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7_003論語説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7_003論語説

論語説

【題 解】
論語説作者沈就濟(一七五三—一八〇九),字子順,號謙窩,本貫青松固城人。龍驤衛大護軍義清之孫,殷昌之子。終身不仕,隱居鄉里致力學問,現傳有謙窩集三卷、附録一卷。本書收録於謙窩集卷二,没有訓詁及經義上的説明,而是以孔子之仁為中心論述論語思想,認為仁包括仁義禮智,與元亨利貞和春夏秋冬結合則可歸至一本。若搓開二者,則呈現萬殊,歸結為天地間的一種氣,孔子之道就是體驗此道,論語就是闡明此道的文章。(白源鐵)
論語為學之根本,蓋仁義禮智之理,無往而不為根本。大學之規模,以此仁義禮智為其根本;中庸之微妙,以此仁義禮智為其根本。若無根本,則有何規模微妙之可言乎?
仁義禮智,以其全體言之,則潛室陳氏曰:‘性是太極渾然之全體,〔本〕[1]不可以名字言。但其中含具萬理,而綱領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義、禮、智。’
以其分界言之,則潛室陳氏曰:‘渾然本體,恐為無星之秤,無寸之尺,而終不足以曉天下。於是别而言之,界為四破,而四端之説於是乎立。’北溪陳氏曰:‘仁義禮智,只是一個道理分為兩個,兩個分為四個。一個是仁,一個是義,一個是禮,一個是智,這四個便是個種子。當來得於天者,只是個仁,所以為心之全體,却自仁中分四界子。一界子是仁之仁,一界子是仁之義,一界子是仁之禮,一界子是仁之智,自然成四派,如破〔梨〕[2]相似,破開成四片,而仁義又是大界限也。’
以其所稟言之,則朱子曰:‘人稟五行之秀以生,故木神曰仁,火神曰禮,金神曰義,水神曰智。’
以其天人言之,則北溪陳氏曰:‘人只是此仁義禮智四種心,如春夏秋冬。’又曰:‘仁義禮智便是元亨利貞。’
以其立名言之,則朱子曰:‘仁便有温和慈愛底意思,義便有剛果肅殺底意思,禮便有宣著發揮底意思,智便有收歛無痕迹底意思,聲音氣象自然如此。’
以其主理言之,則南軒張氏曰:‘人之性,四德具焉。其愛之理則仁也,其宜之理則義也,其讓之理則禮也,其知之理則智也。’
以其配屬言之,則朱子曰:‘以仁義禮智分屬五行四時,蓋天地間一氣而已,分陰分陽,便是兩物。故陽為仁,陰為義。然陰陽又各分而為仁,故陽之初為木、為春、為仁,陽之盛為火、為夏、為禮;陰之初為金、為秋、為義,陰之極為水、為冬、為智。五行之中,四者既各有所屬,而土居中宫,為四行之地,四時之主。在人則信為真實之義,而為四德之地、衆善之主也。’
以其體用言之,則潛室陳氏曰:‘四者之中,仁義是一個對立底關鍵。蓋仁,仁也,而禮者則仁之著;義,義也,而智者則義之莊。猶春夏秋冬雖為四時,然春夏皆陽之屬也,秋冬皆陰之屬也。故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剛與柔,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是知天地之道不兩則不能以立,故端有四而立之者兩耳。’朱子曰:‘仁義互相體用動静,仁之體本静,而其用則流行不窮;義之用本動,而其體則各止其所。’
以其循環言之,則北溪陳氏曰:‘仁禮敷施出來底,義智肅殺收藏底。’又曰:‘如人釀酒,酒方微發時,帶此温氣,便是仁;到發得極熱時,便是禮;到得熟時,便是義;到得成酒後,却與水一般,便是智。’西山真氏曰:‘元而亨,亨而利,利而貞,貞而又元。一通一復,循環無間,人之四德亦然。’
以其豎横言之,則魯齋許氏曰:‘五常,性也。天命之性,性分中之所固有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所行之道也。率性之道,職分之所當為。’此是合横豎説也。北溪陳氏曰:‘父子有親便是仁,君臣有義便是義,夫婦有别便是禮,長幼有序便是智,朋友有信便是信。’此是豎説。‘以仁言之,則所謂親、義、别、序、信皆莫非此心天理流行;以義言之,則合當親,合當義,合當别,合當序,合當信底,皆各當乎理之宜;以禮言之,則所以行乎親、義、别、序、信中之節文;以智言之,則所以知是五者,當然而不昧;以信言之,則所以實是五者,誠然而不妄。’此是横説也。
以其統體言之,則程子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又曰:‘非仁則無以見天地。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至仁則天地為一身,而天地之間稟物萬形為四肢百體。孟子云“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中庸所謂“率性之道”是也。’張子曰:‘虚者,仁之原;禮義者,仁之用也。’上蔡謝氏曰:‘心者何也?仁是已。仁者何也?活者為仁,死者為不仁。’伊川曰:‘學之大,無如仁也。’臨川吴氏曰:‘天之為天也,元而已;人之為人也,仁而已。四序一元也,五常一仁也。’又曰:‘地之四方也,而東為先;天之四德也,而元為長;人之五常也,而仁為首。’魯齋許氏曰:‘仁與元俱包四德,而俱列並稱,所謂合之不渾、離之不散。’西山真氏曰:‘凡天下至微之物皆有個心,發生皆從此心。’北溪陳氏曰:‘仁道甚廣大精微,門教人,求仁為大。’朱子曰:‘仁也者,天地所以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為心者也。仁之體用,涵育渾全,周流貫徹,專一心之妙而為衆善之長。’又曰:‘仁之德是統説,愛之理是就仁義禮智上分説。曰“仁者愛之理”,然後仁之體明;曰“仁者心之德”,然後仁之用顯。以心之德而專言之,則未發是體,已發是用;以愛之理而偏言之,則仁便是體,惻隱是用。孔子説仁,多説體;孟子説仁,多説用。’又曰:‘仁者是個生底意思,貫通周流於四者之中。仁固仁之本體也,義則仁之斷制也,禮則仁之節文也,智則仁之分别也。’然則仁之為仁,豈非根本上一大工夫處耶?今夫論語一部,以學而為首,以鄉黨居中,以歷敍羣聖為篇終。其學而者,心之全德,學而明之也;其鄉黨者,心之全德,安而行之也;其歷敍者,心之全德,傳而受之也。然則一本而萬殊者,學而也;萬殊而一本者,歷敍也。鄉黨一篇,立一本,統萬殊,絜以大學之矩,中於中庸之時者,此非集大成之吾夫子耶?篇内諸子之問仁,似非偏言之仁也。在天所謂統天之元,在人所謂兼包之仁也。若以兼包之仁言之,則‘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者,是仁之體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者,是仁之用也。此非所謂心之道乎?然則學而知之者,不過此道也;歷敍羣聖者,不過此道也。篇首、篇終,明其知行,而其間第一、第二次第名篇者,則體本源流行之義,庶可見矣。

☚ 07_002韓國經學資料集成論語第九册   07_004論語講義 ☛
0000163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