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0_126告子 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0_126告子 下

【告子 下】

凡十六章。
或問 首章之説。曰:禮之大體,固重於食色矣。然其間事之大小緩急不同,則亦或有反輕於食色者。惟理明義精者,為能權之而不失耳。權之不失,是乃所以全禮之重,而深明食色之輕也。觀於寸木同鉤金之喻,孟子之意亦可見矣。而范尹於此,皆若有所回隱遷就而不欲言者,豈所謂‘未可與權’者歟?
精義 尹氏曰:任人之所言者,利害也;孟子之所言者,禮義也。苟以利害言,則何止乎重而已!
或問 二章之説。曰:程張至矣。張子姑舉其易者言之,而推之以至於事無巨細,莫不皆然。發明言外之旨,尤為有功。楊氏之説亦為親切,但其書又有曰:‘佛者,龐藴有神通。’並妙用運水及般柴之説,此自得者之言,最為達理。但其言周遮,使便通徹,亦須把來做一件事。若孟子之言,則無適不然矣。愚竊惑之。夫釋氏之言,偶與聖賢相似者多矣。但其本不同,則雖相似而實相反也。蓋如此章孟子之言,均是行也,而一疾一徐,其間便有堯桀之異,是乃物則民彝,自然之實理,而豈人之所能為哉?若釋氏之言,則但能識此運水般柴之物,則雖倒行逆施,亦無所適而不可矣。何必徐行,而後可以為哉?蓋其學以空為真,以理為障,而以縱横作用為奇特,故與吾儒之論正相南北,至於如此。今不察焉,而以達理自得稱之。至語其病,則以為特在於周遮著意而已。如此,則是凡為佛者去此二病,而遂與吾學不殊也。且其所謂‘無適不然’者,亦未見其有以發明孟子之意,而異於釋氏之言者,豈其記者之失歟?不然,則殆於儒佛語性之不同,亦有所未辨矣。程子有言:‘以吾觀於釋氏,句句同,事事合,然以其本之不正,是以卒無一句一事之同,’正謂此爾。或問於胡文定公曰:‘禪者以拈槌豎拂為妙用,如何?’公曰:‘以此為用,用而不妙。須是動容周旋中禮,方始是妙用處。’以此求之,楊氏之言,其得失可見矣。尹氏推説堯孝悌之意亦佳,而集義未之載也。○曰:學莫難於知道,故欲修身者,必以致知為先。今曰‘道豈難知,而特患於不為’,何哉?曰:道之精微固難知也,然自始學言之,則如是而為孝,如是而為悌;如是而為不孝,如是而為不悌,其大體向背之間,豈不明而易知乎?致知云者,亦曰即其已行之知而推致之耳。今曹交於此似有所未知,借曰‘知之亦未必能行之也’,亦何假及乎致知之方乎?予於大學之序,必以為因小學之成功,而後力有所施,蓋為此耳。
精義 或曰:‘人皆可以為堯舜,則無僕隸。’伊川曰:‘“人皆可以為堯舜”,聖人所願也;其不為堯舜,是所可賤也,故以為僕隸。’又曰:‘君子之教人,或引之,或拒之,各因其所虧者成之而已。孟子之不受曹交,以交未嘗知道固在我而不在人也,故使歸而求之。’○或曰:‘聖人之道,知之甚難。’曰:‘聖人之道,安可以難易言。聖人未嘗言易以驕人之志,亦未嘗言難以阻人之進。仲尼但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此言極有涵蓄意思。孟子言:“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只下這一個豈字,便露筋骨,聖人之言不如此。如下面説:“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有餘師。”這數句卻説得好,孔孟言有異處,亦須自識得。’○楊氏曰:‘夫道若大路,行之則至。故孟子曰:“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其為孝悌,乃在行止疾徐之間,非有甚高難行之事,皆夫婦之愚所與知者。雖舜顔不能離此而為聖賢也,百姓特日用而不知耳。’又曰:‘孟子之言,精粗兼備,其言甚近而妙義在焉。如許大堯舜之道,只於行止疾徐之間教人做了。’○尹氏曰:道若大路,人皆由之,在為與不為而已。
或問 程子論‘小弁之怨’,與不同,何也?曰:之怨,曰:‘父母之不我愛,於我何哉?’蓋反諸身以求其所未至之辭。小弁之怨,曰:‘何辜於天,我罪伊何?’則自以為無罪矣。此其所以不同也歟。
精義 伊川曰:小弁之怨與舜别,舜是自怨,小弁直怨我辜伊何。○尹氏曰:疏之,戚之至情也。於親而不用其情,烏在其孝也?
或問 四章楊氏之説。曰:是則然矣。然其意本非以為君子欲求勝人,而後不言利也。疑記者小失之,讀者不可不察。
