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7_143衛靈公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7_143衛靈公篇

【衛靈公篇】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章
軍旅之事,有國之所重:勝殘誅暴之由是焉,安邦定國之由是焉;大而可以威天下,小而可以禦外侮。雖在疆埸無虞之時,猶當安不忘危,講磨組練,俾不至委靡惰怠,況於戰國紛紛,朝玉帛而暮金革乎?有文事者,必有武備。夾谷之會,而又以食信配兵,夫子亦未嘗不言軍旅也。靈公之問,雖非敍秩之為本,而要亦國之大政也。於答是也,曉之以禮讓之風,告之以仁義之師,不害為善導之一端,何至於聞其言而即去之哉?靈公之不足與有為,夫子之所知也,是必有‘辟地’欲去之意,而問陳之説又在於此時,則亦可以‘辟言’,故遂去而不留也。聖人之去,豈專在於問陳耶?使靈公而問俎豆之事,夫子亦去耳。夫子之去專在於問陳云爾,則恐不免太固矣。臣意則如此,未知如何?
孔子之明日去,未必專由軍旅之問,而亦未必不由於是。先問俎豆之事,猶屬於各有司存焉,況戰陳乎?昔漢孝文賈誼宣室,‘不問蒼生問鬼神’,後人猶譏之。衛靈公之見夫子,問以不當問之事,則夫子何不去之耶?
子張問行’章
參前倚衡,當兼‘言忠信、行篤敬’工效看。做工是未熟底,未熟則不得見,不措也;成效是熟底,熟則雖不欲見,自不能已也。學者常以不得見、不措為心,以至於不欲見、不能已之地,則自當合而為一,一則便是聖人矣。雖然言之者未必皆行,行之而後言則言益忠信。將此做去,可謂先難後獲歟?
此章‘見其’之其字,指忠信、篤敬而言;‘然後行’之行字,指蠻貊可行而言。此兩字玩味而須用,則不待書紳,可以為聖為賢。‘參於前、倚於衡’之義,尤好尤好。吾於是只知三復諷誦,期欲一分體行。外此零瑣訓詁,都不能講究。
‘子曰志士仁人’章
夫子此言就行上説,而程子所謂‘實見得’卻就知上説。蓋‘實見得’猶言真知也,凡人惟其不真知也,故或動於利害而未免苟生,或錯於義理而自歸徒死。苟生與徒死,雖有取舍之殊,而其為不成仁一也。真知者則不然,既能真知殺身成仁之非難能、為當行,又能真知如此之為是,如彼之為非,不撓不惑,安而行之,此程子所以指示學者親切工夫,使之於平日事為之間只尋個是處,有以養之素而應之猝也。若其真知之工,在於學問思辨而已。
近有講製一文臣,於故寔[3]朱子大全條對’也[4]魏徵不願為忠臣之説朱子卞之,而其文臣忽於朱子説侵詆,固知無識中出來,豈料講製之列有此等人也。鳴鼓之攻,望之於諸文臣。大抵平時之,即亂世之龍逄比干也,魏徵之説未免妄發。此章之義正若朱夫子分析良臣忠臣之分,無求生以害仁者,是乃有殺身以成仁者。志士猶言忠臣,仁人猶言良臣,而其為行仁而成仁,各隨所遇之時而易地同然。若曉得此意,程子本旨亦可覰得。
顔淵問為邦’章
有天德者,必有王道。天德者,仁義誠敬是已;王道者,禮樂文物是已。合而言之,則德即道也,道即德也;分而言之,則德自德,道自道也。有天德,然後可以為王道;天德不足,則雖有禮樂不能合而為一,而便不成王道矣。顔子之學,知行已到,其於天德體段已具,則亦豈不知王道之所用?而損益三代之禮樂,使文質各得其宜者,非夫子不能,而惟顔子足以與此,故於其問也,以其平日之所講定者發之,大哉夫子之言乎!若諸子則既未到天德地位,豈可遽語以王道哉?或以顔子為邦之答與諸子不同為問,臣以此語之。未知如何?
‘行之時,乘之輅,服之冕,樂則韶舞’,即夫子損益四代之制,著成一王之法。答對顔子為邦之問,若使夫子得位行道,亦豈外於是也哉?至於諸子之未窺聖人門墻者,何足與語。來説甚是。
‘子曰羣居’章
終日,則其久可知;言不及,則其行可知;行小慧,則其知可知。是以君子學以知之,義以行之,而必欲其須臾之不離也。如是為解,或可為集注之餘意歟?
