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適衛章】
庶、富、教。
精義 范氏曰:此治民之序,自堯舜以來,未有不由之者也。禹平水土以居民,所以庶之也;稷播百穀,所以富之也;契敷五教,所以教之也。衛之人民既庶矣,而無以治之,故曰:‘庶矣哉!’冉有善問,故告之以其序。求之為政,則未及此也。然是言也,冉有亦能行,而聖人之治,亦未有以易此也。
或問 諸説皆善,而曾氏尤佳。曾氏曰:孟子曰‘雞鳴(犬)〔狗〕吠相聞,達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禦也’。適衛庶乎之言,殆謂是歟?然人之聞其言也,必以謂常談而置之。置之,則無用之言耳。冉有獨能再問,以究其説,然後有所發明。庶而不富,則無以聚人;富而不教,則近於禽獸;至於教之,則不可以有加矣。
賦斂
蒙引 賦,兵役也;斂,征税也。又征,是取其貨;税,是取其租。兵以戰役,如為臺、為沼、鑿池、築城之類。然賦字亦有為斂字用者,如‘不賦其廛’之類;征亦有以賦言,如‘力役之征’之類。
寄以三事。
蒙引 寄以三事。主庶、富、教言,不可以父生之來説。制田里,薄税斂,非所以生之耶?既曰父生、師教、君治,便是民生於三之義,而非寄以三事之意矣。
教法
語類 説‘子適衛’一章。先生因言:‘古者教人有禮樂,動容周旋,皆要合他節奏,使性急底要快也不得,性寬底要慢也不得,所以養得人情性。如今教人既無禮樂,只得把文字教他讀。然而今未論人會學,喫緊自無人會教。所以明道欲得招致天下名儒,使講明教人之方,其德行最高者,留以為大學師,卻以次分布天下,令教學者。須是如此,然後學校方成次第也。’時舉。
四書釋 明帝臨雍拜老,是永平二年冬十月,幸辟雍,初行養老禮,拜李躬為三老,桓榮為五更,蓋用三公及次卿止二人,據陳用之禮書言:‘古者建國必立三卿,鄉飲酒必立三賓,而養老必立三老,故禮曰:“三公在朝,三老在學。”三公非一人,則三老、五更非各一人矣。蓋自續漢志以德行年耆高者一為老,一為更,失之。而鄭氏以為此三代之制,謬矣!’余謂:蔡邕明言三老三人,五更五人,意古者三老、五更或如設四輔及三公,不必備,惟其人傳至漢,遂以各一人當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