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焉學章】
‘文武之道,未墜於地’云云。
或問 ‘何以言文武之道為周之禮樂也?’曰‘此固好高者之所不樂聞,然其文意不過如此。以未墜在人之云者考之,則可見矣。若曰“道無適而非,惟所取而得”,楊氏曰:夫道無適而非也,惟所取而得,何常師之有?則又何時墜地,且何必賢者識其大,不賢者識其小,而後得師耶?此所謂人,正謂老聃’云云。見小注。‘大率近世學者,習於老佛之言,皆有厭薄事實、貪騖高遠之意,故其説常如此。’
大全 萬物盈於天地之間,莫非文武之道,初無存亡增損。近年説者多用此意。初若神奇可喜,然既曰“萬物盈於天地之間”,則其為道也非文武之所能專矣。既曰“初無存亡增損,則未墜於地”之云,又無所當矣。且若如此,則天地之間可以目擊,而心會又何待於賢者識其大,不賢者識其小,一一學之,然後得耶?竊詳文意,所謂文武之道,但謂周家之制度典章耳。孔子之時,猶有存者,故云未墜也。近世學者喜聞佛老之言,常遷吾説以就之,故其弊至此。論敬夫論語説。
語類 未墜地,只是説未墜落於地,而猶在人。且賢者則能記其道之大者,不賢者則能記其道之小者,皆有文武之道,夫子皆師之也。大雅。
蒙引 此道字指謨訓功烈,禮樂文章之類,非指道之全體也。若道之全體,則豈盡於賢、不賢者所記而已哉!且夫子之於禮樂制度,皆文武所垂,而新安以為列聖道統傳在文武,又傳在孔子者,非本指矣。況公孫朝之問,亦只見孔子於禮樂制度之類無所不通,而不知其得之於誰耳。子貢亦只如此答他,何暇論到道統去處。○謨訓見於言語者,功烈見於事為者,禮樂文章見於政治者,如此解文武之道,便見不是論道之全體。○亦字只是承上疊説師字,只因上學字生。
存疑 ‘未墜於地’與‘在人’是相對説,墜地便不在人,未墜於地則在人,‘賢者識其大’三句正是在人處。‘夫子焉不學’是從‘賢者識其大者’二句生來。‘賢者識其大’則從賢者而學之,‘不賢者識其小’則從不賢者而學之,故曰‘焉不學’,言何處不從學也。有學則有師,故曰‘何常師之有’。亦字輕説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