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0_150梁惠王 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0_150梁惠王 下

【梁惠王 下】

凡十六章
曰:‘可得聞與?’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曰:‘與少樂樂,與衆樂樂,孰樂?’曰:‘不若與衆。’
注於此段中,‘獨樂、與人樂、與少樂、與衆樂’,皆讀為‘音樂’之‘樂’,恐非是,皆當為‘歡樂’之‘樂’。蓋亦曰獨樂其身之樂、與人同樂之樂,果孰為樂?與少樂之之樂、與衆樂之之樂,果孰為樂也?孟子將言今樂古樂之無不同,則必先明樂之本,然後其所以為同者可見。樂之本在和而已,獨樂其身者無以得其和,與人同樂,然後乃可以得其和矣;與少樂之者無以盡其和,與衆樂之,然後乃可以盡其和矣。故和,則今之樂由古之樂;不和,則古之樂由今之樂。樂之本在於和,而不可以古今論者,於此可見。王苟明乎此,則好樂之心可推而廣,庶幾追三代之風矣。
臣請為王言樂。
上既推言樂之本矣,至此方請言樂,所以引發下文之意也。鐘鼓羽旄,使民疾首則不和矣,民有喜色則和矣。王誠能盡其和,使百姓欣欣,即可以王矣,又何患乎樂之不古哉!
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
字小者慈育而得其樂,事大者恪慎而致其畏。仁足以及物,故能保天下;智足以自全,故能保其國。
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
天以王者有代天理物之功,故尊寵之以臨四方而使為天子也。○敵一人則見其勇之小,安天下則見其勇之大。
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
此與梁惠沼上之問語雖少異,而意未嘗不同也。注謂‘人君當與民同樂、非但當與賢者共之而已’,實有難曉者。抑以賢者謂指孟子乎?若孟子則固未嘗得有此樂,且其共之之意見於何處?人不得則非其上,又豈獨與賢者共之而不與民同樂之意乎?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此又明賢者有此樂之意。
今也不然,師行而糧食,飢者(不)〔弗〕食,勞者(不)〔弗〕息。睊睊胥讒,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飲食若流。流連荒亡,為諸侯憂。
今,謂當時之王。成師而行,則動衆多而寧居者少;裹糧而食,則勞費廣而懸乏易。方命,謂逆天之意。諸侯,謂當時諸侯。○注‘今,謂晏子時’,此雖未明本意之所指,然下云‘命,王命也’、‘諸侯,謂附庸之國,縣邑之長’,據此知所謂‘晏子時’者,非指景公,則當時之諸侯也。春秋之際,室雖微,非僭王如吴楚,未有名其縣邑附庸為諸侯者,晏子雖悖,不應至是。況上言‘為諸侯度’,此言‘為諸侯憂’,正謂先王與今王得失之相反而已,豈敢輒肆然以當時列國擬之王者而無少忌憚乎?輔氏釋此云:‘晏子主言齊事,故知為附庸縣邑。’下文‘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正謂惟當擇君所樂而行之,故注云:‘先王之法,今時之弊,二者惟在君所行耳。’果使所謂流連荒亡者,是言景公之失,則將曰改之云耳,豈曰擇之云乎?
景公説,大戒於國,出舍於郊,於是始興發補不足。召大師曰:‘為我作君臣相説之樂!’蓋徵招、角招是也。其詩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出舍於郊’者,為欲省民故也,未見有自責之意。豈前注果如輔氏之説,故有此云耶?又嚮所謂‘與賢者共’,將亦因此有‘作君臣相説之樂’之語而云然乎?‘畜君者,好君也’,詳味語意似,但以‘好君’釋‘畜君’之義,蓋亦曰‘好君者,何尤乎’,言晏子有愛君之心,故能道其君於善,而君亦不以為尤也。注訓‘畜’為‘止’,亦恐未安。若如注所云,則‘好君’之下當更有一者字,然後其文乃足也。
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
昨進而今亡,臣不信其君矣;亡之而不知,君不重其臣矣。君臣上下如逆旅之人,可謂親乎?
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
