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學者為己章】
為己為人。
精義 伊川解云云。集注第一説。語録:‘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之仕者為人,今之仕者為己。古之强有力者,將以行禮;今之强有力者,將以為亂。’或問:‘古之學者為己,不知初設心時,是要為己,是要為人?’曰:‘須先為己,方能及人,初學只是為己。’又曰云云。集注第二説。
或問 程子之解,約而盡矣,他説語録。乃其議論之間,借聖言以明己意,非專為釋此文義發也。蓋其一,則因古今學者之異,以明古今習俗之變也。其二,則因問者之失,而姑答其大意,未暇正其所謂為人者之失其本旨也,然其大意則無病矣。其三,曰成物,則固非為人之謂;曰喪己,則其為人也,亦非謂其有濟人利物之心也。謝氏所謂為人者,乃正以成物而言,則失之。
大全 此為人非成物之謂。伊川以‘求知於人’解之,意可見矣。若學而先以成物為心,固失其序。然猶非私於己者,恐亦非當時學者所及也。吕與叔中庸序中亦如此錯解了。與張敬夫論論語説。
中庸或問 為人者,程子以為‘欲見知於人’者是也。吕氏以‘志於功名’言之,而謂今之學者未及乎此,則是以為人為及物之事,而涉獵僥倖,以求濟其私者,又下此一等也。殊不知夫子所謂為人者正指此下等人耳。吕氏曰:為己者,心存乎德行,而無意乎功名。為人者,心存乎功名,而未及乎德行。後世有未及乎為人,而濟其私欲者,涉獵無本徼倖一旦之利。
增訂 徐敬弦曰:為己則天地萬物皆屬之己,為人則形體耳目皆屬之人。唯為己故能克己,唯為人故益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