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謂子貢曰章】
曰:與回孰愈?
精義 伊川語録:子貢常方人,故孔子答以不暇,而又問與回孰愈,所以抑其方人也。○楊氏曰:子貢之達,其徒鮮儷而好方人,故以顔子為問,蓋將以抑之,使望洋向若而知自勵也。
語類 問:‘“回賜孰愈”一段,大率比較人物,亦必稱量其斤兩之相上下者。如子貢之在孔門,其德行蓋在冉閔之下。然聖人卻以之比較顔子,豈以其見識敏悟,雖所行不逮,而所見亦可幾及歟?’曰:‘然。孔子愛與他説話。緣他曉得,故可以擔荷得去。’互見小注。○僩。
增訂 按:或謂顔子明睿所照,已到一貫地位,子貢尚在聰明聞見上着力,所以不如。即使聞一亦知十,猶然不如。愚觀聖門論用功,每從聞見入,故一則曰多聞多見,再則曰多聞多見。然聞字又可包見字,如威儀文辭之皆得言聞是也,其在子路、冉有各以‘聞斯行諸’為問,記者又敍‘子路有聞,未之能行,惟恐有聞’,未有抹倒聞字者。‘吾與回言終日’,是即顔子之聞也,安得以聞見上着力為子貢病。或又謂子貢病在以聰明聞見自負,今能自知自屈,即此一念便能於本體上反求,自可幾致一貫之妙,故夫子與之,不是許其知二可進於知十。愚謂子貢既能自知自屈,便不安于已知、不畫其已至而有可自進之機。夫子所以與之之意如此。其終聞性與天道也,豈非知二之果進於知十乎?如謂舍聞見而反求本體以幾一貫,乃是禪陸宗旨,非聖門之學也。或謂此一章不知在既聞一貫之後,抑在未聞一貫之先,諸儒尚未參及。愚謂‘聞一以貫之’與‘聞性與大道’當是一時事,先儒既謂此後終聞性與天道,則此章自在聞一貫之前,無可疑也。
知十知二。
精義 伊川語録:‘聞一知十,聞一知二,舉多少而言也。’又曰:‘顔子亦只能聞一知十,若到後來達理了,雖億萬亦可通。’又曰‘子貢之知,亞於顔子’云云。見小注。○吕氏曰:知類通達,至極其數者,顔子也。凡物有對,舉其偏而知其對者,子貢也。○謝氏曰:聞一知十,顔子之才也,非語其造道成德之謂。在夫子之門,惟賜於此為近。然如柴之愚,參之魯,蓋不害於入德,回雖聞一知十,而亦未肯以此自多於其間也。然則聖人於此以為不如回,何疑之有?若以此較有餘不足,則誤矣。
或問 吕氏論‘知十知二’最善,胡氏又推明之,亦得其旨。胡氏曰:聞一知十,舉始知終,無不盡也,聞志學則知從心不踰矩之妙,聞可欲之善則知聖而不可知之神,此上智之資,生知之亞也。聞一知二者,序而進、類而達也,語以出告反面,而知昏定晨省;語以徐行後長,而知天顯克恭,此中人以上之資,學而知之之才也。子貢平日以己方回,見其不可企及,故稱之如此。謝氏以知十知二為才品之高下,而非造道入德之謂,故夫子與不如回者亦以才言,而未害於其造道入德之實也。為是説者新則新矣,其未免於過也。
語類 顔子地位比諸子煞有優劣,如賜也聞一以知二,回也聞一以知十。此事争多少,此是十分争七八分。○居父問:“(問)〔聞〕[1]一知十即始見終”,是如何?’曰:‘知十亦不是聞一件定知得十件,但言知得多,知得周徧。’
聖人不止知十。
語類 問:‘聖人生知,其與顔子不同處,是如何?’曰:‘聖人固生知,終不成更不用理會。但聖人較之顔子又知得多,今且未要説聖人,且只就自家地位看。今只就這一件事聞得,且未能理會得洽好處,況於其他!’賀孫。○問:‘回聞一知十,是明睿所照,若孔子則如何?’‘孔子又在明睿上去,耳順心通,無所限際。古者論聖人,都説聰明,如堯“聰明文思”,“惟天生聰明(是)〔時〕[2]乂”,“亶聰明,作元后”,“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聖人直是聰明!’淳。○聖人生知,‘聞一知十’不足以言之。○問:‘顔子明睿所照,合下已得其全體,不知於金聲玉振體段俱到否?’曰:‘顔子於金聲意思卻得之,但於玉振意思卻未盡。’賀孫。
吾與女不如也。
精義 伊川語録曰:‘吾與女弗如也’,使子貢喻其言,知其勉己;不喻,亦可使慕之,皆有教也。○‘不喻其言’,則以為雖聖人尚不可及、不能勉進,則謬矣。○尹氏曰:云‘吾與女不如’者,豈聖人真所不及哉?所以勉子貢進學也。
或問 諸説皆同,惟周氏以‘與’為‘許’,他皆以‘與’為‘及’,恐未安耳。程説‘不喻’以下,恐説之者誤。