言吾所為進之者,以為才也,而今無故而亡,則是其為不才之人,吾初亦何以先知其如此而舍之不用乎?蓋言過不在己也。○注以此為王問孟子之辭,恐未然。王欲問之,則當問知人之術、用人之方,不當以知不才而舍之為問也。
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與?’
如不得已而後進之,則其所進必賢,而不才者退矣。然則‘輕於用人,誰任其咎’與下文言‘用舍之間,不可不慎如此’,所以深警王也。人君苟能行此,必不患於無親臣矣。
孟子齊宣王曰:‘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工師得大木,則王喜,以為能勝其任也。匠人斲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夫人幼而學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如?’
為室必得大木,為國必得賢士。求木而得之則喜,斲木而小之則怒者,擇材之心,惜材之意,固人情之常而好惡之當也。至於賢士懷材抱道欲施之邦,國大於室,士重於木,為君者宜以向者擇材惜材之心,未得之唯恐其不得,既得之唯恐其無以盡其用,必使之展其材而昌其道可也。今乃曰‘舍女之大從我之小’,用大為小而不自知其非也,豈視國不如室,視士不如木?特蔽於私耳。王苟能覺悟於此,將不憂獨明於為室而反暗於為國也。
今有璞玉於此,雖萬鎰,必使玉人雕琢之。至於治國家,則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以異於教玉人雕琢玉哉?
此言重玉則信工而不敢自信,重國家則自信而不信賢者,豈以玉重於國也?特不知國之難治不翅玉之難琢,而賢者之可信不翅工之可信故也。此與上文語雖略相近,而意則微有不同,所以左右其説,欲王之深察也。
上慢而殘下。
慢,傲蔑也。殘,傷害也。
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不)〔弗〕去,則是可為也。’
太王之於狄,雖事之而猶不得免焉,況以之小而處於大國之間乎?既不可兩從,又不可偏附,誠亦無策矣。若儀秦之謀,則君子不為也,唯鑿池築城,效死守之而使民不去。此數事皆力之可得,義之當勉,宜盡乎其在我者而已。太王去邠而民猶從之,吾德苟修,民必不舍於我,故曰是可為也。
强為善而已矣。
强,勉也。
君請擇於斯二者。
楊氏以為:‘無太王之德而去,則民或不從而遂至於亡,則又不若效死之為愈。’朱子亦云‘能如太王則避之,不能則謹守常法’,似亦猶楊氏之意,愚則謂皆非也。太王之去邠也,為其不堪人之侵暴,直大去之耳,又豈自知民之從我也?去之而民猶從之者,蓋其德之素信於民而民不釋焉故耳。若謂太王知去而民必從,謬。為是言以要其民,使太王知民之不從亦將不去之乎?夫要民以去,乃權詐者之所為,而君子之所羞也,與其為此,何不屬其父老而告以不可不遷之意,若盤庚之於殷民歟?民既安於我,寧憂其不從我遷而反為此要民之事,曾不以為羞乎?太王之事誠如向二説者,吾恐孟子亦羞稱之也。且據此章前後所言,明其為不然,其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為也。效死勿去’者,是何謂也?上文所言,蓋謂如知國之終不可保也,則無寧去之,使滕國雖不為吾有而身不辱焉,斯可也。古人視其身固重於國,去之如脱屣者,太王是也。此又引一説曰:‘土地人民,先代所有,世世守之,傳及吾身。欲全其身而棄之,不可,無寧身與國斃。’此二者不同而義皆有當,唯在文公擇其所安而從之耳。若孟子之意以為如知民之從我則去之,不能則效死,又安有所謂‘非身之所能為’者也?逼於强寇,遷國違難,存先君之祀,圖後日之功,其視身死國亡者得失何如,而乃有世守勿去之論行於其間耶?雖至愚之人必無此也。然則向所稱‘非身之所能為’者,非大去其國之謂乎?要民以去,賢者所羞為;不能則死,孟子所不言,故曰二説皆非也。且既不能於彼而不得不出此下策,則謂之擇於二者可乎?雖欲擇之,於何擇哉?

☚ 10_149梁惠王 上   10_151公孫丑 上 ☛
0000222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9:2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