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相近章下愚不移章】
氣質之性。 下條通考。
精義 明道曰:性相近也,生質之性。○‘伊川曰’云云。見集注。又曰:‘孔子何以言相近?’曰:‘此是言氣質之性,如俗言性緩性急之類。性安有緩急?此言性者,生之謂性也。’
或問 ‘所謂氣(質)〔稟〕[1]之性者,何也?’曰‘張子有言:“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故氣質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蓋天地之所以生物者,理也;其生物者,氣與質也。人物得是氣質以成形,而其理之在是者,則謂之性。然所謂氣質者,有偏正、純駁、昏明、厚薄之不齊,故性之在是者,其為品亦不一,所謂氣質之性者也。告子所謂生之謂性,程子所謂生質之性、所稟之性,所謂才者,皆謂是也。然其本然之理,則純粹至善而已,所謂天地之性者也。孟子所謂性善,程子所謂性之本,所謂極本窮原之性,皆謂此者也。若夫子此章論性,而以相近而言,則固指其氣質而言之矣。故程子以來,為説如此’云云。‘然則夫子不言性之本,何也?’曰:‘於易大傳詳矣。’游氏曰:孔子之言性,有以其本言之者,若繼之者善、成之者性是也。
蒙引 以其初而言,此初字不是指天地之性。但對習字言。
存疑 此是聖人見人有善惡,相去之遠皆謂之性,不知其由於習,故言此欲人慎於所習也。
上智、下愚不移。
精義 伊川曰:‘性相近,對習相遠而言,相近猶相似也。上智下愚,才也,性則皆善。自暴自棄,然後不可移,不然則可移。’又曰:‘下愚非性也,不能盡其才者也。’又曰:‘人性本善,皆可以變化。然有下愚,雖聖人有不能移者。以堯舜為君,而有苗有象,其來格、烝乂,蓋亦革面而已。’或曰:‘人性本善,有不可革者,何也?’曰‘語其性則皆善也’云云。見集注。‘既曰下愚,其能革面者,何也?’曰:‘心雖絶於善道,其畏威而寡罪,則與人同也。唯其有與人同,所以知其非性之罪也。’問:‘上知下愚不移,是性否?’曰:‘此是才,須理會性與才所以分處。’又曰:‘性無不善,而有不善者,才也。性即理,理則自堯舜至於途人一也。才稟於氣,氣有清濁,稟其清者為賢,稟其濁者為愚。’又曰:‘上知,上達者也;下愚,下達者也。若下愚者移,則上達矣。’○游氏曰。云云。惟其同出於一氣,而氣之所值,有全有偏,有邪有正,有粹有駁,有厚有薄,然後有上智、下愚、中人之不同也。猶之大塊噫氣,其名為風,風之所出,無異氣也。而叱者吸者,叫者號者,其聲若是不同,以其所託者物,物殊形耳。其聲之不同而謂有異風,可乎?觀五方之民,剛柔輕重,遲速異齊,則氣之所稟可以類推之也。○光祖問:‘横渠言氣質之性,孔子初無此説。’楊氏曰:‘孔子云“性相近,習相遠也,惟上智與下愚不移”,便是言氣質之性。’又問:‘孟子以犬羊人之性不等,則是性有二矣。’曰:‘此亦言氣質之性。’
或問 曰:‘上知下愚之品不同如此,則可謂相近耶?’曰‘其品固相絶矣,然其稟生之初,則亦未嘗不相近也。但就其相近之中,又自有遠近之殊,而此為甚遠爾’云云。曰:‘然則終不可移也耶?’曰‘以聖人之言觀之,則曰不移而已,不曰不可移也。以程子之言考之,則曰以其不肯移,而後不可移耳。蓋聖人之言,本皆以氣質之稟而言,其品第未及乎不肯不可之辨也。程子之言,則以人責其不可移也。而徐究其本焉,則以其稟賦甚異,而不肯移,非以其稟賦之異,而不可移也’云云。‘張子、范謝氏皆以為習既相遠,而後不移,蓋皆失之。’張子曰:上知下愚,習與性成,相遠既甚,而不可變者也。○范氏曰‘人之性本同,及其為上知,則不可復為下愚矣;為下愚亦不可復為上知矣。故堯不可以為桀桀不可以為堯’云云。○謝氏曰:上知下愚,二者非得於有生之初。自其不移而名之也。
蒙引 上知下愚亦是氣質之性,下愚非無本然之性也,本然之性為氣質昏濁埋没了,故不移,所謂‘困而不學,民斯為下’者是也。程子説分明與孔子不合,主於垂訓則可,故朱子置圈外。○皇極外篇曰:‘莊子著盜跖篇,所以明至惡,雖至聖亦莫能化,蓋上智與下愚不移故也。’不移分明是不可移、不能移也。而語録又為只説不移,未嘗説不可移,此又一時之言,主大注為是。○程子云:語其才,則有下愚之不移,既知是如此,如何又説其質非必昏且愚?蓋程子雖以才言,其實指自暴自棄者。大要,孔子是言其不知學,程子是言其不肯學。惟其不知是以不肯,惟其不肯是以不能,同處蓋在此,然亦不可强以為盡合也。
增訂 份按:惟上智與下愚不移,所謂不移者,謂其不可移也,乃程子謂其無不可移而有自暴自棄不肯移之説。蓋其持論固與夫子不甚相合,必要牽合便成穿鑿。語類固言之矣,但程子所謂不肯移者,亦指氣質之性而非就習言之,此或問所以謂程子言其氣稟甚異,而不肯移也。蓋下愚之中有二種,有真正至昏至愚而不可移者,有自暴自棄不肯移而至於不可移者。夫自暴自棄雖是人事,然其所以然者,亦由於蔽錮駁雜之甚,氣質稟得如此,故不肯移而至於不可移耳。故曰‘程子之説異,而不害其為同’。如謂不移是指習説,則與夫子之意相去天淵,而亦並非程子之意。○語類諸條多是説不可移,只有一條用伊川説,謂雖至惡之人,豈有終不可移之理!大全襲輯釋本而存之,此無識也。蒙引云語録謂聖人未嘗説不可移,是一時之言,主大注為是。豈但見大全所載而未見諸條之主不可移者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