來説亦是矣。而‘終日’言其久也,‘羣居’言其雜也。久處於雜流之中者,‘言不及義’,勢耳。欲為義理之交,則先從擇交始,故曰無友不如己者。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章
臣以為,此章非如大學格致誠正之有先後次第也。纔説‘義以為質’,‘禮、孫、信’便一串俱到,離卻不得。一個離了些兒,便不成全體,而連上面義質處有欠闕。學者所宜體認,雖然此是熟以後事也,未熟時當作各條目下工夫,久久而熟,自然為一,不可强而一之也。此説果無誤看之弊耶?
四者雖是一事,以義為本,以禮為節,以孫為讓,以信成功,然後體用始諧。一事之中,自有段落,‘不可强而一之’云者。來説是。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章
比周、驕泰、和同、矜争、羣黨,是君子、小人之分界處。同異是非,若難知而實易卞。汎而視之,則莠之於苗也;精而察之,則黑之於白也。此夫子之所以屢言之也。須於同處剔出其異,是處撥得其非,可免混淆之弊矣。世之學者往往流入於佛者,以其只知其近理,而不知其亂真也。人君之於小人亦類此,故曰:人君之審小人,當如學者之辨佛
來説以比周、驕泰、和同、矜争、羣黨,君子小人之分界同異卞之,曰‘汎視則莠於苗也,精察則黑之白也’云者,誠然矣。又以‘人君之審小人,當如學者之辨佛’,是哉是哉!魯論精義往復説難,今焉為屢個月,至衛靈公篇。而來説之明快真切,未有若此條結鎖一句語。其間所得之富有,蓋可知矣,可喜可賀。
‘子曰吾之於人也’章
所譽者,必有所試,則所毁者,亦必有所觀。如以‘久敬’而許晏平仲之善交,以‘復白圭’而許南容之免刑戮之類,是譽有所試也;如以‘山節藻棁’而論臧文仲之不知,以‘乞醯’與人而論微生高之不直之類,是毁有所觀也。此章只舉譽有所試,而不及毁有所觀者,亦是善善長、惡惡短之意歟?
來説似然。亦似未必然。看經傳不可汎忽,亦不必巧鏤。若其惡惡已緩之訓,朱夫子已言之,何必頭上安頭耶?畫脂彫冰手段,朱子之所切忌也。
‘子曰人能弘道’章
自其用工而言,則道是自家所擴充,固是‘人能弘道’。自其成功而言,則人得這道,而弘道豈不能大其人乎?此章非指成功之人,即指用工之事,故然耳。大抵門教人多從動處、用工處指示,欲學者易曉而有據,此章亦其一也。
‘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朱夫子之訓也。‘性不〔知〕檢其心,非道弘人’,張子之説也。推是而究解,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句,豈有更容他喙?來説未必然。‘門教人之多從動處、用工處指示’云云,來説果然。
‘子曰君子謀道’章
君子固當‘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而至若家貧親老,菽水難繼,耕焉而餒,學焉而禄不至,求為貧之仕而又不可得焉,則雖欲無謀食、憂貧之心,其可得乎?未審聖賢果有異於凡人否。有一儒生來言,想顔子在陋巷,猶有簞食瓢飲,雖至薄而得以日日供顔路,故能‘不改其樂’。若使顔子而亦無簞食瓢飲,不得供顔路,而未免於一日不再食,則必不能不累其心而全其樂矣。臣聞而然之,並此仰質。
顔路之問不待來説所謂一儒生之説,朱夫子已有正論。若或累其心而不全其樂,則其可曰‘不改其樂’乎?
‘子曰知及之’章
知及、仁守,是大綱處已立;涖莊、動禮是氣稟學問之小疵,不可不求其盡善。然氣質未化,而遽欲有意於莊涖,則恐涉色莊之嫌。必須用力於學問,先求其變化氣質之方為可歟!
君子‘動容貌,斯遠暴慢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正顔色,斯近信矣’。‘籩豆之事,(即)〔則〕有司存’焉。此所謂君子,即在位之君子也。有天下國家者,何暇諉諸學問之未篤,氣質之未矯,而忽之於莊涖之道乎?
‘子曰有教無類’章
集注專以教者立心為解,臣則以為非徒教者以有教無類立心,受教者亦以有教無類為心,可無自暴棄之患,既以此自勖,敢以此仰勉。
自勖而勉,吾此亦好語。吾雖不武,欲效‘有教無類’之訓,子亦推來示之説,益勖之也。因有更告於子者,子於善惡之類習性何居?因其長處而益培之,因其欠處而益矯之。已復則益復,未復則亟復。今日往復不歸於紙上空言,吾有幸而子亦與有幸,念之念之。

☚ 07_142憲問篇   07_144季氏篇 ☛
0000177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3: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