以其類證之也。明道之教邢恕,何可比論於此也?夫天地生物之仁,包容萬物,無不周徧,如禽獸蛇蝎之類,而無一物之遽棄。聖人之心亦與天地同其大矣。將好意而來者,若謂之將來必為小人,拒而不受,則亦非生物之仁也。康節之知其為小人而不教者,明則明矣;明道則非不知也,而彼既以是心至,故以是心受之,此天地包容之量。後來雖為禍於斯文,渠自為之,何關於明道?即此而康節之小可見。
‘天下之言性’章
問:鑿字,鑿智耶?鑿性耶?
曰:鑿字與利字相對。不順其自然之勢,乃鑿性也。
上條既言‘故者以利為本’,故第二條言利而故在其中,第三條言故而利在其中矣。
問:‘所惡於智者’之智字,不必作小智看。而其為小智者,從惡字、鑿字上出來否?
曰:既曰‘所惡於智’,則歸宿非所智而何?且以下文‘智亦大矣’對看,則尤明矣。
問:此章首言性,則性中包了仁義禮智,而獨拈出一智字言之者,何也?
曰:天下無性外之物,語性則仁義禮智固無不具。然聖賢所論,隨其地頭而各自不同,若此章則專為智而發。又曰:五智字,智則一也,而因其‘所惡’與‘行其〔所〕無事’而有異也。
‘言性’之言字,如‘難言’之言字。蓋性本無形,其可尋而見者不過乎即其已形之迹,而可説無形之性矣。然天下之理自有自然之勢,父子之親、君臣之義,以至於動静語默之間,莫不各有本然之順,非有所矯揉造化而然也。故以智言之,不順自然之勢而反以穿鑿為務者,智之小者也;順其本然之理而行其所無事者,智之大者也。以水言智者,水本以趨下而為之性故也。江湖溪澗,無非水也,而特以‘之行水’言之;事親從兄,無非故也,而特以‘天之高’、‘星辰之遠’喻之者,其意深闊,不可不知也。天與星辰,故之大者也。
公行子有子之喪’章
右師之言以孟子平日之所簡,故因此事而發此言也。然當此時,雖非可賤惡之人,孟子亦不與之言矣。
問:位與階之於言與揖,何以異耶?
曰:位者,同階而異位也。既已同階,雖不同位,揖之固無妨,而言則不可也。歷階,則揖亦不可也。
‘君子所以異於人’章
問:只曰‘以其存心’,則仁、禮當於存心上看否?
曰:此非存其心之謂也,乃存於心之意也。君子之所存者仁、禮,小人之所存者非仁非禮。君子、小人之所以異者,以其存於心之不同耳。存心二字,不可偏於一處看也。
問:仁、禮,性而根於心者也。今曰以仁、禮存於心者,無或近於分而二之耶?
曰:心性有合而言之者,有分而言之者。合而言之者,如‘仁之心’是也;分而言之者,如‘其心三月不違仁’是也。況此云仁、禮,非指本體,而以用邊説去,則以仁、禮存心云者,有何病乎?
問:‘有禮者敬人’,何以着有字?
曰:禮雖本於恭敬辭遜,而以儀文度數兼言,故特言有字。若只云‘禮者敬人’,則不成説矣。
看來,人於毁譽之來,不知自反,而只責於人,此所謂‘相怨一方’者也。相怨一方者,不見其四隅,而彼此只見一方,故常自不平。若反而自省,曰:‘我實有如此事,彼之此言誠無異也。’彼必自謂曰:‘此不為大過,而吾言誠過矣。’如此,則其甚麽意思,涣然冰釋於其間矣。若吾之事十分至當,而彼之毁謗不止,則不過妄人而已。妄人者已違於道,即禽獸也,與禽獸何足計較?今人只知與禽獸較而惟恐不勝,不知不及之為愧,而至於如則不敢生意。哀哉,哀哉!
當平世’章
問:以‘好辯’章論之,言天下猶未平,而此言‘平世’者,何也?
曰:彼以洪水而言,此則與顔子乱世相對而言。然指之世,不云‘平時’而何?
問:‘顔回同道’,何也?
曰:退而修己,救民之本也;進而救民,修己之驗也。隨其所遇而迹雖不同,其道則一也。
問:‘同道’,注:‘心一而已。’不曰道而曰心,何也?
曰:道者以其所行而言,而道之所存者心也。則行道,顔子則不行道,事雖不同,而所以同道者,以其心也。
問:上段則以顔子對舉而言,下段則單言而不言顔子,何也?
曰:顔子之道,憂與樂也。先言顔子之樂,故此言之憂。然其憂在事,有迹可見;其樂則在心,無迹可論,故只云‘不改其樂’,之外無他可説。而亦令尋顔子所樂何事,而引而不發,此意須可知也。
問:顔子之樂,自樂其樂而不及之憂;之憂,自憂其憂而不知顔子之樂耶?
曰:顔子雖樂,豈無憂民之憂?雖憂,豈無樂天之樂?須見樂中有憂,憂中有樂方可。此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之理也。又曰:有处貧之樂者必有得位之憂,若憂於貧窮則必淫於富貴,此亦易地皆然之理也。又曰:之世天下之溺與飢者,之同室鬥者也;三過門不入者,之被髮纓冠而救者也。顔子之時,則陋巷一步之地,外皆是鄉鄰也,雖不無往救之心,亦奚以哉?
曾子武城’章
問:‘曾子,師也,父兄也’,曾子之於武城大夫,固可謂之師生,而兼以父兄稱之者,何也?
曰:先生通謂之父兄,不見‘子夏弟子服其勞’章乎?
問:然則既曰師而又曰父兄,何歟?‘臣’下又添‘微’也,何耶?
曰:此不過一别意之意也。

☚ 11_036離婁 上篇   11_038萬章 上篇 ☛
0000231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7: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