精義 楊氏曰:宋牼以利説秦楚,使之罷兵以息兩國之争,其心未為過也,然孟子力抵之。蓋君子之事君,其説不可惟利之從。苟惟利之從,則人君所見者,利而已。被有軋吾謀者,【眉批】 被,疑作‘彼’。其説又利於我,吾説必見屈矣,故不若與之談道理。道理既明,人自不能勝也。所謂道理之談,孟子之仁義是也。王霸之分,其義利之間乎,一毫為利,則不足為王矣。○尹氏曰:當是時,以利害誘説為能者多矣。天下知利而不知義,故孟子拔本塞源而救之。其與人言也,一斷之以正而已。
或問 儲子儀不及物,幣可反乎?曰:始交,未容逆料其不誠;既受,則不可反矣。
精義 尹氏曰:禮者,宜而已。
或問 三子之説。曰:程子、張子至矣,但張子成性之説有所未安,而其曰‘徒克己,而無禮,亦何所賴,又須反禮然後至’者,則亦有説焉。夫孔子告顔淵以‘克己復禮’,而又語其目,曰非禮勿視聽言動,則是己之與禮更為消長。固未有不以禮為則而能克己者,亦未有既克己而不復禮者也。而張子云爾者,豈以有若浮屠之盡屏物欲,而卒不合禮者耶?然若是者,非既克己而不復禮也,乃其克己初不以禮為則,而徒自苦耳。其論天民,乃若王氏所謂‘非一國所得容,一君所能有’者,尤不可曉。其論孔子五薦五就,則得之矣。○曰:楊氏如何?曰:其論‘不可易地’者未必然,其曰‘聖人無取天下之心’,則至論矣。
精義 伊川曰:五就湯,五就桀,此伊尹後來事。蓋已出了,則當以之心為心,所以五就,不得不如此。○楊氏曰:禹稷、顔回曾子、子思,易地則皆然,故曰“同道”;三聖人其行不同,不可以易地,故曰‘不同道’。雖不同,其趨則同歸於仁而已。與之三仁或去或不去同謂之仁,其揆一也。○問:‘伊尹五就湯,五就,何也?’曰:‘其就也,以三聘之勤也;其就桀也,湯進之也。然則何為事?’曰:‘既就,則當以之心為心,湯豈有伐桀之意哉?其不得已而伐之也,人歸之,天命之耳。方其進伊尹以事桀也,蓋欲其悔過遷善而已。苟悔過遷善,則吾北面而臣之,固所願也。若湯初就伊尹,即有伐之意,而伊尹遂相之,是以取天下為心也。以取天下為心,豈聖人之心哉?’○尹氏曰:淳于髡未嘗知仁,而未嘗識賢者,宜乎其言若是。
【七 章】
精義 尹氏曰:孟子力陳五霸諸侯之罪,與夫逢君之惡者,當時莫知其罪也。世衰道微,非孟子,其誰制之?
【八 章】
精義 楊氏曰:此正孟子所謂‘是心足以王矣’。若曰‘以小易大’,則非其情。以謂‘見牛未見羊,而以羊易之,乃所以為仁’,引之使知王政之可為也。又如論王之好樂,使之與百姓同樂;論王之好勇、好貨、好色,而陳同之。先王之事疑。,皆此類也。○尹氏曰:當時之君臣莫或知,此天下所以紛紛而戰争之不息也。
【九 章】
精義 伊川曰:‘不可一朝居’者,孟子之時,大倫亂,若君聽於臣,父聽於子,動則弑君弑父,須著變,是‘不可一朝居’也。○尹氏曰:不改其道而變其俗,則終不可治。
【十一章】
精義 尹氏曰:事不師古,何以永世?以治水治税之言觀之,白圭可謂妄人矣。
或問 ‘亮’之為義,諸説不同,如何?曰:考之説文,古無亮字,今以為與‘諒’通者,得之矣。然‘諒’有二訓:有止訓‘信’者,‘友諒’之類是也;有為‘必信’者,‘貞而不諒’是也。至於‘執’字,則但為‘持守’之意,而未有以為‘固滯’者。如中庸所謂‘固執’者是也。今程子以‘亮’為‘固執’,‘固’為‘必信’之意,而讀‘惡’曰‘烏’,則其説宜曰:‘不必信,則不固滯矣。’張子亦以‘諒’為‘必信’,而讀‘惡’從去聲,則其説宜曰:‘所以不必信者,惡其至於固滯也。’是雖其文勢小有不同,然以‘諒、執’為病則同也。夫‘諒’有二義,從其一焉,可也。至於執,則無可病之理。故吾以是推之,而從尹氏之説,直以‘諒’為‘友諒’之‘諒’,言‘君子捨是,則無可據守也’。
精義 伊川曰:諒,固執也,與‘亮’同,古字通用。孟子曰:‘君子不亮,惡乎執?’○尹氏曰:君子所執者,信也。捨信,則何所依據也?
【十三章】
精義 尹氏曰:好善優於天下,真知言哉。
或問 尹氏去就之説。曰:三者之去就,亦視其所遭之時如何耳。孔子皆嘗為之,又可以上下等之邪?意者,其有所未達於‘免死’之説,故歟?
精義 尹氏曰:士之仕也,必歸於正道,聽言為上,禮貌次之,至於免死則下矣。
【十五章】
精義 明道曰:‘發於畎畝之中,傅説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若要熟也,須從這裏過。○尹氏曰:困窮拂鬰能堅人之志,而熟人之仁以安樂而失之者多矣。
【卒 章】
精義 明道曰,孟子曰:‘教人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孔子不見孺悲,所以深教誨之也。○尹氏曰:教者,或抑或揚,或與或不與,各因其才而篤之故也。

☚ 10_125告子 上   10_127盡心 上 ☛
0000220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0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